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

交匯點訊 歷經70多年的漂泊輾轉,一把見證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軍刀,也是見證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文物迴歸南京。今年的8月15日是日本投降75週年,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今天宣佈,見證南京受降的一把日軍軍刀已由該館收藏,這也是目前明確去向的僅存的一把。而據專家推測,這把軍刀極有可能曾屬於當年侵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

與同時期舊物光譜相吻合,漂泊輾轉回歸南京

眼前這把98式日本將官軍刀重1400克,長99釐米,刀鞘爲皮質,刀柄鎏金,刀鞘上有一塊3釐米×6釐米的銀質銘牌,上面刻着“蕭蔘謀長毅肅存念,凱旋,民國卅四年九月九日於南京,廖耀湘敬贈”等27個字。刀柄上還刻有刀匠名字和製作日期——昭和十七年,由此可見這把軍刀鍛造於1942年。雖然距今已近80年,但這把刀依舊寒光逼人,鋒利無比。

“普通日本士兵軍刀刀鞘一般是金屬製,但是將官的軍刀,爲了起到保護作用,都是用牛皮包裹刀鞘,縫製精細,所以這把由當時日本刀匠手工鍛造的軍刀必定是給高級別軍官使用的。”江蘇省社科院歷史所原所長、研究員王衛星介紹。

“去年9月,聽說廣州一位兵器收藏家剛從美國徵集到一把與南京日軍投降儀式相關的軍刀,我就馬上去了廣州一趟。”據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透露,初步鑑定後,爲慎重起見,去年10月他邀請了著名篆刻家、金石鑑賞家童迅再次去到廣州,並攝取了軍刀的成像,最終識別出軍刀的光譜與同時期舊物光譜相吻合。“經過與這位收藏家幾輪商談,這把流落海外多年,見證歷史的軍刀終於進入館藏。”

吳先斌透露,今年的9月9日,也就是南京受降儀式75週年紀念日,這把見證歷史的軍刀將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展出。

一把見證了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軍刀,意義重大

“它不止是一把當年日軍將官的軍刀,最重要的是根據史料及這把軍刀銘牌上的刻字可知,它是見證了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軍刀,目前在國內,與南京受降相關的文物少之又少,所以這把軍刀的意義太重大了。”王衛星表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9日,南京沐浴在勝利的榮光中,中國戰區受降簽字典禮在當時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上午9時,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在南京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大禮堂主持受降典禮,日本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時任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陸軍中將蕭毅肅,也就是這把軍刀上提及的“蕭蔘謀長毅肅”當時也參加了受降儀式。

“日本軍人在投降時,交出軍刀具有象徵意義,表示願意放下武器投降。”王衛星指出,侵華日軍投降時,這把軍刀被帶到了南京,作爲投降的象徵交給了中國軍方。作爲當時在南京接受日軍投降的中國新六軍軍長廖耀湘,得到這把刀也在情理之中。“這把軍刀見證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也見證了日本投降的重要時刻,人們可以通過這把刀,瞭解中國抗日戰爭的光輝歷程,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感受偉大的抗戰精神”。

“凱旋”軍刀或曾屬侵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

記者注意到,這把日本軍刀的銘牌上,“凱旋”兩個字刻的時候被放大,格外醒目,對此,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王曉華分析認爲,這個刻字顯得“更有語境”。“廖耀湘曾參加過南京保衛戰,差點把命丟在南京,後來他回到南京接受侵華日軍投降。所以,他會在軍刀上刻上‘凱旋’二字,而不是‘勝利’或者其它。”

那麼,這把“凱旋”軍刀,曾經屬於哪位侵華日軍軍官?王曉華隨即向記者展示了一本《中國戰區受降始末》的史料,據瞭解,這本書裏呈現的都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內的檔案,其中詳細描寫了當年受降簽字儀式的經過。王曉華透露,根據書中記載,日方在會場外解下所配軍刀,交給廖耀湘,廖耀湘將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的軍刀,分獻於參與受降儀式的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和副總參謀長冷欣。“按照對等原則,侵華日軍二把手的軍刀交到中國戰區二把手的手裏,合情合理。因此根據史料分析,這把軍刀極有可能曾屬於當年侵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

據瞭解,南京受降儀式留下了文字和照片,實物則非常罕見。“另外兩把見證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軍刀已經不知去向,可以說這是目前僅存的一把,十分珍貴。”王曉華表示。

“它濃縮了一部抗戰史,見證了中國的屈辱與光榮,而當時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辦,現在這把軍刀終於又回到南京,對這座城市來說,意義重大。”吳先斌說。

交匯點記者 黃歡 陸威

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