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珠穆朗玛后花园”的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一个山清水秀,气候湿润的美丽小镇,名叫吉隆镇。这里生活着一群鲜为人知的达曼人,他们又被称作“东方的吉普赛人”。

在素有“珠穆朗玛后花园”的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一个山清水秀,气候湿润的美丽小镇,名叫吉隆镇。这里生活着一群鲜为人知的达曼人,他们又被称作“东方的吉普赛人”。

之所以被称为“东方的吉普赛人”,是因为他们在100多年的历史里,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国籍,没有土地,没有财产,没有房子,居无定所,主要依靠祖传的打铁技术和为当地人打工来谋生。

直到2003年,这一情况才得到彻底的扭转,他们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国籍。

那么,这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有着怎样的历史?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在吉隆镇里有一条长约90公里的美丽峡谷,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这里有波光粼粼的蜿蜒河流,有树木葱茏的原始森林,还有银光闪耀的巍峨雪山。即便用最华美的辞藻,也难以描绘出它摄人心魄的美丽。这就是达曼人最集中的聚居地——“吉隆沟”

“吉隆沟”系藏语,意思为“幸福舒适的山沟”,现在有近200名达曼人生活在这里。

达曼人这一称谓来源,据说与骑兵有关。“达”在藏语中是马的意思,“曼”在藏语里含有“军”的含义,“达曼”合起来就是骑兵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达曼人或许是历史上某一支骑兵部队的后裔。

关于达曼人的历史,有一种说法认为,在1791年7月,尼泊尔的廓尔喀部落和西藏地方政府产生摩擦,不顾朝廷的调解,悍然出兵,对吉隆、绒辖、聂拉木等边境地区发动战争。

乾隆帝为抵御外侵,派军机大臣福康安领兵出征。福康安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对陌生,除征调了一部分满清八旗兵和汉人外,还特意征召了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以及当地藏民等,组成了十多个民族的大军,千里迢迢赶赴西藏,进剿廓尔喀部落。

在福康安的指挥调度下,清军很快就击溃了廓尔喀部,收复了吉隆、聂拉木、绒辖等边境失地,一路将入侵的廓尔喀人赶到到了尼泊尔边界处的热索,并在此和廓尔喀部进行了最后的血腥决战。

整个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清军也损失惨重。除大量的清军战死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士兵在崇山峻岭中迷失了方向,或失足跌入陡峭幽深的谷底,或失踪在浩瀚潮湿的密林中。其中就有数百名骑兵不见踪影。

在和清军大部队失去联系后,这部分骑兵在山林中艰难度日,靠着捕猎野兽、采摘野果、喝山泉、睡山洞生存了下来,最后幸存的仅有不到100人。

后来,这部分人就再也没能回到军营。他们逐渐地和边界上的尼泊尔人、藏人混居在一起并繁衍生息,一直生活在吉隆沟里,成为了现在达曼人的祖先。

因此,现今的达曼人有着明显的种族特征,他们眼睛呈蓝色,大而深,鼻梁和颧骨高挺,是典型的白色人种,只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肤色大都呈深棕色。

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达曼人虽然逐渐地被当地人所接纳,但他们地位低下,依然改变不了寄人篱下的现实。主要的生活来源是依靠打铁,或帮助藏民和尼泊尔人做一些粗重的体力活,如耕地、收庄稼、放牧、打杂、做背夫、做木活等。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寄宿在主人的牛棚、马圈里,吃着主人为他们提供的粗劣饭食。

达曼人最初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受藏人风俗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民族语言也随着时间逐渐消失了。现在的达曼人,大多数都穿藏袍、说藏语、吃糌粑、喝酥油茶、信奉佛教,已经完全被藏民族同化了。

不过,他们并不刻意追求宗教信仰,只是在每月的8日、15日按传统的习俗去转寺院。

直到2003年,达曼人才真正迎来命运的转机。5月26日,所有的达曼人都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一天,是达曼人快乐而又难忘的日子,注定会被载入史册。

自此,达曼人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艰难困顿的生活,真正拥有了土地和住房,还享有子女入学的机会。

2004年,政府投入140多万元建立了达曼新村,为达曼人修建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住房,专门划拨了近200亩土地供他们耕种,为他们建起蔬菜大棚和铁匠铺,给他们无偿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支撑。全村49户,100多人都喜迁新居,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在,当你走进达曼新村时,映入眼帘的是蜿蜒的公路、一排排崭新的二层小洋楼、一条条整洁宽敞的街道,以及达曼人脸上幸福满意的笑容。

不过,最美的风景,还是每座小楼屋顶上迎风飘扬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参考资料:《达曼人的前世今生》《清史稿》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