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雪育兒思考

我們知道,孩子說話有早晚之分,有的開口早,可能一歲左右就能輸出單個字甚至詞組了;但是也有的寶寶到了兩三歲還說不好一句完整的話。

對於孩子說話晚這件事,有的父母認爲是“貴人語遲”,有的則認爲孩子語言發育出現了問題,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片面之談。

孩子的語言發育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情況下,8個月左右的寶寶已經能夠發出脣音,例如發出“媽媽、爸爸”的音。到1歲左右,基本能夠說疊詞,例如“爸爸、媽媽”,有的已經能夠說單個的字和非重疊的詞語,例如“牙、燈、水”等。到2歲左右,正常情況下的孩子基本能夠掌握日常口語300個左右,兩歲半左右基本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和父母進行基本的溝通交流。

爲什麼有的孩子會出現語言發育遲緩呢?

在排除身體原因之外,例如聽力障礙、發音器官異常等,再或者孤獨症、智力低下等,那麼大多數寶寶不肯講話或者說不好話的原因多是家庭因素造成的,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原因1:父母包辦過多。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奶奶帶孩子,那個小男孩三歲多了,但是不怎麼愛說話,想要什麼東西就用手一指,奶奶就麻利地遞給他。

聊起孩子,老人也爲他不會說話而發愁,但是她卻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原因可能在她身上。如果說家裏長輩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過於勤快”,包辦過多,就會導致寶寶喪失很多主動表達的機會。

就如同我見到的這個小男孩一樣,想要什麼用手一指,奶奶就遞給他了,所以根本不需要再用語言來表達出自己的意願,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習慣於不用開口講話了。

原因2:缺乏語言交流的環境。

還有的孩子,每天就像生活在一個無聲的世界裏似的,家裏雖然有大人在,但是很少有人去跟寶寶講話聊天,導致寶寶語言發育缺乏環境的刺激,這也容易讓孩子形成內向、不愛開口講話的性格。

原因3:說話這件事給寶寶帶來心理傷害。

這個原因也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它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我曾經也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就是小孩子在三歲左右時很愛說話,但是現在不知道爲什麼變得沉默寡言,極少講話,他媽媽以爲孩子“自閉了“。

後來我跟孩子聊天,才知道他不肯講話的原因,是因爲媽媽老罵他“結巴“。

我跟媽媽溝通這件事時,媽媽說,確實孩子有一段時間說話老是結結巴巴的,他一結巴媽媽就罵他、批評他,讓他不準結巴,結果導致孩子出現心理陰影,乾脆不說話了。有的孩子可能還會因爲壓力和緊張,而患上口吃症,其實這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事情。

其實說話結巴是很多孩子在2~5歲時會出現的正常現象,這是因爲隨着孩子大腦發育以及認知能力的提升,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暫時跟不上大腦的反應速度,所以表現出來就是一着急就容易結巴。

在這個時候,父母的態度常重要,如果你一味地指責、取笑、諷刺,只會適得其反。

那麼,在生活中想避免孩子出現語言發育遲緩,提高語言發展能力,除了上面這些負面行爲不能有之外,這幾個方面也不容忽視,父母也要做好功課。

提高語言發展能力,這幾個方面不容忽視

1.平時多和孩子講話,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尤其要注意講話時語言要簡潔,語速要慢,發音要準確。大人講話時不要說得太快,句子講述的太複雜,這些都不利於孩子語言環境的發展。

另外還要注意儘量語言的使用,在寶寶牙牙學語階段,可以用“喫飯飯”“坐車車”這樣的“童語”,但是隨着寶寶再大一點,兩三歲後就要使用正規語言,例如“喫飯“而不是”喫飯飯”。

2.寶寶不說話,父母更要多說。

有人可能會說,“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其實很簡單的,帶寶寶出去玩,你們在路上看到的每一個東西都可以跟寶寶講,例如,”這裏有一朵大紅花”“”那隻小狗真可愛”“”有一輛小汽車開過去了”等等。

3.多陪寶寶唸書。

親子閱讀,也是要越早越好。精美的圖片、有韻律的語言,這些都有利於幫助寶寶建立語言能力的基石。

4.及時回寶寶,多與寶寶對話。

當寶寶有表達的時候,無論大人在忙什麼,都要儘量及時回應寶寶,這不僅是對他的肯定,更是一種鼓勵,可以更好地激發寶寶的交流慾望。

5.少看電子產品,多進行親子活動。

如果寶寶過早地接觸了電子產品,也會導致親子交流的時間被侵佔,讓寶寶失去和父母接觸變流的機會,所以不要爲了省事而把孩子交給一個“電子保姆”。有研究發現孩子對電子產品越依賴,越容易影響早期語言發育。

5.可以使用手勢語言。

手勢也是一種語言,只不過屬於肢體語言,但是手勢的使用也會對寶寶的語言發展有促進作用,尤其是還不說話的寶寶,利用肢體語言可以提前建立表達自我意願的橋樑。而且手勢表達和語言表達不是衝突的,例如寶寶會指着某個玩具的同時說“玩”。

總之,父母在這些方面只要注意下,孩子一般都不會出現語言發育遲緩,除非是有聽力障礙、自閉症、智力發育低下等問題,況且個體發育也存在差異性,因此小孩子說話有早有晚都是正常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