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前兩天聽同事抱怨,說週末在家比上班都累,不僅要收拾家務,還要帶孩子穿梭在各種興趣班中。孩子在裏面學,自己也不能閒着,得在外面盯,有時想出去逛逛街都沒時間。

這還不算,孩子要是學還好,關鍵最近還不愛去,怎麼勸都不聽,她開始也想過理解、包容、規勸,但孩子卻越來越叛逆,好像跟她槓上了一樣。

同事平時也是個熱衷學習的人,各種育兒書、網站沒少看,可還是頭疼:“道理我都懂,實施起來可真難。”她有時候也想,完全遵循書上的育兒方法真的有效嗎?委屈了自己不說,孩子也逆反。

這種感覺想必很多父母都有,看了那麼多育兒知識,生活中仍舊是老樣子,這中間到底差了什麼環節?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事實上,單從同事孩子的表現來看,逆反心理的出現是行爲受限導致的,週末興趣班太多,本應放鬆的時光變成了精神緊張的任務,心情焦躁是必然的。

不過這也正常,孩子從他律到自律需要一個過程,缺乏內在的行動力,就算家長學的育兒理論再多,根本問題沒解決,一樣是無濟於事。

而且有時過分共情、照本宣科,也缺乏了那麼些真情流露,讓孩子感覺虛假。說到底,就是家長們注重理論和自己的內心建設,卻沒有具體的方式指導孩子,教他付諸行動。

01首先,要找到讓孩子自發行動的助力工具

家長也有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受多種因素影響。對自己和環境的評估不準,怕自己掌握不好,缺少做事動力,也不乏這件事本身無聊的原因。

孩子也一樣,對事情掌握能力不足,自我認知不準確,或者存在牴觸情緒,就會缺少行動力。

比如週末不願意去興趣班,磨磨蹭蹭,就是因爲想好好放鬆;也有可能是,因爲淘氣被老師批評了,不小心弄丟了鉛筆,把朋友的玩具弄壞了……這些在孩子眼裏都是大事,他們處理不好衝突,纔會在家長面前發火失控。

只是在經歷豐富的家長看來,這些都是小事,有什麼大不了的呢?沒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自然也解決不了問題。

家長和孩子要產生共鳴,才能打開交流的通道,行動也會朝着一個方向前進。可家長總是不自覺地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挑錯,成爲孩子的監督者。

要求越多孩子越是聽不進去,而且,家長的語言刺激過多過強、時間久,還會導致孩子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爲“超限效應”。

父母多次重複對一件事給出同樣的提醒或批評,孩子會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是反感,對家長來說既浪費口舌,又浪費時間。

想到這裏,可能很多父母都會說:我知道了,就是理解孩子,找到原因,多等孩子一會,立好規矩再開始……可嘗試下來,你會發現孩子照舊甚至變本加厲,也許應該把這個理論再上升一個層次。

02讓孩子主動行動的三部曲

可分爲描述、表達、提示三個部分,具體步驟如下:

1、簡單描述問題

如此,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問題上,也更願意對行爲負責。

如果孩子總不聽勸阻,想嘗試做某事,家長就應該少說一些,這是避免矛盾的最好方法。有的小錯孩子現在不犯,遲早都會犯的,何不讓他在可控的範圍內自己嘗試一遍呢?

推薦家長一個描述公式:事實+期望+行動,大一點的孩子就要變成啓發式提問,很好用。

比如你希望孩子快點出門,不要磨磨蹭蹭,別說:“你再不快點,就別去了。”換成:“我已經準備好了,你呢?”或者“抓緊時間,你要快點嘍!哪裏需要我幫忙?”

事實就是家長準備好了,時間緊急,期望就是快一點,行動是我可以幫你。

這樣孩子就會在正向的幫助下,節省時間。

2、及時表達真實感受

以前看過一個視頻,有次管教孩子居然動手打了媽媽,儘管委屈,但她並沒有指責孩子,而是看着他的眼睛說:“你很激動,剛纔的行爲讓我很疼,我不喜歡,但媽媽仍然愛你。”

孩子很快也哭了,跟媽媽道歉,問題迎刃而解。

有一件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有次語氣重了些把孩子說哭了,他勇敢地告訴我:“我不喜歡你說我,我很不開心,你坐回去。”

當時一下就氣消了,而且還有點開心,我知道這是種力量的體現,孩子願意跟我表達自己的感受,這讓我管教起來更有分寸。

3、遵守規則,反覆給提示

提示的方式分爲兩種,一是用簡單詞語或手勢提示,另一種是陳述性提示。

這個技巧非常適合聽覺型的孩子,比如當孩子總把書弄得到處都是,若能嚴肅地說上三次“書、書、書”,孩子就知道此時他應該做什麼。

這一招剛開始用可能有些困難,但只要整體教育做到位了,孩子會配合的。

他能從家長的話語中找到重要信息,就算缺少動力,也容易被一個簡單的詞或手勢促使操作,並思考下次應該做點什麼。

第二種方式的具體實施步驟,就是當孩子犯錯時,平靜地說“你看見的”就可以。

譬如孩子在屋裏使勁亂蹦,你可以提醒他“你現在蹦得很開心,但儘量輕一點,會打擾到樓下的叔叔阿姨”,而不是兇巴巴的“你在幹什麼?一點都不能閒着?“

否則,孩子還以爲家長只是在宣泄憤怒呢~

或者想讓孩子靜下來,直接用手錶示噓,想讓孩子停止,就把手放在胸前打叉,或者寫便籤。

03舉個現實中的例子

比如孩子情緒失控,就是不想寫作業,家長說什麼都不管用了。這時不要再講大道理了,只會讓孩子感覺到你不理解他,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對一個目前不想學習的孩子來說,就是和尚唸經。

你可以試着這麼做:

第一步:詢問孩子發生什麼了,是否有不開心的事,如果有就先把這件事解決。

第二步:引起孩子的興趣,詢問:那你想在這個時間做點什麼?如果孩子說玩,家長也要耐心接着問:“需要媽媽陪着嗎?”

第三步:給出選擇,會讓孩子更有意願遵守。

比如“那我陪你玩一會吧,我會提示你三次,時間差不多了,你就要開始學習了。”或者“你是先學習,還是按這個方式玩一會?”即便孩子先玩,也是做好明確約定的,且由孩子主動做出的選擇,執行起來遭受的阻力會小很多。

而且,在整個溝通中,孩子的急躁的情緒被家長看見了,他感覺自己可以掌控時間、空間,玩耍後就集中時間學習。

但家長一定要心態平和,按照規範說,根據孩子的反應決定具體處理方式。

如果孩子的情緒還是失控的,那就積極暫停吧,不要擔心暫停是浪費時間,釋放完了纔會留出更多時間做接下來的事情,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不要揪着孩子哭鬧失控時講大道理,這樣只是抱着育兒經說給自己聽,尊重孩子做的有限選擇,問題會簡單很多。

不要迷茫焦慮,好好溝通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方式,親子關係好了,教育自然就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