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记者获悉,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公桥村紧扣党建引领、公司运作、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劳力参与的模式,有效地实现多产融合、资金整合,着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抓住乡村产业特色,实现多元致富。

8月13日,记者来到公桥村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迎风飘扬,干净整洁的院落间,一条条水泥路入户到家……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

扶贫工作队"主题党日"活动

然而,4年前,公桥村既是重点贫困村,又是 "三类村"(指无人问事、无人管事、无人做事的村庄)。该村有310户13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74户251人。几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实施强化产业基地挑"大梁"、合作产业活"大家", 一户一策摘"穷帽"的措施,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6万元,实现了"脱贫摘帽"。公桥村党支部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获阳新县授予的"先进党支部"称号。

夯实基础换新貌

记者来到公桥村农民明廷辉家,小楼装饰一新,房间舒适温馨,电视、洗衣机、空调及家具一应俱全,厨房厕所干净整洁。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明廷辉开办五金水电供暖商店及提供修理摩托车服务以来,他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表示,以前家里不仅愁吃穿,房子也很破旧,但是托扶贫政策的福,他的商店生意每年至少能挣5万多元,如今也乔迁新居,过上了好日子。

公桥村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更让农村面貌一新。该村在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阳新县审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和蹲点的浮屠镇党委书记柯贤高的指导、督促和支持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4万元用来加宽扩建村主干道2500米;投入76万元用来硬化浆彻水渠3000米、水泥块石浆彻河堤600米;投入120万元安装240盏路灯、绿化美化村组公路8000米;投入400万元整治村庄、农户墙体、"厕所、垃圾、风貌"综合卫生治理,实现改穷貌、换穷颜。

特色产业促增收

公桥村围绕"扶贫抓产业、产业抓合作社、合作社抓带动、带动抓贫困户"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运行模式,确保贫困群众致富产业全覆盖。

公桥村的龙头企业"香韵庄园",种植了桂花、杨梅、樱桃、枇杷、海棠等各种苗木1400亩。该村66户贫困户每年以土地入股分得该企业滚动红利5万元;36名贫困户在该企业就业,每月劳务收入2200多元。此外,该村700亩的"富康园"的花卉、黄花等连片大棚,蔚为壮观,村民通过土地、劳务及扶贫资金入股种植专业合作社,每户每年增收近4000元。同时,公桥村通过"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模式,投资260万元入股"香韵庄园"等产业园,实现零风险,每年贫困户分红25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4万元。

公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乐俊钦介绍,该村现已形成"农业+"多产业多业态发展态势,特别是"香韵庄园"与旅游休闲链为一体,一年四季吸引了武汉、黄石、咸宁、大冶、通山等大量游客。

"钟点工"脱贫致富

在公桥村的"富康花卉"基地,记者看到28名农事"钟点工"正在田间地头劳作,在家门口当起"打工仔",月薪2000多元,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花卉基地

今年,因疫情影响,很多贫困户不能外出务工,导致收入"缩水"。随着产业基地的复工复产,公桥村两委积极引导产业基地、种植合作社及种植大户优先"牵手"贫困户,让贫困户既能就近务工,又获得稳定的收入。

"我50多岁了,腿脚不方便,无法外出务工。今年经村两委协调,让我和妻子刘桂香到'富康花卉'基地务工,一人一天收入80至100元,这日子越过越好了。"贫困户朱必永说。

记者了解到,公桥村农事"钟点工"有123人,其中贫困户39人,实行"日薪月结",每天工价80元至100元,实现了就业、增收双受益。

返乡创业添活力

今年40岁的返乡老板陈敦远,自筹资金200万元,利用荒山荒坡办起了远华养殖场,带动7户贫困户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村集体入股40万元,年分红6万元。过去家里穷,陈敦远从2000年起就去河北打工,到2015年,也算小有成就。但当陈敦远看到该村的变化时,他决定返乡创业。记者来到华远养殖场了解到,该养殖场现已出栏肥猪150头,纯收入30多万元。陈敦远表示,今年养猪行情好,年底应该可获利50万元。

记者了解到,陈敦远的华远养殖场有18间大猪圈,养了母猪15头、仔猪39头、肥猪28头,这些猪的毛色光滑油亮。据陈敦远介绍,他养殖的猪都是通过土法喂养,没有喂过饲料,肉质独特,美味营养,同时也十分畅销,今年一头肥猪可卖5000多块钱。

远华养殖场

据公桥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陈守义介绍,随着该村拓宽了道路、增设了路灯、加强了绿化、吸引了游客,昔日沉寂的村庄焕然一新,吸引了28名年轻人回来创业,袁知中、乐发锐、明平智就是典型代表。记者了解到,袁知中创办了宇航家庭农场,发展鱼鸭混养经营,去年收入22万元;乐发锐发展水产、油茶、养猪等,去年收入28万元;明平智成立新起点种养殖合作社,种水稻、养龙虾、喂阳新豚等,流转土地285亩,让38民贫困户就业,实现双赢。

产业基地除杂草

曾经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公桥村,因为年轻人的归来创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记者熊源、胡毅、通讯员吴永风、曹红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