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居家养老已经越来越频繁地被人们提起,全市的养老照料中心也与日俱增。但谁知道,创新启动居家养老服务的是亦庄新城的一位基层干部,她就是长子营镇赤鲁村的党支部书记尤淑凤。村里老人都说:“淑凤比我亲闺女还亲呢。”

  2012年,尤淑凤放弃了自己收入颇丰的广告公司工作,回村任职,只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年,她通过选举接过了党支部书记的担子,这一扛就是八年。

  “那时,村里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负债。”尽管如今说起来可以谈笑风生了,但当时的境遇却常常让尤淑凤彻夜难眠。

  一天下午1点多,尤淑凤外出办事,路上遇到了村里80多岁的老太太,她上前打招呼:“您吃饭了吗?”没想到老人却说:“没吃呢,没人给做,儿媳妇卖桃没回来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尤淑凤心想:年轻人出去挣钱了,家里老人没人照顾,这怎么行!

  尤淑凤在本就繁忙的待解决工作中又增加了一项——解决村里的养老问题。通过挨家走访,尤淑凤发现赤鲁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40多位。因村里年轻人出村务工或在家务农,老人无人照看,建个老年餐厅不仅能解决老人吃饭难题,还能解决村里一部分就业,一举多得。本着这样的心思,尤淑凤操办起来。

  最开始,尤淑凤将村里的多功能厅利用起来做了老年餐厅食堂,但她想到以后老人越来越多了又该如何安排呢?新建!

  考虑到现有的场地,尤淑凤想到了被租出去的村委会前院,“活动室、放映厅等设施都在村委会,如果把居家养老中心办在这,设施能提高使用率,实现综合利用”。但租出去的房子哪里那么容易拿回来。尤淑凤天天跟租户谈、做工作,最后租户表示理解,也是为村里作贡献,便给腾出了1亩多地建居家养老活动中心。

  赤鲁村的养老中心建成了,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只需每月出200元钱便可到中心吃饭,一日三餐。但这样的好事在一开始却并没被村民接受,愿意来吃饭的老人并不多。怎么回事?尤淑凤琢磨着。“我想啊,村里人都熟,要面子,要是来中心吃饭了,好像家里没人管一样,不好意思来。”尤淑凤考虑到这点,便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养老中心热闹起来。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尤淑凤就设专员送餐上门,切实为村内老人献爱心、尽孝心。

  养老中心运行前期,尤淑凤每天都是早上5点多就跑市场买食材,晚上8点多老人们吃过饭了她才回家,自己再做饭、吃饭。“那会儿自己买菜,一是可以控制成本,二是自己选的食材也放心一些。”尤淑凤说。养老中心的一日三餐都是尤淑凤跟厨师商量定制的食谱,每天菜色都不一样,营养搭配,为这,尤淑凤看了不少书。

  每月200元的餐费,养老中心能正常运转吗?“肯定不够。”尤淑凤算了笔账,“采购菜品、更换用具都需要钱,再加上最近人力成本提高,虽然区里、镇里都给了补贴,但每个人需要交纳700元才能维持下去。”

  200元与700元之间的差距,尤淑凤却不敢逾越,“多收了,人就不会来了”。如何才能维持运转?“必须能够自身‘造血’。”尤淑凤流转了村里的空地平原造林,同时又依托村里的自然资源打造旅游村,培训村民制作工艺品带动就业增收……产业发展起来了,赤鲁村的路子也走活了。

  “现在村里周转开了,我就把养老中心就餐的老人年龄放宽到了65岁,希望更多人受益。”尤淑凤说。如今,赤鲁村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是集就餐、休息、娱乐和健康体检于一体的全村最漂亮的地方,其设施设备毫不逊色于城里的社区养老中心。

  几年来,她在村里率先建立了全市首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村里老年人提供三餐和日间照料、医疗卫生等服务。她还在村里建立了面塑培训基地,实现了手工艺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变,带动村民再就业。此外,赤鲁村依托万亩次生林资源优势,积极承办市、区、镇级大型活动和赛事,为打造赤鲁生态小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赤鲁村从原来的负债累累,变成了老有所依、人人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那次在食堂,村里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说,没有你建这个老年食堂,我就没地吃饭,活不到今儿了。”尤淑凤说,每每看到老人们微笑的表情,她总是十分欣慰。这么多年的付出,因为村里的工作,因为别人家的老人,尤淑凤鲜少有时间陪在自己家人身边,但她却觉得值得,家人也为她自豪。现在,在赤鲁村养老中心的老人,没一个中途退出的,这就是尤淑凤交给村里人的答卷。

  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卢金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