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中有一個細節曾經引起了網民們的熱議——小昭帶了腳鏈多年,那麼,她是怎麼換內褲的呢?關於“內褲”問題的討論引發了網民的各種“神分析”,一時之間也成爲了網民們的笑談。但實際上,在那個年代人們根本不穿內褲,也就沒有所謂的“換內褲”的說法了。

史前男人用纏腰帶,考古學家發現了7000年前的獸皮纏腰帶殘片,推測它的形狀類似嬰兒用的尿布。古希臘人也用纏腰帶,歷史學家懷疑只有奴隸才穿,公民的凱同衫下似乎是赤裸的。事實上,雖然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內褲,但是,有一種與內褲形狀、作用相似的東西——犢鼻褌。這種東西是古代底層男性幹活時穿的衣物,呈三角形,用來遮擋關鍵部位,它和內褲的性質不同:它屬於外褲,而不是穿在衣服裏面。這種衣物主要用於底層,因爲貧苦百姓往往沒有太多的衣服,而幹活的時候又容易磨損衣物,爲了保護衣物,人們就穿犢鼻褌來遮羞。

同時,夏日太過炎熱,人們幹活爲了涼爽,也會盡可能地少穿衣服。歷史上也有相關的記載,據說,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之後,爲了謀生,不得不放棄讀書人的道路,選擇開一家酒館。有人可能覺得開酒館也不錯啊,起碼是老闆,其實不然,古代重農輕商,商人的地位極其低下,選擇從商是無奈之舉。當時兩人分工明確,卓文君負責賣酒,司馬相如就和招來的夥計一起幹些雜活,而他們身上穿的,就是這種犢鼻褌。此時,有些讀者可能會好奇,那古代的女性也不穿內褲嗎?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女性的主要服飾是裙裝,很少有記載女性褲裝的,因此,歷史上也就沒有關於女性穿內褲的記載。但是,自秦漢以來就有關於女性內衣的記載,這種內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肚兜”,只不過,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呼。它穿在裙子裏面,用來遮擋上半身。那麼,此時很多人就好奇了,她們下半身是不是空無一物,什麼都不穿?其實也不是,古代女性雖然不穿內褲,但是,她們的裙子下面會穿襯裙、膝褲之類的保暖衣物。明清時期女性就經常在裙子裏面穿一條襯裙,在天氣炎熱的夏天,有時候甚至什麼都不穿。

《金瓶梅》中潘金蓮和西門慶的相遇,就揭示了當時女性的穿衣習慣:當時潘金蓮在樓上,西門慶在樓下,前者在關窗戶的時候不小心把竹竿碰掉,正好砸到後者,西門慶抬頭看,正好看到裙子下面的紅紗膝褲。而這種膝褲較爲寬鬆,風一吹就走光了。其實,當時的外國和中國情況差不多,甚至,還不如中國。歷史上,俄國的沙皇曾經在1717年訪問了法國巴黎,那時在中國正值康熙年間。當他騎着馬走在萬人擁護的街道時,一名女性突然摔倒在他的馬前,裙子不小心掀起,頓時走了光,場面一度十分窘迫。但是,在沙皇的回憶錄中卻充滿了玩味的態度——天堂之門在我眼前打開。

由此可見,在古代的外國,女性也沒有穿內褲的習慣。不過,在十八世紀的歐洲,對女性穿內褲卻有了一項要求,這項要求針對的對象則是“舞女”。那麼,這又從何起呢?據說,曾經有一名芭蕾舞女在舞臺表演的時候,被背景布絆倒導致走光,所以,這個意外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因此,當時巴黎出臺了規定,舞女上臺必須要穿“束褲”。

這種束褲實際上和中國的襯裙和膝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十分的寬鬆,起到一種遮羞和保暖的作用。但是,這種束褲開口太寬鬆,需要用繩子在褲腿和腰部繫住,所以,在當時並不受歡迎。而且,在民智未開的年代,大家的素質都很低,有些女性寧願不穿內褲,因爲,這樣更方便她們隨時在街邊或草叢中大小便。即便到了十九世紀,情況似乎依舊如此,我們在一些講述西部故事的美劇中可以看到,在十九世紀的早期,女性層層疊疊的裙子後面仍舊沒有穿內褲。並且,那時的男子不穿外褲,將緊身長筒襪套在襯褲外,用吊襪帶固定,所以亨利八世將襯褲的襠部墊厚。歷史學家推測,他可能在褲襠裏藏了浸着藥水的繃帶,以緩解梅毒帶來的痛苦。很多男子把襯褲門襟當做便利口袋,在裏面裝治療性病的藥品和錢。

不僅是西方和中國,日本也是如此。進入到二十世紀之後,仍然有很多女性沒有穿現在意義上的內褲。據說,1932年東京的一家百貨公司發生了一場火災,當時很多人都順着繩子往下爬,其中不少穿和服的女性。當時風一吹,不少女性怕走光,立馬用手去拉裙子,結果,很多人導致從繩子上摔下來。最終,這場火災中光是摔傷就有數十人。1935年,Jockey在芝加哥賣出了世界上第一條前片有Y字形縫線的三角內褲。3個月裏,三角內褲在美國售出3萬條,Jockey公司緊急生產出“陽剛”系列,用飛機送往美國各地的商場。這一時期,內褲縫上了鬆緊帶,也就是在1935年,“內褲”這一詞被正式收入詞典。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經濟發達的今天,不僅穿內褲已經成爲一種常識,甚至,內褲也成爲了時尚的一種,款式、質地分門別類,成爲人們追逐的潮流。參考資料:『《世界的內褲發展》、《中國的古代人穿內褲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