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于1999年上映,根据小说《纪念》改编,由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执导,章子怡主演,这部电影也是章子怡的处女作。

电影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生子父母的一生的情感经历。影片中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男女热烈互动的场景,也没有肉麻煽情的台词。

然而这部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电影却紧紧地牵动了观众的心,特殊年代特有的纯粹爱情深深地感动了无数人。

影片主要讲述了村里姑娘招娣(章子怡饰演)和来村里的老师骆长余(郑昊饰演)之间简单、纯粹、美好的爱情故事。

在物质文化发展的今天,很少会有人用一生去等待一个人,一辈子只用来爱一个人。

理查·德·弗尼维尔说: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份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而电影中女主角招娣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现在有的人看来,可能觉得招娣很傻,但是如果不是当事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这种质朴美好的爱情真的是难能可贵。

电影无论是在配乐,镜头,色彩,还有剪辑方面都很有特色,今天主要从电影意向的角度,来谈谈这部电影的艺术特色。

在讲艺术特色之前,首先要讲一下电影的视角。

电影是通过第一人称“我”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父母之间的爱情故事。电影中的我,也就是招娣和骆长余的儿子骆玉生。

在写作中运用第一人称更能加强读者的代入感,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同样在电影中运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方式也会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对电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感同身受。

下面我们来说下电影中的意向,为了更好地表现招娣和骆长余之间感人肺腑的爱情。电影中多次重复运用了多种意象,强烈突出和渲染了他们之间的美好爱情。

学校:爱情开始生根的地方

招娣喜欢村里新来的骆老师,但是又不敢直接对他说。在那个以矜持为美的年代,招娣是第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姑娘,她的故事也在村里广为流传。

她经常在学校附近来回徘徊,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常常听到骆长余的声音。她听说骆老师每天都会送路远的学生回家,所以经常远远地望着他,看着他的背影。

无数次的等待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在村里的这条路上和骆老师擦肩而过。

因为学校让招娣和骆长余有了奇妙的缘份,学校是他们爱情生根的地方。

电影结尾部分,有一个二十秒左右的镜头一直定格在学校,强调了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么长时间的定格镜头在一般电影中也很少看到。

水井:爱情开始发芽的地方

除了路和学校之外,电影中还有水井这个意象。

对于农村来说,水井是再普通不过的,但是在电影中水井具有特殊的意义。电影中提到有前井和后井。以前招娣每次打水都是在后井,但是为了能够经常看到骆老师,她每次都刻意去前井打水,而且还是绕道。

电影中举了一个事例来表现出招娣的用心。

招娣有一次打完水准备回家的时候,远远地看到骆老师也正好准备来挑水,就把自己的水又倒进井里,目的就是为了能与骆老师有机会接触,虽然这次机会被打断了,但是足可以看出招娣的用心。

因为这个水井,让两个很少有机会见面的人有了更多的见面机会。所以我认为水井是他们爱情发芽的地方,仿佛水井的水让他们的爱情开始发芽成长。

青花瓷碗:爱情的定情信物

青花瓷碗一方面是他们爱情的定情信物,另一方面是他们爱情的见证物。

为了能够让喜欢的人吃到自己亲手做的饭,招娣用了一个醒目的大青花瓷碗。镜头在展现一组碗的镜头时,其它碗的色调明显暗淡很多,而青花瓷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骆长余第一次去招娣家吃公饭时,又是用了青花瓷碗。

后来骆长余离开时,招娣又是捧着青花瓷碗追了很长很长的路,碗摔碎了,表现出他们爱情之路的艰辛。

后来奶奶又帮招娣修好了碗,暗示了他们美好爱情的结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碗,招娣一直对这个碗视若珍宝,这个碗是他们爱情的定情信物。

红色:热烈爱情的象征

电影一开始母亲就执意要亲手织一块红布给去世的父亲,当时儿子很不能理解母亲这一做法。买一块红布就行了,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精力去亲手织呢?

看了后面回忆的画面就可以理解母亲这样的想法了。

当时招娣第一次见到骆长余时就穿的是大红色的花外套,骆长余第一眼就看到了她,后来骆长余还夸了招娣穿红色衣服很美。

建学校时要织一块红布挂在学校的梁上,红布也是他们热烈爱情的象征。在回忆部分两人刚开始在一起时,一直用的是颜色鲜明的色调,红色显得非常醒目。这也不是张艺谋导演第一次使用红色来表现电影了,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英雄》中同样也运用了大量的红色色调。

乡路:电影中多次、反复展示了乡路这一意象

电影中第一次展现出“路”是用镜头画面的形式。

生儿接到父亲骆长余去世的消息,坐着汽车回到村里。影片中有好几秒钟的画面是正对马路的,路的镜头是以驾驶人的视角出现,接着用的是远景,在远处看着汽车在这条弯曲、悠长的道路上行驶。

第二次出现是通过旁人的口中提到。

村长告诉了生儿父亲的大致情况,强调了母亲非常想将去世的父亲抬回来的事情,目的是为了让父亲再走走村里的老路。

不管是第一次画面的出现,还是村长口中提到路,其实都是为了后面回忆情节作铺垫。

第三次是回忆部分,乡路多次出现。

回忆部分讲述了年轻时的母亲喜欢父亲,并为他做了很多的事情。

骆长余第一次出现就是驾着马车在这条乡路上出现的;

招娣经常远远地望着骆长余和孩子走在这条乡路上;

招娣和骆长余的第一次说话也是在条路上;

招娣端着饺子去追离开的骆长余,结果将青花瓷碗摔在路上......

所以这并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路。

可以说在回忆的部分,这条乡路占据了故事的大部分场景。

招娣在乡路上奔跑,等待,守望,失望,哭泣,直到最后终于有希望。这样乡路见证了招娣和骆长余爱情的甜蜜、苦涩、艰辛、幸福。

第四次是结尾部分,父亲终于被抬着走了这条村里的路。

电影通过反复强调的镜头展现方式,突出表现了这条路不同寻常。

这条路见证了招娣骆长余的爱情的生根,发芽和结果。

这条路也是他们的漫漫爱情长路,这条路有对他们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乡路的蜿蜒曲折也暗示了他们爱情的一波三折, 他们对这样乡路会一直铭记于心,此生不忘。

这部电影通过多种拍摄手法,多种意象的展现,给观众带来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