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从世界历史角度看,大部分国家在遭遇决定国运的问题时,多数会面临“站队”抉择。若“站队”正确,则会拿到好处;若“站队”不正确,则就会遭受损失。二战时期,匈牙利就因为“站队”错误,结果被绑在了“德国战车”上,付出了巨大伤亡,国内也遭受战火摧残,并且也失去了和同盟国讨价还价的机会,可谓损失惨重。而与匈牙利不同,这个国家在二战期间,做出了较为明智的选择。

这个国家就是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之上,其国家历史可以追溯至欧洲民族大迁徙时期。公元6~7世纪,游牧民族保加尔人自南俄草原而来,在多瑙河畔定居立国,由此奠定了保加利亚的国家基础。中古时代,保加尔人先后建立过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国势强盛一时。然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却让保加利亚人尝受了亡国之苦。

14世纪,保加利亚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由此开启了长达500年的“亡国史”。19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急剧衰落。1876年5月,保加利亚人反抗土耳其封建统治,而举行了民族大起义。此时,千里之外的沙皇俄国正觊觎土耳其的国土,加之保、俄两族同宗同教,因此沙俄于1877年4月24日向土耳其宣战。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结束后,战败的土耳其被迫签署《圣斯特法诺条约》,承认“大保加利亚公国”的建立。保加利亚人的愿望似乎就要实现。

然而,19世纪的世界秩序,是不会轻易让小国主宰自身命运的。沙俄的胜利,招致英、德、法、奥等国干涉。在各国的压力下,沙俄被迫以《柏林条约》取代《圣斯特法诺条约》。根据《柏林条约》,保加利亚虽然获得了自治地位,但国土被一分为三,“大保加利亚”的梦想也由此破灭。“柏林体系”的形成,让保加利亚人领会到了“和列强处关系”的重要性。此后,保加利亚频繁在德、奥、俄三个大国间“走钢丝”,借助大国间的利益掣肘,于1885年完成统一。

国家虽然统一,但“大保加利亚”的疆域尚未恢复。为了恢复理想中的疆域,保加利亚于1912年和希腊、塞尔维亚等国结盟,向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战争结束时,保加利亚夺取了大量土地,斩获颇丰。但由于利益分配冲突,保加利亚又和希腊等国产生矛盾,继而导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中,保加利亚由于野心膨胀,树敌过多,而招致周边邻国的围攻,结果连战连败。战争结束时,保加利亚丧失了前场战争中获得的土地,元气大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保加利亚为了报仇,而选择加入德奥同盟国阵营。战争初期,德国和奥匈帝国在东西两线连战连捷,保加利亚也将宿敌塞尔维亚打得丢盔卸甲。但到了战争中期,随着战局发生逆转,保加利亚的战事也越来越不顺利。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德国求和,英法协约国集团获胜。在大势所趋的现实情况下,保加利亚也只得投降。1919年,保加利亚被迫和战胜国签署《纳伊条约》,归还一战期间夺取的土地, 并且支付22亿多赔款。

多次在战争中的失利,让保加利亚人明白了“把握分寸”、“看清时务”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保加利亚推行了一系列颇为“圆滑”的政策。1939到1941年,德国军队势如破竹,德军装甲集团强悍的闪击战能力,也让欧洲诸国领会了忤逆希特勒的后果。因此在这一时期,保加利亚执行亲德路线,频繁和德国接触。通过向德国靠拢的策略,保加利亚先后收回了南多布罗加、瓦尔达尔马其顿、西色雷斯等地。几乎尽数收复了一战前后丧失的国土。

但是,保加利亚也并非毫无原则地走亲德路线。德国入侵苏联之后,匈牙利、罗马尼亚均派遣大军前往苏联战场。而保加利亚却以“不适应工业化战争”(二战前保加利亚是农业国)、“清剿巴尔干游击队”为理由说服德国,不向苏联派遣大军。保共组织还以“不向东线派遣一兵一卒”为口号,号召保加利亚民众抵制战争。因此,当匈、罗、芬在东线和苏联激战正酣时,保加利亚却在后方享受相对的安宁。由此一来,保加利亚的实力得到保全,同时苏联的积怨也相对较少。

1944年,苏军在东线发起“十次斯大林突击”。当年8月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后,苏军掌控了通向巴尔干的门户。保加利亚早就欲脱离德国摆布,眼看苏军到来,立刻于9月份发动起义,改弦易帜。保加利亚远离德国本土,不像匈牙利那样容易受德国武装控制。所以,大势已去的德国,也难以对保加利亚进行干涉。1944年10月,易帜后的保加利亚,出动30万兵力,协同苏联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向西进攻,追剿德军残余力量。由此获得了和反法西斯阵营讨价的资格。

保加利亚的这些举动,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精明的。二战结束时,由于保加利亚及时易帜,所以得以保全一部分既得利益。在1947年的《五国和约》中,保加利亚获得了南多布罗加地区,领土相较于战前增加了1/10。与此同时,由于保加利亚本土受到的战火波及较为轻微,所以其经济在战后得到了相当快速的恢复。二战前,保加利亚是欧洲落后的农业国之一,全国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二战后,在苏联的支持下,保加利亚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持续繁荣。

二战后,由于保、俄两族在文化上的相似性,以及保共和苏共的亲密关系,保加利亚成为了苏联的坚实拥护者。冷战时期,保加利亚的国内局势较为稳定,不像波兰那样让苏联伤脑筋。而苏联为了巩固南翼安全,也向保加利亚提供了包括武器装备、工业机械、资源能源在内的大量援助。30年代,保加利亚还只能生产葡萄、橄榄、玫瑰油等初级农业产品;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已经可以生产包括计算机在内的高端产品,进步相当明显。

总体来看,在强国林立的欧洲,保加利亚并不算是特别强大的国家。在早期的历史中,保加利亚也曾因野心太大、不会站队而吃过苦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保加利亚在多次碰壁的基础上,搁置了和自身实力不相称的野心,总结出了一套生存智慧,由此看清时务,获利颇丰。东欧剧变时,保加利亚是最晚出现政权更迭的国家。而在苏联解体后,保加利亚也“识时务”地加入了北约集团。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列国志·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保加利亚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