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宇浩

前幾天跟杭州某樂器經銷商大佬喝酒,他抬起紅彤彤的笑肌,伸出兩根手指,“最晚到10月份,要再新搞兩個排練房!”

第二季《樂隊的夏天》,剛剛播了三個週末(6期),這位大佬說,來預約排練房檔期的樂隊,已經達到了平時的兩倍多。“去年第一季剛播那個月,店裏的電吉他連二手庫存都賣完了……”

連一檔樂隊節目都能開始“帶貨”了,不說在綜藝製作層面成功與否,至少在觀衆心裏,算是站住了。第一年,生根,第二年,開始發芽。

在中國算是正兒八經有樂隊史的30年時間裏,樂隊這種音樂形式,以及樂隊文化,從來沒有以如此無孔不入的方式,滲透到大衆的生活裏。

在方言民謠樂隊五條人被淘汰的第二天,微博上關於“五條人復活”的話題,參與人數超過了10萬。沒有聽懂五條人唱的是啥不要緊,但大家突然覺得,印象中高冷的樂隊,竟然也可以像隔壁爛梗不斷的老王一樣,讓你發出槓鈴般的笑聲。

雖然,動不動讓一幫鬍子拉碴的大老爺們嘬酸奶看着有點煩,但樂夏至少摸索清楚了一件事情——怎樣的樂隊能打動人。

跟單個的歌手不同,樂隊是一項“羣體性”行爲,樂隊成員之間的相處、交流、溝通,就是一個複雜的小世界。對於觀衆來說,無形中也會更接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有一種自我代入所加持的真實感。

今年的樂夏,用更多的鏡頭去記錄、捕捉了樂隊成員們幕後相處的細節。

在路邊攤喫夜宵的馬賽克樂隊,關於編曲問題聊着聊着,主唱夏穎和貝斯手林玉峯竟然打了起來,那一腳飛踹過去,真不是演的……打完了,夏穎跑回來哭,林玉峯摟着他,“我們永遠是兄弟”這句話,讓無數人淚目。

Joyside用攝像機記錄下了樂隊解散當晚的那場演出,三個大男人發瘋似地灌自己酒,之後10年,一個開酒吧,一個下鄉扶貧,一個浪跡天涯。2019年,樂隊重組,歸來已是中年,但眼裏閃爍着的光,從來沒有改變。

這些哭哭笑笑的鬧劇,人生裏的快意恩仇,每一個,我們都似曾相識,甚至都是親歷者。也只有樂隊,能折騰出如此真實而豐沛的投射。

這一點,恰是單個歌手所無法比擬的,再怎麼苦心孤詣,也只有立起來的一種人設。但由不同個體組在一起的樂隊,被證明更能講好故事,講好走到人們心裏去的故事。

正如舞臺上穿着人字拖,普通話怎麼都講不標準,還自嘲“農村拓哉”的五條人,出生在風中帶着魚腥味的南方小鎮,他們的成長史,幾乎就是我們許多人的翻版縮影。

小時候,戲班子會去仁科和茂濤所在的小鎮搭臺唱戲,看到一半,他們就逃去鐳射碟機放歌的KTV裏,偷偷揹着父母唱歌。唱累了,就坐在門口,盯着滿大街花花綠綠的髮廊發呆……五條人第一張專輯的名字,就叫《夢幻麗莎髮廊》,地氣接得不要不要的。

所以,當頭勢鋥亮的兩位阿叔,在舞臺上唱起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樂隊,更像是你相識已久的兩位老友。你跟着他們笑,爲他們被淘汰着急,進而爲他們復活而滿朋友圈吆喝拉票。

你會發現,這一季樂夏,解散又重組回來參加的樂隊特別多,有人帶着未完成的抱負,有人只爲重拾多年兄弟情,有人試圖尋找散落在歲月中的青春……而聽歌的我們,也已不再年輕,不再衝動,甚至在很多時候成爲麻木的社畜。但只要音樂響起,我們會發現,自己還是如此愛樂隊、愛音樂節、愛Live精神。

想起《波西米亞狂想曲》上映那會,網絡上曾做過的一個小調查,問整部電影最打動你的是哪個情節。得票最高的,不是最後的萬人大合唱,而是當時還在倫敦機場做搬運工的弗雷迪,跟家人抗爭勝利後,和樂隊成員抱在一起喜極而泣的鏡頭。

這可能正是樂隊最大的魅力。

【評論】

@薈囤囤:看這個節目,真的關彈幕才能安心觀看,樂隊不止是搖滾吧,總有一羣鍵盤俠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優越感,還能聽出鄙視鏈來。

@____Em:以前沒聽過達達,看節目的時候看到好多做搖滾的大老爺們都哭了,其實不太理解。後來才明白,轉眼我們都到了要承擔家庭責任的年紀了。看着部門裏比自己小的同事,總會感嘆一句:年輕真好。但是成熟的我們也不差。希望我們的青春不會流逝。

@曾於裏:最煩彈幕上一種說法,比如上節目是爲了錢云云。可爲了錢、爲了火又怎麼了?窮死餓死纔是獨立清高?

@範志輝:你不得不承受節目組的各種剪輯、營銷乃至炒作,雖然樂隊表演極具觀賞性,實質這還是一檔養成類綜藝。不過《樂夏》養成的不是藝人,而是“樂迷”。

@小櫻亂彈秀:在正片裏,我們越來越少地見到關於音樂的討論。像旋轉保齡樂隊上來,作爲這麼一支特別的山地搖滾樂隊,大家第一時間關心的是老婆不在家你要幹嘛,爲何不關心樂隊幹嘛不用普通的電貝司而要用Double Bass?這一身大背頭、保齡衫是啥意思?爲什麼他們的吉他solo跟別人的不一樣?僅有的Rockabilly文化展示機會,就這樣沒了。

@阿水:仁科、阿茅兩個藝術家,來就是想玩一把,試試這臺綜藝機器的包容度和應變能力。Play by our own book,比按部就班地唱歌有意思。結果,他們這場果然是兩期裏最好看的。五條人和節目組心照不宣地隱瞞詩意,只露出草根的一面。在別的樂隊標榜高級和情懷時以“塑料味”爲標識,把紅色塑料袋印成樂隊的LOGO。

@獨立魚電影:第一季播出時,參賽樂隊和節目本身幾乎是平視狀態,互相成就,因爲那時還沒人知道節目會發展成什麼樣。結果是,它成了去年夏天的爆款。到了第二季,資本的流量的力量使節目的身位明顯高出樂隊一大截,因此,樂隊的迎合與遷就成了常態,名和利就明晃晃地擺在那了,沒法做到視而不見。

 

 

 

 

 

 

 

 

 

 

 

 

 

 

 

 

 

 

 

 

 

 

 

 

 

 

 

 

 


本文爲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爲,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