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而詩國的高潮是唐詩”這是著名古代文學學者林庚先生對於唐詩的看法,魯迅先生也曾說:“我以爲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了。”唐詩的絕高地位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國古典詩歌在唐朝時期發展到了全盛。

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就與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相關。在初唐有四傑,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是他們四個人的共同之處,今天要提到的這首唐詩就是初唐四傑中的駱賓王在七歲時所作的,名爲《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藍天、白鵝、綠水、紅掌、清波,顏色飽滿,把大鵝浮水時的形象和神態寫得生動逼真,給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麗圖畫。那個時候的駱賓王還住在義烏城邊上的一個村子裏,村子門口有一個駱家塘,每年的春天,池塘上就會有許多的鵝,微風吹着柳葉拂過水麪。有一個客人來駱賓王家裏做客,看他聰明伶俐,就讓他對着池塘的鵝做一首詩,這首千古名篇就此誕生。

這一首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的五言古詩不僅讓當時七歲的駱賓王被譽爲“神童”,也是後世的我們都能熟記於心的一首詩歌。

在2016年,有一位湖南籍的70歲老農民就仿照《詠鵝》寫了一首《詠雞》,一舉斬獲第二屆“農民文學獎”,獲得了萬元大獎。一首詩18個字,平均一個字價值556元,該詩一下子引發廣大網友的廣泛關注。

這位老人名叫危勇,是湖南湘陰鶴龍湖鎮的一名普通農民,素日愛好觀察生活和文學創作。而這個“農民文學獎”是在湖南湘陰舉辦的農村文化活動,在小城鎮文化建設裏是比較成功的一個活動。老人危勇所作的《詠雞》一共是十八個字,和《詠鵝》的格式十分相似,全文是這樣的: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

不得不說,這首詩十分貼近生活且通俗易懂,詩的後兩句也十分對仗工整,“三更”對“五鼓”,“呼”對“喚”,“皓月”對“晨曦”,危勇的這首《詠雞》中還借鑑了朱元璋的典故,朱元璋登基時也曾詠過金雞,有一句是“三聲喚出扶桑來,掃退殘星與曉月”,這“殘星”“曉月”和“皓月”“晨曦”都是指黎明與夜晚的景象,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危勇只是一個農民,但他這首詩寫得樸實自然,儘管沒有古代詩人的華麗多彩,卻也讓人眼前一亮,確實是有才的,這個“農民文學獎”也的確該屬於危勇老人。被問到自己的創作靈感時,危勇說全都來自於生活,畢竟鎮上村裏家家戶戶都養雞,在面對一些質疑時,他則表示:“我都是即興創作的,網上有些人說我抄襲、炒作,我是農民,不懂那個。”

危勇還提到自己讀過一些書,對古文尤其熱愛,也知道詩歌的平仄,他認爲雖然自己是農民出身,但也有追求文學夢想的權利。鶴龍湖鎮詩聯文學會70歲的副會長張中一也力挺危勇,他說:“詩歌不是高高在上的。如果詩歌就如人們所說的那樣,像是一座殿堂,那它就應該修在山水的旁邊,村莊的大樹下,在人們觸手可及的地方。”

當危勇寫詩獲獎這件事情在網上引起衆多關注後,比較有趣的是,網友們在看了《詠雞》後,紛紛腦洞大開,掀起了模仿《詠雞》的熱潮,“豬牛狗貓,鴨魚龜蛙”紛紛成爲了詩中的主角。例如,《詠蛙》:“蛙,蛙,蛙,靜夜呱呱呱。悠然荷葉上,一戳一蹦躂。”《詠鴨》:“鴨,鴨,鴨,揚頸朝天嘎,紅燒二十二,炭烤五十八。”《詠貓》:“貓,貓,貓,整日愛撒嬌。白毛配短腿,沒事就喵喵。” 《詠牛》:“牛,牛,牛,終生苦無酬。奮蹄耕歲月,俯首馱春秋。”

網友們的這一波“模仿秀”的確精彩,這些現代詩有着十足的打油詩的風味,充滿了網友們滿是調侃的語氣和自身的創意,這樣的行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家對詩歌文化的關注和喜愛。

唐詩,是深入淺出而富於生氣的,它給後人以無盡啓示,也爲今天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藝術借鑑,正如七旬老人危勇對唐詩的這一番學習和模仿。唐詩作爲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我們一直在傳承並學習着,經典終將會被永遠流傳下去,永不過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