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长,没有多少是从一线教师中一步步选拔出来的,其中有70%的有过在政府机关、教育局各科室和乡镇教管办工作过的经历。

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是,当了解了下面的现实情况之后,就可能不再质疑它的真实性。至于这类现象,在校长群体中占有多大比例,已经不重要了。

1、有的年轻时曾在乡镇学校教学,因有某方面特长、某种能力、某些关系,被抽调到乡镇政府工作,几年之后再回到学校,安排个小学校长或中学副校长。有的不用几年时间,顺势成为中学校长或中心校校长(教办主任)。

2、有的被借调到教育局,工作一段时间后,安排当个副科长或科长。再过几年便下放到城区直属学校任校长或任乡镇中心校校长。

3、有的被借调到乡镇中心校(教管办)工作,负责教学业务指导、组织人事或后勤事务等工作,几年后,再安排到中小学担任校长或副校长。

这样安排,有一定的好处

一是这些人服从意识强,容易听话,更能理解上级领导意图,便于沟通交流和上情下达,使各项工作保持上下一致。

二是这些人有一定的关系人脉,处事圆滑,便于协调地方,开展工作,打开局面。

三是这些人知恩图报,给予职权和名利,早晚会有回报。

但是,这种安排存在很大的弊端,对于教育管理和学校教学工作来说,弊多利少。

第一,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同等条件下,校长优先获得高级别教师职称、各种荣誉称号和头等绩效奖励,无形中挤占了一线教师的参评名额、进步空间和经济利益,影响他们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中层领导抓教学、抓管理、服务教学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很容易出现表面上一团和气,工作上被动应付,内心里离心离德的局面。

第二、这类校长往往注重社会交往,无心教学管理。他们上任后热心结交政府官员、有威望的村长书记、社会贤达名流等,以联络感情,增进了解,寻求对自己工作的支持,而把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放权”给副校长和中层们。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关系上,而不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教学和管理,把握师生心理和思想脉搏,确定教书育人的目标方向和具体办法措施,本身就是懒教怠教的表现。

第三,这类校长多是做表面文章、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的行家里手。他们往往否定前任,另起炉灶,提出新的“理念”和口号,并付诸表面行动,如校训、标语、宣传版面、文化长廊等。他们热衷于学校建设改造,如改建大门、改造操场、维修校舍和道路、粉刷墙壁、美化绿化等。学校建设工程假期有大修,平常有小补,常年不停。建设美丽校园,这也无可厚非,但校园再美,掩盖不了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上的空虚。这类校长正像毛泽东著作中曾引用古人楹联而讽刺过的那类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四,这类校长习惯了机关作风,滋生了官僚习气,深谙校长之道,助长了不正之风。他们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争取更大进步,也是费尽心机。学校重复性的过度建设和维修,其中的猫腻老师们心知肚明。有的还在教师评先树优、职称评定、推荐中层干部、县管校聘,以及招生等环节,从教师和学生家长身上揩油。由此,校风、教风、学风可见一斑。

上述现象并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校长也不乏其人。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声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校长选聘行政化,校长作风机关化,基层教育人事管理的世俗化、利益化。

当前正值暑假校长年度调整的敏感期,这种现象应当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确保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专业性和纯洁性,以此推动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