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可谓造就了众多的名将,其中巴顿和古德里安、曼斯坦因最出名。巴顿在后勤保障开了外挂的国家当将军,只需要他中规中矩别被吓住,胜利是早晚的事情,而且即使在勇气这一方面,巴顿之所以突出,也要感谢后来好莱坞的重新包装。实际上巴顿对德军作战,面对最多德军的一次也不过万把号人。

还属于边角料拼凑出来到西线应付一下的德军,在北非对付隆美尔,世人都知道巴顿和蒙哥马利是胜在隆美尔没有后勤没有油,D日之后,西线德国人拼凑出来的西线部队一个反击,就让西线盟军屁滚尿流,最后也是输在没油,当时巴顿领导指挥的部队也没好到哪里去,最多也只能说算比别的盟军早一点醒过神来。就是说巴顿其实从没遭遇过德军的精锐和主力部队。

德国人最精华的部队,早在巴顿出场前,已经在苏联消耗殆尽,不过要是把巴顿投放进他出场时的苏德战场,大概他也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炮灰。而曼斯坦因跟古德里安俩人,正好隔着一条战术和战略之间的鸿沟,要做比较也不是很方便,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很多人总是拉偏架,认为是希特勒的瞎指挥耽搁了这两位大神的发挥,其实不然,我们要有一个认知基准点。

那就是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展起来之后,希特勒最不满意的就是一帮将军元帅老是只从纯军事角度看问题,真的,要不是希特勒“瞎指挥”,由着将军们性子来的话,前期完全消灭苏联纸面部队的战果都达不到,这里面最不让人省心的就是古德里安,他老兄一进苏联,就一直憋着朝莫斯科冲,明斯克大合围,明明他要负责一个方向的,结果他把主力带着赶路,明斯克那边任别人死催,也就派了个临近的团级单位过去应付一下,要不是苏联部队自己乱了套,这次合围就算白瞎了。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苏联部队从他负责的那个方向撤了下去,数据党可以复核一下,明斯克合围,苏军跑出去的比例,是不是德军前期占优时,几次大合围中最大的一次。后面基辅合围,就是希特勒直接把古德里安直接抽掉出中央集团,反复强调让他全军南下,这才与南方集团一起完成了最壮丽的基辅大合围。古德里安为什么那么狂热的要朝莫斯科赶?要说他不知道攻下莫斯科除了在政治宣传上有利之外,军事上也就只有中断苏联交通总枢纽这么个隐性的好处,实际效果是不及多消灭苏联大量军队的。他的私心很明显,就是赶到莫斯科,赶紧攻城,然后他本人可以封帅!

可是战事一直有利,希特勒真的放手让他进攻莫斯科了,他在城下受到小挫折,又忙着要退兵,原本进攻莫斯科,该是北方集团的事,就是古德里安在德军的名望和他的急迫,希特勒做了很多调整,最终让他首攻莫斯科,结果事到临头,他又玩这么一出,违命撤军,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希特勒怎么会不勃然大怒?曼斯坦因也是,东线德军陷入困境后,提出一系列退守方案,当然从军事角度讲是没问题的了,可是德国和苏联难道还有缓和余地?这时候还看不出时间不是站在德国一边,必需在有限的资源耗尽之前打垮苏联之外,德国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你靠后撤防守,守出一朵花来,又有什么用?按曼斯坦因那些纯军事观点,后勤保障不足,武器兵员匮乏,非后撤不可,在前面强撑是死要面子?

既然如此,还矫情防守个什么?直接投降不是更干脆吗?所以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这些纯军事观点,如果在战争发生之前说出来,以致战争无法爆发,那么是很不错的参考意见,等仗打到你死我活的份上了,你反复强调这些,是几个意思?俩人单比集团军以上装甲指挥,我想既然已经是战略级层面的东西,那么还是曼斯坦因更强一些,这东西不是说谁发明的谁就最厉害,哪怕战术层面的指挥,当时德军装甲指挥官,就找不出谁是菜的,古德里安去掉他的名望,战役战术指挥上,也不能说战绩最耀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