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中,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从而成为官员,进而改善社会地位,成为许多读书人的理想,如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最恰当的例证。

而及第之后,若能成为“状元”,更是被看作走上人生巅峰,不仅如此,状元初入仕途以及日后的发展,好比进入了“快车道”一般,而这北宋状元的仕途升迁,更令人羡慕不已。

一、北宋状元的官职授予

唐代进士及第,仅仅只是获得做官的资格,还要进行吏部铨选,通过“身、言、书、判”四项标准遴选,复试合格才能授官任职,但大都是一些品阶低微的闲散小官,即使是状元,初入仕途也不过九品小官而已。

宋代进士及第后,会举行盛大的“临轩唱名”,公布士子的成绩,而后依照名次授予官职。进士们大都授予地方官制,而状元们则是被授予令旁人羡慕不已的京官,诸如以将作监丞(从六品)或者大理评事(从七品)作为初入仕途起点。

宋代状元相较于唐代状元的入仕起点以及日后发展,有着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宋代对于状元授官任职。

在程序上来说,取消了唐代繁杂的“铨选”,采用直接授予官职的方法。第二、宋代状元初授官职高,升迁速度快,相较于唐代状元的起点以及日后发展,比较实惠。

二、宋代状元的最高官职。

在读书人眼里看来,宰相是他们进入仕途后的顶点,就好比士兵眼中的元帅将军。在宋代,通过科举登顶状元从而成为宰相,可谓是司空见惯。

比如太宗朝的吕蒙正,以及真宗朝的李迪、蔡齐,张观,王曾和仁宗朝的王尧臣,宋庠等人,都通过科举制成为状元,走上他们人生中的巅峰,成为权柄朝野的宰相。

吕蒙正,李迪二人更是两度拜相,其中又以吕蒙正令人惊叹不已,自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状元,到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就被擢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从状元成为执政官,仅仅只花了六年时间。

而到端拱元年(988年),更是被拜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又奉命监修国史。

需要注意的是,自唐宋以来,担任宰相者,往往都会授予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同时又兼修国史,所以,吕蒙正此时已经是货真价实的“宰相”,一时之间荣耀无比,而这仅仅只过了十一年而已。

由于是状元出身,不仅才学充备,而且在当政者眼里看来,更是日后国家中高级官员的来源之一,故而在宋代,状元们往往被寄予厚望,他们要做的不仅仅实现初入仕途这么简单的人生理想,而是要日后登顶庙堂,上为国君分担国事,下为黎民排纾解难。

宋代状元官职授予经历过一个由低到高的浪潮。太祖时代,国家尚未统一,故而忙于战事,状元及第后授予官职,采用后周流行的“选人阶”来执行,大都是从八品一类的初等职官,如防御,团练,军事推官等职。

太宗时代,国家大业已定,建设发展急需大量人才,对于状元的除授官职也有很大的提升,从“选人阶”提升到“京官阶”,如吕蒙正考中状元后,授予的官职便是从六品的将作监丞。

选人阶与京官阶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跨越非常难,而状元们入仕就能进入京官阶,出任地方一级州县的副长官,这样的恩遇前所未有,南宋人洪迈也正因如此,发出了“国朝科举取士,自太平兴国以来,恩典始重”的感叹。

仁宗朝由于大量科举人才进入官僚机构,造成员额紧张,故而仁宗不得不恢复“铨选”这种方式,加上通过“守选”,来缓解当时部分进士初授官职员额紧张的问题。

此时的状元虽然还在京官行列,但同太宗时代来比,在待遇,品阶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真宗仁宗时代,共有10位状元升任至宰执官,就北宋时期来看,人数是最多的。

三、结语

在宋代,从状元升任为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员,就数量和质量而言,等非常令世人和当政者满意。首先,科举制下脱颖而出的状元们,对于官员队伍储备和国家治理发展,提供了难得的人才,其次,在社会中营造一种重视文教,人人可以通过“学而优则仕”的良好氛围,这对于人才流动和政权巩固,都有非常大的裨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