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国的高潮是唐诗”这是著名古代文学学者林庚先生对于唐诗的看法,鲁迅先生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了。”唐诗的绝高地位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国古典诗歌在唐朝时期发展到了全盛。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就与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相关。在初唐有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是他们四个人的共同之处,今天要提到的这首唐诗就是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在七岁时所作的,名为《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蓝天、白鹅、绿水、红掌、清波,颜色饱满,把大鹅浮水时的形象和神态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丽图画。那个时候的骆宾王还住在义乌城边上的一个村子里,村子门口有一个骆家塘,每年的春天,池塘上就会有许多的鹅,微风吹着柳叶拂过水面。有一个客人来骆宾王家里做客,看他聪明伶俐,就让他对着池塘的鹅做一首诗,这首千古名篇就此诞生。

这一首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五言古诗不仅让当时七岁的骆宾王被誉为“神童”,也是后世的我们都能熟记于心的一首诗歌。

在2016年,有一位湖南籍的70岁老农民就仿照《咏鹅》写了一首《咏鸡》,一举斩获第二届“农民文学奖”,获得了万元大奖。一首诗18个字,平均一个字价值556元,该诗一下子引发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

这位老人名叫危勇,是湖南湘阴鹤龙湖镇的一名普通农民,素日爱好观察生活和文学创作。而这个“农民文学奖”是在湖南湘阴举办的农村文化活动,在小城镇文化建设里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活动。老人危勇所作的《咏鸡》一共是十八个字,和《咏鹅》的格式十分相似,全文是这样的: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

不得不说,这首诗十分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诗的后两句也十分对仗工整,“三更”对“五鼓”,“呼”对“唤”,“皓月”对“晨曦”,危勇的这首《咏鸡》中还借鉴了朱元璋的典故,朱元璋登基时也曾咏过金鸡,有一句是“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残星”“晓月”和“皓月”“晨曦”都是指黎明与夜晚的景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危勇只是一个农民,但他这首诗写得朴实自然,尽管没有古代诗人的华丽多彩,却也让人眼前一亮,确实是有才的,这个“农民文学奖”也的确该属于危勇老人。被问到自己的创作灵感时,危勇说全都来自于生活,毕竟镇上村里家家户户都养鸡,在面对一些质疑时,他则表示:“我都是即兴创作的,网上有些人说我抄袭、炒作,我是农民,不懂那个。”

危勇还提到自己读过一些书,对古文尤其热爱,也知道诗歌的平仄,他认为虽然自己是农民出身,但也有追求文学梦想的权利。鹤龙湖镇诗联文学会70岁的副会长张中一也力挺危勇,他说:“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如果诗歌就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像是一座殿堂,那它就应该修在山水的旁边,村庄的大树下,在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当危勇写诗获奖这件事情在网上引起众多关注后,比较有趣的是,网友们在看了《咏鸡》后,纷纷脑洞大开,掀起了模仿《咏鸡》的热潮,“猪牛狗猫,鸭鱼龟蛙”纷纷成为了诗中的主角。例如,《咏蛙》:“蛙,蛙,蛙,静夜呱呱呱。悠然荷叶上,一戳一蹦跶。”《咏鸭》:“鸭,鸭,鸭,扬颈朝天嘎,红烧二十二,炭烤五十八。”《咏猫》:“猫,猫,猫,整日爱撒娇。白毛配短腿,没事就喵喵。” 《咏牛》:“牛,牛,牛,终生苦无酬。奋蹄耕岁月,俯首驮春秋。”

网友们的这一波“模仿秀”的确精彩,这些现代诗有着十足的打油诗的风味,充满了网友们满是调侃的语气和自身的创意,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家对诗歌文化的关注和喜爱。

唐诗,是深入浅出而富于生气的,它给后人以无尽启示,也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正如七旬老人危勇对唐诗的这一番学习和模仿。唐诗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我们一直在传承并学习着,经典终将会被永远流传下去,永不过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