涌金门是古代杭城的西城门之一,位于现南山路涌金池旁,涌金门修建的比较早,是在五代天福元年,吴越国第二代吴越王钱元瓘在位的时候,他主持修建了此项工程,在此开凿了涌金池,引西湖水入杭州城,并修建了涌金门,因此涌金门有旱门和水门两座,传说汉朝的时候这里曾经有金牛涌现,因此得名涌金门。

宋高宗赵构来了杭州,杭州成为了南宋的临时的都城,因此涌金门的规格也得到了提升,进行加高加固,名字也改成了丰豫门,明朝建立以后,改丰豫门为涌金门,一直到现在。

清朝建立以后,对杭州城墙进行了修复加固,涌金门城楼大方威严,是重檐歇山顶式,通俗一点就是跟天安门的建筑样式类似,不过没有那么大,涌金门城墙高12米,城门高约8米,宽约5米。清朝时候城楼上挂了一副楹联:"长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楼连闹市绕烟火万家",由此可见,清朝时候涌金门附近不仅风景优美,还非常的繁华。

涌金门是没有瓮城的,所谓的瓮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涌金门濒临涌金池,涌金池像一个港湾,在涌金门上可御可守,因此没有建设瓮城。

民国二年1912年,杭城修建南山路和湖滨路,,涌金、清波、钱塘三门间城墙均拆除,从此西湖与市区连接。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

涌金门外划船儿

涌金门历来是从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览的通道,现如今的涌金门附近有涌金池、涌金公园、西湖天地等一系列的景点,风景优美,游人众多,很多人来到涌金门附近,就是为了体验走一走涌金桥的感觉,更有很多年轻人在此拍摄婚纱照,留下人生美好的瞬间。

涌金门外风景是好,不过并没有码头和游船,“涌金门外划船儿”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清朝入驻杭州以后,为了稳固统治,顺治七年(1650年)在杭州西城门外湖滨一带,包含城中二里,占地1400余亩,修建了旗营。从此,杭州人只能从涌金门出城登船,这才有了 “涌金门外划船儿”之称了。

在清朝以前,涌金门外也是可以登船的,宋朝的施枢《涌金门外》诗云:柳丝舞困起炊烟,罗绮相催欲上船。贵冶亦知春有夜,暖沙还付白鸥眠。就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只不过到了清朝,出杭城到西湖乘船成了涌金门的专属。

清朝灭亡以后到民国二年拆除 “旗营”,湖滨路和南山路修建起来,在两条路沿线开辟公园、娱乐场地及码头,游人在西湖登船的地点就多了很多。

涌金门外涌金池和涌金楼

涌金门外最著名的两个景点就是涌金池和涌金楼,涌金池并不是天然的水池,而是认为修建,公元936年,吴越王钱元瓘引西湖水入城,修建涌金门后亲笔题了"涌金门"3个大字,而字涌金门外则修建了涌金池,并且立石在池旁,上书“涌金池”三个大字,池名旁还刻有"清泰三年,丙申之岁,建午之月,特开此池"。 如今,涌金池最受人欢迎的当属池中的金牛,金牛的历史比涌金池还要早,相传在汉朝的时候,西湖还是一个普通的湖泊,没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但是西湖底却有一只金牛潜伏。

这个金牛是保证西湖水不干涸的利器,每当西湖快要干涸的时候,金牛就会出现并吐水将西湖注满,当地官员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想把金牛抓住献给皇上,以讨皇上欢心,于是就命百姓车干湖水,西湖快干涸的时候,金牛果然出现了。

官吏们争先恐后下湖去捉金牛,金牛非常的愤怒,昂首怒吼,张嘴吐水,水势上涨的很快,顷刻之间西湖便满了,官吏们也就全部淹没在湖底,西湖底有金牛潜伏,每逢湖水干涸之时,金牛即涌现,吐水将湖注满。从那以后西湖水不再干涸,金牛也不再出现了。因此,西湖也被称作“金牛湖”。

涌金池内的金牛已经成为涌金门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游客都喜欢和金牛合影,以讨个好彩头。

在涌金池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涌金楼,位于南山路147号,涌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政和年间,原为北宋时期翰林学士领受庆宴之地,南宋时期,杭州成为临时都城,涌金楼被重建,此后涌金楼饱经战火,到了清朝时期,则被改建成了三雅园茶楼,1925年成为辛亥革命元老黄元秀的宅院“放庐”。

新中国成立以后,涌金楼收为国有,1965年改建为涌金茶室,并保留了原先的木质屋顶和园林风格,同时在四周装上了落地的玻璃,坐在涌金楼上放眼望去,西湖美景和四周的庭院园林即可尽收眼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