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肥鱼香鸭,小桥流水人家。”驱车向云贵高原东南麓边缘的大山深处挺进,穿过崇山峻岭,眼前突然出现一片平坦开阔地,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徐徐打开,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80多栋古色古香的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青山脚下,潺潺溪流蜿蜒流过片片泛着金黄色的稻田,成群的鸭子在鱼塘里嘎嘎欢叫,悠哉游哉……

俯瞰毛南族发祥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高东风 摄

这是毛南族的发祥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

坐在古榕树下的石桌旁,熟识毛南族历史的74岁老人谭俊康告诉我们:“距今近500年前,毛南族祖先谭三孝从湖南几经迁徙来到南昌屯安居落户,并与当地人联姻,生儿育女,繁衍生息,乃成毛南族。‘毛南族’以前叫‘毛难族’,意思为‘受苦受难’的民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毛南族’,并批准成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沿袭毛南族古建筑风格改造的民居。

南昌屯有91户352人,以毛南族为主。五年前,村里大部分房屋是破旧简陋的泥瓦房,道路坑洼不平,小河杂草丛生。2016年以来,当地政府整合各项资金1000多万元,将南昌屯纳入“整乡推进”风貌改造项目,沿袭毛南族古建筑风格,对全屯民房进行改造和立面装修;实施小河流整治及美化、亮化工程,清理河道,铲除杂草,安装太阳能路灯。同时,对屯内道路、广场等进行改造,平坦的石板路铺到每户村民的门口。屯里还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展览馆、篮球场、戏台、4A级公共厕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看到家乡巨大变化,村民谭建新喜不自禁,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建成的楼房大门上:“好主义好路线好政策般般都好,新中国新时代新面貌处处皆新。”

谭建新与儿子谭志展示雕刻好的傩面具。

年近古稀的谭建新是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目前为数不多能雕刻全套毛南傩面的匠人之一,许多博物馆、民间爱好者慕名而来购买他的作品。“不久前,刚有人上门花了两万多元买走一套毛南傩面具。我从2015年开始卖毛南傩面具,整套傩面具卖了7套,单个傩面具也卖了不少。”谭建新说:“真没想到,我们毛南族古老的民族艺术,会焕发新机走向市场,成为时尚商品。”

比起赚钱谋生,谭建新更注重培养传人,除了自己的儿子谭志,他还收了3个徒弟,平时应邀走进各种培训课堂,把毛南族古老艺术传授给更多的人。“独特傩雕承祖业,弘扬文化入人心。”谭建新指着离家不远的工作室门口的对联说:“希望毛南傩面文化一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南昌屯的变化,还有很多。

南昌屯的花海。

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全体村民民主推举成立了党群联席理事会,并在党员和群众骨干的带动下,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等致富产业。

村民谭俊阳夫妻原来在外打工,看到惠农政策越来越好,几年前返回家乡养殖菜牛。“我去年卖了3头菜牛,收入3万多元,现在还养有30头。”谭俊阳是南昌屯的养殖大户,他带动了8户村民一起养殖菜牛。

南昌屯村民开上小汽车。

南昌屯村民勤劳肯干,除了种植水稻外,有的种桑养蚕,有的种植柑橘,有的养鱼。2019年,全屯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目前,全屯有20多户买了小汽车、摩托车、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家家都有稳定的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今年5月10日,村民谭仁秀和下南乡其他9位毛南族脱贫群众一起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了毛南族整族脱贫喜讯。他满脸笑容地说:“目前,我们南昌屯正在规划发展康养旅游业,我们齐心加油干,今后的日子一定像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说的那样,越过越红火!”

来源:河池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