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Joker

今年四月,意大利羅馬古老的的納沃納廣場上,夕陽中的鐘聲敲響最後一下,由身着意大利國家足球隊球衣的樂手 Jacopo Mastrangelo在屋頂上用電吉他演奏1984年意大利導演賽爾喬·萊昂內的電影《美國往事》中的黛博拉主題曲"Deborah's Theme" ,這場演奏也被轉播給所有意大利在家隔離的居民,彼此鼓勵共度疫情難關。演奏結束後能聽到隔離在家的人們紛紛發出歡呼和吶喊。

這首優美至極的音樂出自意大利國寶級大師埃利奧莫里康內之手,不幸的是三個月後,7月6日,莫里康內因爲摔傷股骨後的併發症而去世,享年91歲。從此世人再無機會能聽到他譜寫出新的動人旋律,也意味着我們只能從他留下的無數配樂當中,追憶和緬懷這位巨匠爲故事增添的一份份驚喜和感動。

在莫里康內5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曾與導演皮埃爾帕索里尼、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朱塞佩託納託雷、賽爾喬萊昂內,布萊恩德帕爾馬、泰倫斯馬利克,昆汀塔倫蒂洛等諸多電影大師合作過,曾爲《海上鋼琴師》《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西部往事》《黃金三鏢客》《八惡人》等經典電影創作過配樂。這些音樂爲他一生中帶來過六次奧斯卡提名(一次獲獎),三次格萊美獎,三次金球獎,六次英國電影電視藝術獎項,兩次歐洲電影大獎,及威尼斯影展金獅榮譽獎等。2005年,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電影配樂”評選中,莫利康內1986年的作品《戰火浮生》(又名《教會》)排名23。

莫里康內一生爲500多部電影創作過配樂,留下的經典數不勝數,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大致回顧一下這位音樂靈魂詩人的一生和他的代表作。

1928年11月10日,埃尼奧·莫里康內出生於羅馬臺伯河畔,他的父親馬里奧莫里康內是一名傑出的爵士樂小號手,也是莫里康內童年時期最初的音樂啓蒙者,傳授了小莫里康內一些簡單的識譜、作曲和小號演奏能力。莫里康內第一次展現出他在音樂方面過人的作曲天賦是在他6歲的時候,到了12歲時,他用6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一項爲期4年的音樂學習項目,18歲時,他獲得了音樂學院的學位證書,繼續鑽研古典音樂。意大利新古典樂作曲大師,戈弗雷多·彼得拉西,是莫里康內學生時代最重要的藝術導師之一。戈弗雷多·彼得拉西在音樂的構思佈局和創作技巧方面,令莫里康內深受啓發。更重要的是,他讓莫里康內學會了,作爲一位藝術創作者最重要的原則:要忠於自己,而非模仿他人。

二十歲出頭,莫里康內開始爲舞臺劇和電影創作音樂,他最先接觸的是意大利輕喜劇及服裝短片,他在難忘的60年代便學會用輕巧的聲音營造令人回味的故事氛圍,因此逐漸獲得賞識,受聘爲當時一些所謂的“電影作曲大師”充當槍手,直到爲盧恰諾·薩爾切的《法西斯分子》創作音樂,莫里康內終於在圈內贏得聲名。這部於1961年上映的影片大獲成功,次年他們又合作了影片《慾海驚心殺人夜》。

Marcio Del Viagio

(電影《法西斯分子》的配樂是莫里康內公認的處女作,有一種黑色幽默的意味。在小軍鼓鮮亮活潑的節奏中,木管樂器奏出荒唐諧謔的進行曲音型。尖銳俏皮的高音像口哨般引領着笨拙滑稽的低音節奏。)

這之後莫里康內又爲一些西部片作了配樂,並引起了導演賽爾喬萊昂內的注意,從此開始了一段合作佳話。在萊昂內的電影製作過程中,莫里康內從劇本創作初期就開始參與到音樂配樂當中,甚至萊昂內會在片場播放莫里康內的音樂,並根據此來決定拍攝和剪輯的節奏,這在當時簡直是無法想象的。這樣的看重音樂也使得最後的配樂避免了成爲畫面的附屬品或是註腳,而是與畫面平起平坐,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如今看來,已無法確定究竟是萊昂內的電影成就了莫里康內,亦或是莫里康內的音樂成就了萊昂內,但可以肯定的是,萊昂內對莫里康內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讓莫里康內充分發揮出自己的音樂天賦和實力,最後,音樂呈現出如同與馬上英雄共情馳騁荒漠戈壁一般的精彩與難忘。

奠定萊昂內影壇地位的是他先後導演的兩個三部曲——《鏢客三部曲》和《往事三部曲》,這兩個三部曲也將其配樂師莫里康內的名字被世人銘記。

1964年推出的《鏢客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荒野大鏢客》中,莫里康內便採用了十分新奇的樂器編配,除了有常規的小型管絃樂隊和男聲合唱,還大量採用吉他、口哨、排笛、皮鞭、鐵砧、鐘聲、小軍鼓和墨西哥小號等元素,使得樂曲具有粗獷的鄉土風情,描繪出雄姿豪邁的西部世界,嬉皮桀驁的口哨聲在荒誕滑稽的氣氛中又不失英雄主義色彩。

Titoli

(這首是《荒野大鏢客》最經典的主題曲,俏皮的哨聲勾勒出了英俊鏢客在黃昏騎馬而過的形象,持續的吉他節奏賦予了樂曲蓬勃熱血的西部風貌,馬鞭、鐘聲和鐵砧敲打的聲音與男聲低吼構成了立體化的聽覺效果)

第二年,萊昂內順勢推出了第二部《黃昏雙鏢客》,這一部更具悲情色彩。爲了形成具有標誌性的系列作品,也再次發揮了小號蒼涼激昂的音色,莫里康內沿用了《荒野大鏢客》的主旋律,但在萊昂內的要求下,之前使用的吉他換成了口簧琴。

(口簧琴,又稱“口弦”,是很最古老的樂器,流傳於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回、滿洲、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納西、臺灣原住民、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印地安、北歐拉普人、日本北海道艾伊奴等民族中。)

For a Few Dollars More

第1分6秒響起的口簧琴聲奏出具有彈跳感的持續音型,具有一種揶揄戲謔的腔調。接着口哨活潑地引出神槍手的主題,樂隊奏出策馬奔騰的節奏,伴以男聲喊唱聲與電子音效,音樂畫面在漸弱中奔向遠方。

1966年,「鏢客三部曲」的終結篇《黃金三鏢客》上映,故事情節設定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爲了展現那個動盪的時代背景,莫里康內採用了更加具有印第安風情的器樂編配。口哨和小號依舊是這部影片配樂的主導元素,音樂在西部風情之外,還突出了戰爭的壓迫感和慘烈性:屍橫遍野的戰場、恐怖的酷刑和慘烈的爆炸。印第安笛、陶笛、加了磁性拾音器的電吉他、土狼的嚎叫聲、八音盒聲效以及人聲吟唱,在莫里康內充滿想象力的編配下,展現出了絢麗壯美的音效。

(印第安笛(美國本土笛)是北美印第安人吹奏的原始的樂器,印第安笛有一個漂亮的、柔美、高頻的音調。)

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片子的主題曲中保留了之前兩部中的一些標誌性元素,同時增強了電音在配樂中的比重,各種音效的有機疊加,有機地將影片中數個主題動機串聯起來。活潑的印第安笛與陶笛,與口哨、小號、鐘琴等器樂的組合非常奇妙。)

賽爾喬·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尤其是《美國往事》,代表了他一生創作的巔峯水平。吳宇森、昆汀、馬丁·斯科塞斯、約翰·卡朋特等許多導演都受其影響。莫里康內爲這三部影片,奉獻了數段令人難忘的傳奇旋律。

1968年上映的《西部往事》是他在西部題材的乘勝追擊之作,相比「鏢客三部曲」,《西部往事》的音樂是更加純粹的英雄浪漫主義。莫里康內摒棄了口哨、皮鞭、獸鳴、小號、吉他等元素,將主人公的標誌性道具“口琴”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莫里康內聲稱這首浪漫悽美的主題旋律,靈感源自一首樸實的練習曲。伴隨着鐵砧發出的月光般透着涼意的前奏,樂隊和人聲溫暖地搖曳吟唱,穿透靈魂般的歌聲與絃樂隊交織成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在極高的音域盤旋翱翔。)

如果說之前的四部西部題材的影片,尚有一些通俗娛樂的性質,那麼《革命往事》則無疑是一部真正嚴肅的、殘酷的、具有深刻現實批判意義的影片。在這部電影中,莫里康內將更多不同種類的樂器有機地融入到影片配樂當中,爲影片帶來更多維度的精彩聽覺體驗。

Marcia Degli Accattoni

(萊昂內將這首曲子取名爲《乞丐進行曲》,蛙鳴聲、小軍鼓、斑鳩琴、豎笛和倍低音管樂奏出一種烏合之衆的滑稽曲調,配合搶銀行的那段荒唐戲。曲子中幽默地引用了莫扎特的那首著名的絃樂小夜曲的旋律。)

《美國往事》是萊昂內首部非西部題材的影片,他花了13年才完成這部電影。在電影開機之前莫里康內就已經完成全部的作曲工作,而且創作了高達20首的主題任導演挑選,萊昂內聽着配樂來到現場拍攝,並在電影的4個小時中高頻次地反覆使用了其中一些曲子。

Deborah's Theme

(這首《黛博拉之歌》即是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那首,也是影片中最膾炙人口的曲子。這段唯美的、悲哀的曲調,象徵着愛情與夢想的消逝,被歲月滌盪後物是人非的悲哀。在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中,也借用了這段旋律。)

莫里康內曾表示,在他合作過的諸多導演當中,除了萊昂內對他而言算是至親之人以外,還有一位是意大利導演託納多雷。在莫里康內看來,託納多雷是一位非常棒的合作伙伴,他勤懇、謙遜,善於溝通,不僅在電影藝術方面才華橫溢,而且有較高的音樂修養。就像伍迪·艾倫一樣,託納多雷會吹單簧管,很多時候會直接參與到電影音樂的修改中,並提出非常專業且有創意的建議。從第一次合作《天堂電影院》起,莫里康內就與他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託納多雷之後的幾乎每部影片都會找莫里康內合作,他們之間最爲傳唱的作品便是被稱爲時空三部曲的《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當製片人拿着《天堂電影院》的劇本找到莫里康內時,他是拒絕的,因爲他當時正準備爲簡·方達和格里高利·派克演的一部片子配樂。但在製片人的一再堅持下,莫里康內讀完了劇本,立刻被這溫暖的故事迷住了,隨即推掉了簡·方達的委約。這部影片中的「愛情主題」等多首配樂,如今已成爲了家喻戶曉的大名曲。

First Youth

(一開頭猶如蜻蜓點水般的輕盈、簡潔的八音盒音效既帶出了年少時的夢幻和美好,也爲之後大雨傾盆做了鋪墊,高潮曲段以柔和的薩克斯風,猶如干旱後的柔和淋雨,酣暢、感人,之後加入的管樂猶如零碎的水滴,讓人沐浴在樂曲中,不肯醒來。)

十年後推出的《海上鋼琴師》在意大利上映,與同年攬下了11座奧斯卡小金人的《泰坦尼克號》相似,都是以故人追溯往昔的回憶視角展開敘述的,畫面在當下與記憶場景之間交替推進。

Playing Love

(一段躁動的即興演奏後,男主人公望見了窗外淳樸的少女,第一次感受到了愛情的心動,手指跟隨着內心的悸動與海浪的起伏奏起這段感人的旋律。)

在2000年推出的時空三部曲最後一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配樂中,莫里康內採用了許多西西里風格的音樂元素,尤其是馬蓮娜每次走上街頭的那段音樂,每次出現都會有細微的變化,生動描繪出她孤傲優雅的步態,和街頭衆人的可笑、可憎的模樣。

Malena

(這段純潔的、充滿善意的旋律,是瑪蓮娜的主題,它代表了小男孩眼中那個可憐的、倍受侮辱的、生活艱辛的美麗寡婦的形象,每次在小奶孩偷窺到瑪蓮娜風華之下那令人心酸的面貌時,這首曲子就會響起。)

除了著名的「時空三部曲」外,莫里康內還爲託納多雷創作過非常多傑出的電影音樂。託納多雷給了他非常充足的空間去自由發揮,莫里康內也因此盡情施展出了在十二音序列、不和諧音、後現代風格等方面的作曲探索。

此外,莫里康內與鬼才昆汀塔倫蒂諾之間的逸事亦爲人所津津樂道。衆所周知,昆汀塔倫蒂諾是莫里康內的忠實粉絲,他曾公開表示自己家裏收藏最多的音樂CD就是莫里康內的專輯,而他也曾多次將莫里康內以往所寫的一些配樂放到自己的作品中充當背景音樂,這一點被老爺子知道後大爲不滿,公開批評“昆汀選音樂缺乏一致性,沒有任何導演會那麼做”,因此後來昆汀多次邀請其爲他的作品配樂都被老爺子果斷的拒絕了。直到2015年,昆汀拍攝《八惡人》再次邀請老爺子爲其新作配樂,在遭到拒絕後,昆汀仍不放棄,專門把劇本翻譯成意大利文給莫里康內寄過去,終於,莫里康內被這份誠心以及足夠優秀的劇本故事打動了,願意出面爲其配樂,。在莫里康內的親自加持下,這一次昆汀的電影如虎添翼,不僅做到了音畫上的水乳交融,還做到了敘事中的連貫統一,音樂世界與故事世界一樣縝密完整。而這次的合作也讓老爺子生平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最終促成了又一段佳話。

II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莫里康尼爲這部電影寫的開場曲中,完全拋棄之前爲西部片常用的配樂手法,以不斷反覆的巴松管和低音號演奏出的一種十分不協和的音調,爲影片奠定一種類似驚悚懸疑片的不祥氣氛和十分情緒化、氛圍化的音樂整體,傳達出劇本里那種憤怒、絕望和諷刺的感覺。音樂後半部分引入鈸等金屬樂器製造出的高音與續行的低音部分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更加凸顯了怪誕的氣氛。)

除以上列舉的老爺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外,還有一部電影配樂不得不提,那就是他爲影片《戰火浮生》創作的配樂。在這部作品當中,他關心的是如何在音樂上將印第安文化,基督教傳教士文化,通過主人公的雙簧管作爲紐帶,完成這三種因素在精神上的結合。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他選擇了意大利文藝復興作曲家帕萊斯特里納無伴奏合唱的寫法,作爲教會音樂的代表元素;在雙簧管的旋律創作上選擇了文藝復興時期象徵性的四度和五度音程,最後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加入印第安音樂元素。影片中一直都是兩種元素成對出現,一直到了最終影片的高潮,他才讓這三種元素相遇——這正是他要的在音樂中的邏輯性,完整性與精神上的寄託。這不僅僅滿足於一種情感上的自我陶醉,而是在技術性和藝術性中的一種苛刻要求。)

除此之外,莫里康尼還有很多經典作品,但由於篇幅所限,在此只列舉其中一些,不再一一展開贅述。

其他

《天堂之日》

《越戰創傷》

《鐵面無私》

《嘉麗法夫人》

《阿爾及爾之戰》

《對一個不容懷疑的公民的調查》

莫里康內曾坦言,他也有一些遺憾。出於各種原因,他錯失了爲庫布里克的《發條橙》、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馬力克的《細細的紅線》等偉大影片配樂的機會。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人們只知道他是一位電影作曲家,而不知道他真正的夢想,是成爲像佈列茲、施托克豪森這樣的獨立作曲家。莫里康內總強調自己是音樂家而並非電影音樂家,他擅長傳統的管絃樂配樂,卻也常常使用意大利歌劇,他認爲那代表了他對故土的某種情懷和情結。

在莫里康內死訊公佈後不久,意大利總理朱塞佩·孔特發推特表示悼念,“我們永遠會懷着無上的感激,記住埃尼奧·莫里康內大師的藝術精神。這樣的精神讓我們做夢,感到興奮,這些令人銘記的樂符,會在音樂和電影的歷史中永垂不朽。”

正如他爲《戰火浮生》創作的《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曲名那樣,他的音樂,讓人間宛若天堂。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