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地球上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在地球的历史上一共发生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分别是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约4.45亿年前至4.43亿年前)、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约3.75亿年前至3.6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约2.5亿年前)、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2亿年前)和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约6500万年前)。

恐龙

我们所熟知的恐龙灭绝事件,就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即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次灭绝事件,导致恐龙的彻底消失,为哺乳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规模最大的一次灭绝事件则是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这次灭绝事件造成了地球上90%的海洋物种的灭绝,现在正在发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称之为“全新世灭绝事件”。

第一:地球上的自然灭绝现象

地球上的生物灭绝本来是一个自然现象,曾经出现过的99%的生物物种都已经灭绝了,自然发生的生物灭绝分为两种,一种是孤立的灭绝事件,当一个物种不适应生态环境时,因生存竞争的关系而走向灭绝,这种灭绝事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地球几十亿的生物进化史上,几乎是每年都在发生,另一种是生物大规模灭绝事件,这种灭绝事件在地球上是非常罕见的,因为造成物种大灭绝发生的自然灾难非常罕见,在地球上几十亿的生物进化史上,总共才发生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的自然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大规模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等等。地球上的生物自然灭绝率也是很低的,大约是平均每年有3个物种会消失。

小行星撞击地球想象图

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99%的生物物种虽然都灭绝了,但是,现在的地球依然是生机勃勃的,原因就是一个物种的灭绝为另外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往往提供了条件,比如,6500万年前发生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使得恐龙灭绝了,但是,恐龙的灭绝使得原先被恐龙压抑的哺乳动物得以迅速繁荣壮大。此外,一个物种灭绝了,并不代表这个物种所有的后代都灭绝了,幸存下来的物种通过进化会变成与自己的祖先完全不一样的物种,比如,恐龙其实并没有完全灭绝,有些小型的恐龙进化为了鸟类,但是,这些鸟类已经不是恐龙了。

从恐龙到鸟类

我们必须指出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全新世灭绝事件,与地球上前五次大灭绝事件是完全不一样的,前五次大灭绝事件全部是自然灭绝事件,而此次灭绝事件,则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并且生物灭绝的速度不断在加快。

第二:地球“寸草不生”

人类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不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情,而是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的事情。当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拥有了刀耕火种的技术之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就逐渐被人类所控制。我们今天走到野外,看到的森林,其实都是次生林,而非真正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指存在时间非常久且未受到显著干扰的森林,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被破坏后,再度发育而成的森林。原生林和次生林的区别在哪里呢?原始森林在生态学上属于“气候顶极群落”,在这样的森林生态系统内,各种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等组成的生物群落经过长期的演化,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状态,动植物间形成的食物链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个物种的生存与发展是其他物种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原始森林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标本”,然而,现在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森林已经不是原始森林了,地球上现存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寒带,比如: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一带。中国的原始森林,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我国的横断山脉因为分布有大量的高山和峡谷,人类难以企及,故而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

地球上仅存的原始森林

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土地,已经被人类反复耕作,人类最早的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人类大约在4.5万年前就开始使用刀耕火种的技术了,刀耕火种对地球上的生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使得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群落都必须学会适应火。澳大利亚的桉树林,绝不是原始森林,而是人类的杰作,桉树产生的桉油本身具有易燃性,桉树可以说是亲火植物的代表,澳大利亚丛林发生的大火,其实对桉树的生存是非常有利的。海洋不仅隔绝了人类的迁徙之路,也使得大量的陆地动物和鸟类,无法来到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因此,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岛的生态环境,别有一番景象,人类大约是在6万年前发明船只的,有了航船之后,人类就可以到达澳大利亚了,人类大规模进入澳大利亚的时间大约是在4.5万年前,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型动物灭绝的时间,也恰恰是在4.5万前,澳大利亚最大的有袋类动物是双门齿兽,它们出现在160万年前,大约是在4万年前消失,双门齿兽以树叶、灌木和杂草为食,并不是肉食性动物,它们的近亲是树袋熊。双门齿兽的体型非常大,有点类似于河马,而树袋熊的体型则非常小,双门齿兽为什么会在4万年前消失呢?因为这些巨型动物不断遭到人类的猎杀,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又不断放火焚烧森林,使得双门齿兽的栖息地不断消失。树袋熊就是我们常说的考拉,树袋熊因为体型较小,且以桉树叶为食物,桉树又是亲火植物,人类的到来,使得桉树繁荣了起来,也使得以桉树叶为食的树袋熊繁荣了起来,因此,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想要生存下来,必须学会适应火,即适应刀耕火种之下的生态环境。澳大利亚的古巨蜥、袋狮,也都是在4万年前至5万年前消失的,这个时间点正好是人类首次登陆澳大利亚的时间。

双门齿兽化石

人类大约是在3万年前达到美洲的,人类到底美洲之后,美洲的一些大型动物也灭绝了,比如大地懒、剑齿虎、恐狼等等,巨型地懒大约是在7000年前消失的,它们最后出现在美洲的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屿上,即海地、古巴、多米尼加等地,而美洲大陆的巨型地懒消失的时间则更早;美洲的剑齿虎大约是在8000年前消失的,剑齿虎的体型比老虎、狮子的体型要庞大;恐狼是已知的体型最大的犬属,它们大约在9000年前消失。人类在美洲的刀耕火种,不仅使得大地懒、剑齿虎、恐狼等巨型动物消失了,而且还使得美洲本地的骆驼和马也消失了。

恐狼

猛犸象又称之为“长毛象”,它们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人类学会了制作保暖衣服之后,就相继进入到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北部一带,甚至进入到北极圈附近,为什么有的狩猎群体愿意来到冰天雪地的北极圈附近呢?主要是因为这里有驯鹿和猛犸象,猛犸象的体型非常庞大,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鲜肉,猛犸象的皮毛能够为人类提供保暖衣物,人类最初是为了追逐猛犸象而来到寒带的,最后一批猛犸象是在3000年前至4000年前消失的,此时,人类已进入到文明时代。

1万年前的人类绘制的壁画,有猛犸象

第三:我们是地球上唯一的人属动物

人类在生物界的位置是哺乳动物、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黑猩猩和大猩猩属于人科动物,考古发现的能人、匠人、直立人都是人属动物,地球上同一科、同一属的动物,并不是同一个物种,物种是生物最小的单位,比如,马和驴都属于马科动物,但是,马和驴彼此交配产生的骡子,并不是再生育后代,因此马和驴并不是同一个物种;狮子、老虎和豹都属于豹属动物,但是,在自然条件下,老虎和狮子往往也不会产生后代,即使产生了后代,也难以繁衍,因此狮子和老虎也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黑猩猩和大猩猩属于人科动物,考古发现的能人、匠人、直立人都是人属动物,而尼安德特人则属于早期智人,很有可能是智人的一个亚种,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发生过交流,现代人有1%至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其实也与人类的狩猎活动有关,因此,智人的出现,不仅导致了猛犸象、剑齿虎、大地懒等大型陆生哺乳动物的灭绝,而且还导致了尼安德特人的灭绝,使得我们人类成为了地球上唯一的人属动物。

尼安德特人

地球上的每一次生物大灭绝,都会为另外一些生物的生存和繁荣提供条件,因为每一个物种的灭绝,意味着新的生态龛的让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其实也不例外,人类在原始社会,使用刀耕火种的技术,导致了大量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但是,却让一些亲火植物和“人类亲和型”动物繁荣了起来。杂草和桉树就是典型的亲火植物,它们并不害怕火,人类在森林里放火,反而有利于杂草和桉树的生长,那么,以杂草、灌木和桉树为食的一些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就会繁荣起来,比如树袋熊、老鼠、兔子等等,因此,在智人崛起以后,地球上的动植物想要繁荣起来,必须学会适应火以及学会在人类生活的区域内寻找到食物,那些栖息于人类的活动区域内,并且受益于人类营造的生态环境中的动物,就是“人类亲和型”动物,最典型的“人类亲和型”动物,就是老鼠、兔子、蟑螂、燕子、海鸥等等。

砍伐森林,燃烧树木,巴西的原始森林

当人类发明农业之后,那些亲火植物和“人类亲和型”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开始面临威胁了,因为人类种地,不会允许一颗杂草在耕地里生长,让它们夺取农作物的阳光和养料,亲火植物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栖息于人类的活动区域内的一些动物,比如兔子、燕子、海鸥甚至也变得不常见了,这个地球上最繁荣的植物是人类种植的农作物,比如小麦、水稻、玉米等等,最繁荣的动物是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和宠物,比如狗、牛、羊、猪、鸡等等。绵羊、山羊和鸡的数量的增长,甚至超过了人类。全球现在有200多亿只鸡,而人类的数量只不过才70多亿,羊和牛的数量虽然没有超过人类,但是以重量计算,全球家畜的总重量大大超过了人类的总重量,人类的总重量则超过了野生动物的总重量。所以,这个地球上现在最繁荣的动物,是人类以及人类饲养的牲畜,但是,人类饲养的牲畜最终还是为人类提供肉类食品的,也就是说,地球的生物圈逐渐开始以人类为中心,并被人类所控制。

小麦

从地球进化史的角度讲,人类现在正处于高耗能时期,我们现在甚至还想利用外星球上的能量,当然,我们也拥有了毁灭生物圈的能力,只要人类愿意,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多细胞生物都有可能被人类毁灭,人类唯一无法战胜的生物,就是微生物,因为微生物的进化时间最久,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40多亿年的时间,而最早的多细胞生物则是5亿年前至6亿年前的出现的,最早的哺乳动物则出现在2.5亿年前。

微生物曾经在地球上曾经有一段高耗能时期,它们对地球的气候、地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地球的大气成分,其实主要就是微生物塑造的,地球上最早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蓝菌,现在的蓝藻就是蓝菌的后代,蓝藻其实不是植物,而是细菌。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古细菌,古细菌是靠汲取地球本身的能量而存活的,它们生活在深海或火山口附近,当然,当时也有一些细菌学会了吃掉别的细菌来获得能量,相对于地球的能量而言,太阳提供的能量则是非常丰富的,蓝藻是地球上第一批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得地球出现了“大氧化事件”,地球的大气层原来是没有多少氧气的,蓝藻出现之后,地球上的氧气含量迅速上升到21%,那么,原来生活在无氧大气环境中的细菌就大量灭绝了,存活下来的细菌必须学会适应氧气,而一旦适应了氧气,氧气对于它们来说,则变成了食物,因为氧气能够提供能量,人类也是能够适应有氧大气环境的生物,我们一刻也离不开氧气,但是,却可以短暂离开食物和水,这说明氧气提供的能量比食物和水提供的能量还要重要。地球上现在仍然存在一些生物,不需要氧气而存活,这就是厌氧生物,有些厌氧菌只能在氧气浓度低于0.5%的环境中生存,蓝藻的出现,显然是不利于那些不需要氧气而存活的生物,对于它们来说,氧气就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氧气的出现“屠杀”了大量的生物。人类现在对地球生物圈的改造,会不会也像20亿年前的蓝藻一样,对地球的大气、地质产生深远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经过人类改造后的生物圈,也许会使得人类处于不利的环境中,并进而影响自身的生存。

显微镜下的蓝藻

地球的生物圈如同一个超级生物体,被称之为“盖娅”,盖娅假说是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勒弗洛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简单来说,盖娅假说就是认为地球是一个大的有机体,地球上的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让地球更适宜生命生存,我们都知道太阳发出的热量在40多亿年前的时间里,是不断增长的,但是,地球的地表温度却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原因就是地球上的生物调节了地球的温度,即使是太阳辐射增加了,但是,地球上的生物能够像调温器一样,将地球的温度维持在一个恒定的状态,地球上的生物并不会因太阳发出的热量不断增加而灭亡,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地球上生物让地球更适宜生命的生存,是指在一个尺度为亿年的时间段内,而短暂的、剧烈的变化,仍然能够摧毁地球上的生物圈,如果太阳的热量迅速增加,让地球在短时间内,变得像金星一样热,地球上的生物圈肯定会走向毁灭,人类现在造成的地球生物大灭绝,其发展的过程就是剧烈的、短暂的,人类现在应该重视这些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