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负盛名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所开展的北伐更是三国时代最为浩大的军事行动。然而,关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从古至今都纷争不断,未有定论。而其中一种观点,便把蚕食雍凉作为其战略目的。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此结论能立得住脚吗?

首先,蚕食雍凉这一策略的最早提出者,是蜀汉谋士法正。据《三国志》所记载,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际,法正曾对刘备进言:

"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 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由此可见,法正所说的中策,概括起来便是蚕食雍凉,开疆拓土。而诸葛亮的北伐,正是在继承法正此策的基础上,将蚕食雍凉作为一种战术目的,而非战略目的。

战术和战略,虽仅有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简单来说,战略针对宏观问题,而战术则是针对具体的微观问题。二者的关系,应是战略指导战术,战术为战略服务。正因如此,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与诸葛亮北伐具体战役中所使用的战术目的,并不相同。蚕食雍凉只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部分战役的战术,而不是诸葛亮北伐的整体战略考量。具体阐述如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蜀汉建兴六年春,史称"六年春,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此次北伐,诸葛亮拒绝了魏延提出的从子午谷袭取长安之策,而把夺取陇右作为了首要目标,原因则是"亮以为此计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由此可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把夺取陇右作为战术目的,并认为夺取陇右的把握比较大。

而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战术目的则明显与第一次北伐不同,史称同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陈仓之地,地处关中和陇右之间。诸葛亮出散关而包围陈仓,既可能是为了向西攻取陇右,也有可能是为了向东进占关中,还有可能是为了以攻打陈仓为诱饵,借以围歼前来援救陈仓的魏军。由此可见,第二次北伐的战术目的并非固定,而诸葛亮最终也因粮食不足而退军。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发生在建兴七年,即"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由此可知,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目标是简单而明确的,那便是为了攻取毗邻蜀汉北境的武都、阴平二郡而并非全占陇右。

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是在建兴九年,史称"九年,亮复出祁山。"此次北伐与第一次颇为相似,诸葛亮优先把战术目标放在陇右一带,以围攻祁山的方式来夺取陇右。

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发生在建兴十二年,即:“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此次北伐,诸葛亮是通过占据五丈原的方式,和司马懿对峙,并引诱司马懿率魏军前来决战。如若能一举击溃司马懿,诸葛亮必定挥师关中,占据长安。遗憾的是,诸葛亮在此次北伐中病逝,也标志着诸葛亮北伐的彻底失败。

综上所述,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战术目的不尽相同,而明确以夺取陇右、蚕食雍凉为战术目的的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其余三次则并非如此。因此,简单认为诸葛亮北伐的战术目的就是为了蚕食雍凉,明显是以偏概全。而把蚕食雍凉作为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则更是错上加错。

事实上,诸葛亮北伐的包括以蚕食雍凉在内的诸多战术目的,都是为兴复汉室、北定中原、一统天下这一战略目的而服务的。诸葛亮的北伐,是以兴复汉室为战略目的,以夺取雍凉为其中一种战术目的的北伐。夺取雍凉只是其中的一种战术策略和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平定中原,一统天下。

因此,蚕食雍凉只是诸葛亮北伐中某些战役的一种战术目的,并非能概括诸葛亮北伐中所有的战术目的,更不能将它称之为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

以上是本人个人见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