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篇关于《以家人之名》的稿子,有朋友留言说“这剧肯定得爆”。

目前,这部剧播出了不到四分之一,在网上已经有323万条讨论信息,阅读量达到39.2亿,豆瓣评分达到8.6分。

剧中的人们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以家人之名相亲相爱,也以家人之名互相伤害。有爱的孩子是温暖的

剧中的李尖尖古灵精怪,天真烂漫,好像从来没有烦恼一样。

哪怕第一次来例假,面对着两个爸爸、两个哥哥一屋子男人,也是开心地大喊“我来例假啦!”

虽然妈妈很早去世,但是爸爸给了她足够多的爱与陪伴。

后来一起生活的凌霄和子秋也始终像亲人一样呵护她、照顾她。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李尖尖,天生就是乐天派。

剧中的贺子秋小时候谨小慎微,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看人脸色,卑微地讨好大人。

善良的李海潮把他从农村的外婆家接到城里,像对待李尖尖一样疼爱他、照顾他。

贺子秋逐渐在这样的氛围中,恢复了一个少年该有的样子,爱笑、爱闹,爱学习,爱运动。

他们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相亲相爱,让人感到温暖。

有爱的孩子是温暖的,李尖尖像个小太阳一样照亮了凌霄晦暗的童年,也温暖了齐明月孤单的少年。

一直以来学习都很好的齐明月被妈妈要求每次考入年级前三,并且要她多跟学习好的同学来往,排名退后1位就被安排了满满的假期补习班。

妈妈的这种“爱”对齐明月来说更像一种束缚。

齐明月虽然生活在完整的家庭中,爸爸妈妈一个也不少,但她并不开心。

同样15、6岁的年纪,缺少爱的齐明月总是唉声叹气,愁容满面,和李尖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你是父母,是希望孩子成绩好,还是希望她快乐。

绝大多数父母大概两样都想要,但和成绩相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才更加重要。

李尖尖乐观开朗,遇到再多困难也不怕的样子,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希望成为的样子。家人给的不一定是爱

有人说,一个热气腾腾充满爱的家,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很难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爱别人。

人们看过前几集,很容易陷入对凌霄妈妈的谴责中。

是的,凌霄的妈妈失责间接导致女儿的夭折,把对女儿的内疚变成利剑刺向凌霄和丈夫。

她经常忘记给凌霄做饭,让他饿肚子;她歇斯底里地指责小凌霄害死妹妹;她和丈夫大吵大闹,摔东砸西;她决绝地离开父子俩,头也不回……

我们有一万个理由指责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不懂得爱,给孩子的全是伤害。

然而,当我们看到凌霄的外婆时,对这个妈妈就少了一些指责,多了一丝同情。

连李尖尖都说讨厌凌霄外婆家三代女人。

以家人之名,行伤害之实,正是凌霄外婆的所作所为。

她抱怨女儿嫁得远不能照顾自己,却不提有钱女婿给她带来的炫耀资本;她把小孙女扔在面馆让凌霄照顾,一副天生你就应该的样子;李海潮拒绝了凌霄妈妈给的钱,她就断定李海潮想夺走凌霄……

内心得是多么阴暗才能这样去揣测别人的善意。

凌霄有这样的外婆,也难怪会有这样的妈妈。

打着“我们是一家人、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干涉女儿的生活、揣测他人的好意,只会教女儿与世界为敌。

看到这,不禁有点心疼为人妻、为人母的女儿。

哪怕她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却依然难以摆脱母亲的影响。

凌霄外婆给女儿的不是爱,是伤害。我们该如何去改变原生家庭的影响

孩童时代的我们,离开了父母家人的庇护无法生存,家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护神。

幸运的人童年充满了爱,一生都被孩童时代的爱所滋养;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寻找童年缺失的爱。

家人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血脉至亲,也是成长过程中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羁绊。

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自我觉醒,重新认识自己,改写人生剧本,更好地处理原生家庭问题。

首先是内省。

内省是要认识到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是过去经历的一种表达,从而找出自身处事方法的来源。

比如凌霄的妈妈,她一生都活在内疚中,和外婆长期对她的指责抱怨有很大关系。

在重大生活变故(女儿早夭)下,无法排解的内疚以伤害身边人的方式倾泻出来,再给她带来新的内疚,这样的恶性循环和累加让逼迫她彻底逃离了当下的环境。

外婆把人生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归咎在女儿的不孝身上,这不正确,也不公平。凌霄的妈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摆脱外婆的影响。

其次是不责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包括也要为人父母的我们自身。责怪意味着自己反复体验以往糟糕的经历,还未从中走出来。

不责怪,是全然接纳,是不把自身成长的责任交给他人,是从心底接受每个人有责任去决策自己的成长,并努力承担起这份责任。

三是自我疗愈。

一个人的出生家庭不可选择,所受抚育不可选择,但自我觉醒后可以选择是否接受父母的观念,并且通过沟通去改变。不再把摒弃父母的观念当作背叛,那只是一种更好、更有利于成长的选择。

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那些创伤和人生过往的经历值得被安放在记忆的角落里,偶尔可以纪念一下,但绝不沉浸在过去的体验里。

我们无法掩盖自己的“历史”,也不必去声讨,我们能做的是去看见、去了解,不让“历史”继续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关系,不让“历史”在我们的后代身上重现。

这需要勇气,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

作者:播客晓夜,2年录制3000多期音频节目,现在重新出发,开始写字。期待你的关注、点赞、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