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仪纯皇后(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魏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原为满洲正黄旗包衣),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嘉庆帝生母,内管领、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

乾隆十年封为贵人,同年晋为令嫔;乾隆十三年,晋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为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乾隆三十年,晋为皇贵妃;乾隆三十八年冬,皇贵妃之子皇十五子永琰被乾隆帝秘密立储;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赠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清史稿》 卷二百十四 列传一 后妃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事高宗为贵人。封令嫔,累进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进令皇贵妃。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谥曰令懿皇贵妃,葬胜水峪。六十年,仁宗立为皇太子,命册赠孝仪皇后。嘉庆、道光累加谥,曰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后家魏氏,本汉军,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子四:永璐,殇;仁宗;永璘;其一殇,未命名。女二,下嫁拉旺多尔济、札兰泰。

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初九,魏佳氏出生,她比乾隆帝小十六岁。

乾隆十年(1745年)封为贵人;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嫔;十一月十七日,行令嫔册封礼。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晋封令嫔为令妃。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行令妃册封礼。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令妃随驾南巡。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二十日,晋封令妃为令贵妃;十二月十七日,行令贵妃册封礼。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令贵妃于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生下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令贵妃随驾南巡。

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十五日,令贵妃随驾南巡;五月初十日,晋封为皇贵妃;六月十一日,行皇贵妃册封礼。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皇贵妃随驾东巡泰山及曲阜。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皇贵妃所生儿子皇十五子永琰被秘密立为皇储,此时永琰年仅十三岁。

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薨,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皇贵妃金棺奉安裕陵。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赠皇太子之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

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帝下旨命嘉庆帝在他去世后将他和孝仪皇后两人的神牌放在养心殿东佛堂佛龛一起供奉。

嘉庆四年(1799年)九月,追上尊谥曰“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翼天毓圣纯皇后”,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加上“端恪”二字,道光三十年四月加上“敏哲”二字。

入宫

魏佳氏,是内管领魏清泰的女儿,原属正黄旗满洲包衣,后被乾隆帝抬入镶黄旗满洲,即“抬旗”。魏佳氏生于雍正五年九月初九,因其隶属内务府,所以应是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后来脱颖而出,成为了皇帝的嫔妃。史料中用了个“充”字,因为在后宫中,贵人、常在、答应均属低品级。按照清朝内务府选秀的规定,入选宫女的年龄应在十三到十七岁中间,因此魏佳氏可能是在乾隆六年左右进宫的,但现今尚未发现魏佳氏曾为宫女的记载,乾隆帝在御制诗中曾透露魏佳氏是孝贤皇后玉成于他的伴侣(乾隆四十年《孝贤皇后陵酹酒》:草犹逮春绿,松不是新栽,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乾隆帝自注:令懿皇贵妃为皇后斫教养者今并附地宫)。

雍乾时期,魏佳氏的家族已经是标准的内务府中等官僚家族,魏佳氏的曾祖父名叫嗣兴,任护军校,祖父名叫武世宜,初任内管领,后来升到了内务府总管的位置,到了魏佳氏祖父这一辈,其家族已经拥有一定的门第。魏佳氏的祖母和母亲在雍正元年册立皇后并册封妃嫔时,曾担任宣册宝文女官。

受宠

《心写治平》中的令妃画像

魏佳氏容颜秀美,很得乾隆帝的喜爱,她在乾隆十年的正月受封为嫔,此时魏佳氏仅十九岁,便位列三嫔之一(另两位为舒嫔叶赫那拉氏、怡嫔柏氏),乾隆帝封其为“令嫔”,根据《鸿称通用》的记载,魏佳氏的封号“令”对应的满文为“mergen”,意为“聪明的,睿智的”。从《清实录》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晋封时魏佳氏已列众嫔之首,排在了家世与资历均比她有优势的舒嫔(后来的舒妃)之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荣宠。

乾隆十三年,魏佳氏被晋为令妃。此时魏佳氏在乾隆帝后宫中的位次仅次于乾隆帝的潜邸旧人。乾隆十六年,在魏佳氏父亲清泰去世后,乾隆帝曾派傅恒为魏佳氏解决了娘家兄弟的就业、住房、债务问题,又给房屋和土地,作为以后家里的额外收入来源。

乾隆二十四年魏佳氏被晋为令贵妃,乾隆三十年成为皇贵妃。此时孝贤皇后富察氏已故,继皇后那拉氏因断发失宠不废而废,魏佳氏从此以皇贵妃之尊居后宫十年之久。终乾隆一朝,魏佳氏是为乾隆帝生儿育女最多的一位后妃,也是清朝生育子女最多的后妃之一。

其生育子女的具体年代如下:

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寅时(约夜里三点)生皇七女。此女于二十一年闰九月指配超勇亲王策凌之孙拉旺多尔济,三十年额驸袭亲王爵,三十五年正月初四皇七女被封为固伦和静公主,七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拉旺多尔济。其时魏佳氏虽为皇贵妃,但皇七女享有皇后所出之女的尊荣。四十年正月初十,皇七女薨,年仅二十岁。魏佳氏在长女逝世后的第十九天薨逝,也许魏佳氏的死是受其女早亡的打击所致。乾隆二十年十二月初六日,乾隆帝赏赐了魏佳氏的家人房子和土地,有可能是因为魏佳氏怀孕的缘故。

令懿皇贵妃像

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午时(约中午十一点)生皇十四子永璐,该子于二十五年三月初八日因皇子种痘夭折于天然图画,年仅四岁。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戌时(约晚上七点)生皇九女,此女于三十六年十二月封为和硕和恪公主,三十七年八月下嫁乌雅氏协办大学士兆惠之子、一等武毅谋勇公札兰泰。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皇九女薨,年仅二十三岁。九公主去世三个月后,乾隆帝将她的女儿接进宫中抚养。

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初十,据红箩炭档记载,令妃遇喜添炭,添守月姥姥。乾隆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令妃遇喜添炭停止,守月姥姥添炭停止。说明令妃此时已小产,小产时令妃大概已怀孕八个月。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丑时(约夜里一点)于圆明园天地一家春生皇十五子永琰,是为嘉庆帝。三十八年冬至节,乾隆帝密立十三岁的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储。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皇十五子永琰大婚,娶喜塔腊氏和尔经额之女为福晋。

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丑时(约夜里一点)生皇十六子,该子于三十年三月十七日因皇子种痘夭折于碧桐书院,年仅四岁。

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子时(约夜里十一点)生皇十七子永璘,五十四年封多罗贝勒,嘉庆四年晋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封和硕庆亲王,同年薨,时年五十五岁。十七阿哥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五月,而乾隆三十年七月至十月期间,乾隆帝在热河围猎,并且档案记载皇贵妃随驾,所以魏佳氏这一次依然是在随驾途中怀孕。回宫后乾隆帝即命人修缮曾经皇后才有资格居住的养心殿东耳房,更换增添了许多布置,给皇贵妃回宫后居住和养胎所用。

从这个时间序列中可以看出,魏佳氏在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三十一年间,先后为乾隆生下四子二女,且时间间隔较短,足见宠幸之隆。也正是这一时期,魏佳氏由妃跃居到贵妃乃至皇贵妃。乾隆三十八年,皇贵妃之子年仅十三岁的皇十五子永琰被乾隆帝秘密立储,乾隆帝按照雍正时定下的规矩,将永琰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密封之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

魏佳氏在乾隆三十九年底与乾隆帝从热河回宫之后生病,期间曾在养心殿东耳房体顺堂养病。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同日乾隆帝便为皇贵妃上谥号为“令懿皇贵妃”(谥号“令懿”的“令”,与封号满文相同,“懿”的满文为“fujurungga”,意为有文采、风采翩翩、风姿、懿美,令懿皇贵妃的加谥祭文中提到“发瑶册以镌华,不待太常之议”),并命八阿哥同福晋、十二阿哥同福晋、十五阿哥同福晋、大阿哥长子绵德同福晋、五阿哥第五子绵亿在宫内为皇贵妃穿孝,六阿哥、四阿哥长子绵惠、九公主、七额驸拉旺多尔济、九额驸扎兰泰、三阿哥长女额驸丹巴多尔济、四公主长子丰绅济伦在宫外为皇贵妃穿孝,六阿哥、尚书永贵、总管内务府大臣金简总理皇贵妃的丧仪。

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辰时,入葬清东陵胜水峪(即裕陵)地宫。乾隆四十一年,令懿皇贵妃去世周年祭之时,她的祭文中有“虚九御之崇班,情深逝水”这样的一句话,乾隆帝在她去世后也确实再未立过皇后、册封皇贵妃甚至贵妃等高等级后妃。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十五阿哥永琰为皇太子,同时下令追赠其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后经加谥累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寿皇殿长年供奉高宗纯皇帝圣容的暖阁内,亦供奉过孝贤皇后、孝仪皇后的御容玻璃挂屏、插屏,作为高宗神龛内的陈设物品之一。每年的除夕至次年正月初二日,都会于寿皇殿正殿内安设“一帝二后”形式的大型屏风。孝贤皇后和孝仪皇后分别以元配皇后、嗣皇帝生母的身份享受这种待遇。

御诗追思

乾隆四十年

《令懿皇贵妃挽诗》

儿女少年甫毕姻,独遗幼稚可怜真。

(皇十五子昨年始毕婚。七公主、九公主皆近年甫下降。皇十七子则方十一岁也。)

兰宫领袖令仪著,萱戺殷勤懿孝纯。

了识生兮原属幻,所惭化者近何频?

(前年豫妃、去年庆贵妃、今年皇贵妃,连遭薨逝,是以为惭而。)

强收悲泪为欢喜,仰体慈帏度念谆。

乾隆四十年正月三十日,乾隆帝至吉安所令懿皇贵妃金棺前奠酒后回到圆明园承光殿后小憩时写的一首诗:

《憩承光殿作》

返跸圆明园,憩驾承光殿。

为娱圣母情,宜割贤妃绻。

春风绪并吹,春云惜因散。

弥月未沾泽,望雪殷宵旰。

筹农无时置,余事可付慢。

母子之情

十五皇子颙琰(即后来的嘉庆帝)曾多次写诗怀念母亲,主要收录于皇子时期《味余书室全集定本》中以及之后的《御制诗集》中:

《谒陵恭纪》

珠丘王气远来东,襟带山河势郁葱。

峰岭连延培地脉,松楸飒沓起雄风。

龙髯何处攀兜率,鹤御遥知荫闷宫。

咫尺鼎湖心祗肃,来孙翘首望苍穹。

凄凉秋露又逢时,展拜何由慰母慈。

绕膝当年成梦想,垂云今日系遐思。

流光三载圆灵印,饮恨终天隙影驰。

凤葢苍茫无处觅,仰瞻霄汉不胜悲。

《九月九日为先母令懿皇贵妃诞辰,有感敬成一律》

枫树翻红叶尚肥,又惊令节感春晖。

母慈千古难言报,孺慕终身莫可依。

此日含悲惟自悯,当年拜舞竟成非。

流光荏苒过三岁,莫罄儿心涕泪挥。

《恩封生母皇贵妃为孝仪皇后,展拜述哀》

悲忆音容二十年,何期母子沐恩连。

目空萱戺哀无极,泪洒霜阶意怆然。

仪范一生垂敬慎,徽音百禩庆緜延。

儿身欲去心难别,魂梦常依几案前。

《谒陵恭纪》

敬承父命寸诚殚,凄恻心殷春露寒。

贻厥孙谋彰厥德,绳其祖武凛其难。

中宫恩继徽音著,玉几儿瞻涕泪丸。

永慕母仪何以报?慈鸟空向树头攒。

《三月初八日起跸作》

周祭回京倏暮春,清明候届益悲辛。

上陵敷土心弥切,策骑随銮迹已陈。

治道最先安万姓,人生至痛失双亲。

抚绥未协邪酋炽,东望云山挥泪频。

《养心殿联句》

圣恩妣德永怀切,牌供龛同故典遗。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裕陵及慈禧陵后,住在天津的溥仪派遗臣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到东陵处理善后工作。在清理裕陵地宫时,在棺床西边的两棺间发现了穿着黄色龙袍,皮肉完好,无腐烂,两腮及嘴下多皱纹,牙齿未完全脱落且面带微笑的孝仪纯皇后遗体。

宝熙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午后于石床西边两棺之间发现后妃玉体一,幸未损伤脱失……敬审其貌,颏多皱纹,齿未全脱,似五六十岁人,而皮骨俱存,丝毫未腐,笑容圆相,有如古佛,诚异事也。(指孝仪皇后“笑容圆相,有如古佛”。)

徐榕生在日记中记道:

忽于地宫西南隅两棺之间衾襚之下,觅得后妃玉体一,身着宁稠云龙袍,已一百四五十年之久,面目如生,并有笑容,年约五十岁,耳环尚在。一足着黄缎朝靴,又于侧近拾得一靴一袜。以水濯之,靴之花纹与着于足者同(袜亦有花纹),不知是后是妃也。(指孝仪皇后“面目如生,并有笑容”。)

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初八日,皇帝出外哨鹿,同行后妃有:皇后、舒妃、颖妃、豫嫔、慎嫔、容嫔、郭常在共七位,令贵妃由于身怀六甲并没有陪同出行。档案中记载,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十六日,这一日御驾在京郊的南石槽行宫驻跸,乾隆帝单纯把留在北京的令贵妃召至京郊行宫并单纯陪同皇帝用膳。研究宫史的书中总讲皇帝一般是一人吃饭后妃不能陪伴,虽然专家朱家溍说过被翻牌子的嫔妃会侍奉晚膳,但是例子一直没找到,专家郭成康只找到了孝贤皇后伺候乾隆用膳的例子。在这里终于找到了一则令贵妃伺候乾隆用膳的记录。此次出巡其他嫔妃用膳记录都是“聚坐”,“……等伺候”,未见嫔妃单独与皇帝相处的记录。“令贵妃伺候上晚膳”一句中并没有“等”字,说明是她跟皇帝在共度二人时光。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八月二十九日,和硕和嘉公主报病急;九月初一日身在热河的乾隆帝下旨,命留京办事王大臣通知章嘉活佛和留在北京的皇贵妃等人,要他们去公主府探病;九月初六日,储秀宫皇贵妃、景仁宫颖妃等前来公主府探视公主,福隆安在当天所上的谢恩折,简单记录了皇贵妃来公主府的过程:本日,皇贵妃额涅、内廷主位等前来,奴才于门外跪迎,皇贵妃额涅令奴才上前到车旁谒见。探望公主出来后,奴才送行时,又嘱咐奴才称:“看来,公主尚似无碍,你不必过于忧愁焦躁。”九月初七日,和嘉公主病情急变,皇贵妃急忙带着颖妃、婉嫔、和静公主、和恪公主,以及在寿康宫寡居的皇子福晋们赶到公主府,去见公主的最后一面;九月初十日,皇贵妃带领着颖妃等人前往和嘉公主府吊丧。

《军机处随手登记档》:“三月初三日……又德保恭请皇太后皇贵妃安折各乙件”,这里说的是“各乙件”,说明折子是分开上,单独呈给时为皇贵妃的魏佳氏。上请安折子的人叫德保,时为广东巡抚,出身于内务府世家索绰络氏,以进士入仕,最后官至礼部尚书。他的女儿曾是皇贵妃(时为令妃)宫中学规矩的瑞常在,后晋封瑞贵人。上这道请安折时,瑞贵人已去世五年。但大概由于女儿与皇贵妃曾经的关系,所以即使女儿去世后,德保仍然向她请安。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局部

乾隆三十年五月,乾隆帝晋封魏佳氏为皇贵妃,此时皇贵妃魏佳氏已经成为后宫中名分最高的人,继皇后那拉氏已经因剪发不废而废。虽然魏佳氏生前没有成为皇后,但她的一生已经很圆满了,她出身不高却受到皇帝的宠爱,由贵人逐步晋封到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不断提高;乾隆帝巡幸江南、木兰秋狝等,都有魏佳氏随驾;她的儿子永琰在她生前已经被秘密立储。在魏佳氏去世前,乾隆帝已经将她的娘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并编为世管佐领;在魏佳氏去世后,乾隆帝在她原有的仪仗中增加了十八件,达到七十六件,是乾隆帝皇贵妃中仪仗最多的。乾隆六十年,乾隆在亲自追封其为孝仪皇后,“仪”为阴,为地,而“乾隆”年号之“乾”义为阳,为天,两者阴阳互印。在家中,“两仪”更是指父母双亲,“仪”字在国为中宫、为母后,在家,为母亲。从乾隆二十年到四十年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乃至去世之后二十年,无论是在乾隆帝心中,还是在后宫中,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当属魏佳氏。

乾隆从来没承认过令妃是他心目中妻子,这点在继皇后去世后也不肯立她为皇后可以看出。从追赠诏书也可以看出:

孝仪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前期告祭天、地、太庙一事。亦未免失当。孝仪皇后、乃朕因系嗣皇帝生母。恩旨册赠。止应于奉先殿祭告。若因此而举行天地庙祀大典。转邻于渎。已著不必举行。

后世子孙。遇有册赠母后。即遵朕此旨办理。以昭虔敬而省烦渎。此旨亦著敬录二通。一存贮尚书房。一存贮内阁。我世世子孙。其钦承无忽。  

○太常寺奏。本月二十七日。孝仪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例应前一日遣官告祭天、地、太庙后殿。谨将宗人府送到亲王等职名。缮请钦点。得旨、

著不必举行。-------《清实录》

令妃入葬孝贤皇后陵墓的原因,在她的祭文中只字未提乾隆与她的夫妾关系、帝妃情深以及对于她生育子嗣的肯定,只是提及了她生前死后的对于皇后的侍奉义务,“如奉生存”,像生前那样,继续服侍皇后。

清朝皇贵妃即使葬入地宫也只能称为从葬,也就是附属品,只有皇后才是合葬。

参考资料:《令懿皇贵妃金棺奉安祭文》:昔年参近御之班,曾资悔迪;此日侍升仙之驾,如奉生存。

即使令妃葬入地宫,陵寝依旧称为“孝贤皇后陵”,用乾隆物质诗里的话来讲:“令懿皇贵妃为子皇帝生母,从前殡入地宫即令近祔孝贤皇后之侧”,也就是令妃只算皇后的祔葬。而康熙那些没有任何追封的早夭庶子对于顺治爱子荣亲王也是祔葬。

康熙年间定凡皇子初殇皆备小式朱棺袝葬于荣亲王园寝惟开墓穴平葬不封不树(《钦定大清会典例则》)。

甚至在嘉庆元年令妃追封皇后之后,乾隆在诗歌里仍旧把自己的陵寝称为孝贤皇后陵。也就是这个墓的主人只有孝贤皇后。

以史为据,纠正一下关于令妃的一些历史性错误

1、谬论之令妃统摄后宫

统摄后宫的皇贵妃会加“摄六宫事皇贵妃尊号”,对比下书里继后和令妃皇贵妃的不同

《清史稿》

皇后,……乾隆二年, 封娴妃。十年,进贵妃。孝贤皇后崩,进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册为皇后。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事高宗为贵人。封令嫔,累进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进令皇贵妃。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 四十九

2、谬论令妃有东珠朝珠

这个论点没有可靠的史料来印证,清史学家徐广源还特意打电话请教了故宫的服饰专家

对于正珠朝珠,只有皇帝才能佩带。乾隆帝在乾隆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明确指出:”正珠朝珠定例惟御用。至皇子和亲王、郡王不但不准用正珠,即东珠朝珠亦不准用。嗣后分封王爵俱不必赏给珠子朝珠。“根据这个规定,我认为乾隆帝赏给皇贵妃魏氏(令懿皇贵妃)的可能性极小。

就东珠朝珠一事,前几分钟我打电话专门请教了故宫的一位研究服饰的专家,他说东珠朝珠只能皇帝、皇太后、皇后能佩带。可以赏给皇贵妃,但不能佩带,只能供着。他还举例说,比如皇帝将自己穿的龙袍赏给了某位大臣,这位大臣能穿用吗?肯定不能穿用,只能在家供奉着。

3、令妃的仪仗和皇后差不多。

首页皇后的是仪驾,嫔妃用的才是仪仗,物品上有质、量的区别。

乾隆四十年十月十八日同日发往东陵放讫:

令懿皇贵妃仪仗一分,共58件;庆贵妃仪仗一分,共40件;豫妃彩仗一分,共36件。

清代后妃嫔御等人去世,其生前所用仪驾/仪仗/彩仗等会发往陵园寝放讫(任其朽烂或焚化?)。从庆贵妃仪仗的数目来看,才比妃位多了4件。

仁宗母魏佳氏,四十年正月在贵妃位崩,诏称令懿皇贵妃,命皇八子、十二子、 十五子、皇孙绵德等穿孝,葬胜水峪。嗣立仁宗为皇太子,遂赠谥孝仪皇后,升祔 奉先殿,后复上庙谥为纯皇后,乃升祔太庙。

《清史稿》

史籍记载: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列朝后妃传稿》《清高宗实录》《皇朝文典》《清仁宗实录》《国朝宫史续编》《清史稿·外戚表》《钦定八旗通志·镶黄旗满洲佐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旗通志》《清代内务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