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本着斬草除根的想法,李世民誅殺了李建成及李元吉的所有兒子,對沒什麼威脅的女兒們則保留了她們的性命,基本就是這個套路。

而對於他們的遺孀,處置起來的方式,可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李建成的太子妃鄭觀音,當時28歲,此後被安排孀居於長樂門,撫養幼孤,黯然度日。50年後去世,從幼女歸德縣主的宅第出殯,與李建成合葬一處。可以說她的人生,從玄武門之變後就沒有了色彩。

但李元吉的正妃楊氏,卻是另一種人生走向。李世民將她納入後宮,成爲他半公開的情人,後來兩人還生出了個兒子李明,被封爲曹王。

爲啥說是情人關係,而不是堂堂正正的妃嬪呢?因爲楊氏從來沒有“轉正”,根本不在李世民後宮的正式編制中,有事實上的夫妻關係,但卻無任何名分。她居住於皇宮的理由,是照顧李元吉的庶女歸仁縣主。

這理由相當可笑,李世民都殺兄殺弟殺侄子了,對侄女能有多少真心?人人都知道這只是個藉口,但那時的李世民已掌握軍政大權,是真正的天下至尊,沒人敢出來和他較真兒。

楊氏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常住宮中。可以想像,宮中妃嬪、李家宗室對她不會有什麼好臉色,民間的風評也很差。都認爲她是一個無情無義、水性楊花的女人。

就算生下兒子,狀況也沒有變好。明面上兒子李明不能叫她娘,只能按李唐皇室的輩分叫她“四嬸”,給母子兩人的相處硬生生地平添出了一份尷尬。

據說李世民對她也算是真愛,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竟然動過立楊氏爲後宮之主的念想,爲此還徵求起了下面大臣的意見,但魏徵說了一句很簡單的話,李世民就打消了念頭。

魏徵說什麼呢?他說“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辰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秦穆公先把她嫁給晉惠公的兒子晉懷公,後又讓她嫁給晉文公。一女嫁了叔侄倆,人們對她的評價很低,說她淫賤。

魏徵的意思,是擔心李世民因楊氏而壞了名聲。李世民大概也不想給後人留下荒淫好色的印象,便不再提此事。於是,終其一生楊氏在禮法上都是李元吉的妻子,她的封號也因李元吉而變動。

李元吉爲齊王時,她是齊王妃。貞觀二年李元吉被追封爲海陵郡王,諡號剌,她被稱爲海陵王妃。貞觀十六年李元吉又被追封爲巢王,楊氏的正式稱呼隨之相應成了“巢剌王妃”。

貞觀二十一年楊氏去世,李世民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把曹王李明過繼給李元吉當兒子,這情節怎麼跟《甄嬛傳》裏甄嬛把兒子弘曕過繼給果郡王那麼像。

也不知道李世民是要藉此表明什麼,是掩耳盜鈴?還是對李元吉深層次的侮辱?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並且,李世民不許楊氏陪葬在自己的昭陵。這足以說明,李世民並沒有傳說中那麼迷戀楊氏。既然如此,當初爲什麼又要霸佔弟媳呢?

這麼說吧,這樁看似因色而起的醜聞,實際上和男女私情關係不大。李世民看上楊氏,她本人的美貌只是次要原因,主要是因爲楊氏家族。

楊家是弘農大族,在當地盤根錯節,極有影響力。隋文帝楊堅之所以能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也是因爲有家族作爲堅實的後盾。隋朝時期,楊家作爲皇族自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楊家子弟在朝中掌握各種要職。

那麼隋朝滅亡後楊家是否敗落呢?

並沒有!流水的皇朝,鐵打的門閥。楊堅那一脈敗了,楊家其他人依然在唐朝活得好好的。何況,隋、唐兩朝的關係還不一般。

唐高祖李淵的母親是北周太保獨孤信第四女,而獨孤信的第七女就是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也就是說,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李世民得管楊廣叫一聲表叔。

就衝這層關係,李家也不能對楊家斬盡殺絕,反而要藉助楊家的力量穩固朝堂。尤其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方式又不那麼光明正大,更希望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選擇楊氏,是因爲她是隋朝觀王楊雄的侄孫女、楊雄之子楊師道的從侄女。楊雄雖死,楊師道卻有宰相之才,在唐朝混得風生水起,極得李淵的信任,被任命爲上儀同、備身左右,還把寡居的女兒桂陽公主嫁給他。

李世民臨幸楊氏,很難說沒有拉攏楊師道的意圖。

楊氏嫁給李元吉,她背後的家族資源必然曾向李元吉傾斜,當李元吉被剷除,這些人肯定惶恐不安,說不定會鋌而走險做出不利於李世民的事情。

這種情況下,納楊氏入宮就成了最好的安撫方式。不管楊氏有沒有皇帝妃嬪的名頭,只要她成了李世民的女人,並且誕下子嗣,那麼她所代表的楊家勢力也就安心了。

那楊氏願不願意呢?

應該是願意的。就算她不願意,也改變不了什麼,她反抗不了家族,更反抗不了皇帝。但李世民到了晚年,估計還是後悔了,纔會將李明過繼出去,假裝沒有發生過這件荒唐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