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谦和,干的确是“刀光剑影”的活儿,万分精细地修补“问题心胸”。一台较复杂的心脏手术往往持续5~10个小时,薄薄的柳叶刀下,生死就在毫厘之间。白大褂、口罩、眼镜、冰冷的金属听诊器和手术刀。

他是健康守门人,是帮助患者与病魔对抗的战士,是送去关照安慰的守护天使。

杨绍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50年来,专门为人“修复心胸”。这位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的高材生,扎根川东北大地,参与组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建川东北第一家心脏外科手术室。传承红色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西迁”精神,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学世家 偏僻小山村走出全乡第一个大学生

杨绍福出身在四川遂宁金龙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中兄妹众多,父母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耳濡目染父母诊治病人的敬业精神和深受乡亲们敬重的感人场景,杨绍福立志考上大学,当一名像父母一样的名医。

1964年,杨绍福参加高考,由于大学录通知书邮寄失误,一直等到9月4日,家中嫂子步行10多里路送来重庆医学院录取通知书。沉寂的小山村沸腾了,乡亲们奔走相告,这可是金龙公社第一位大学生啊。杨绍福心中疑惑学校早已开学,这迟到的通知书还允许报到吗?“重医”胸怀宽大。给予了热心求学的杨绍福一次机会。9月5日,杨绍福挑上全家半年口粮-----80斤稻谷,徒步20里山路去区粮站办理了转移粮食关系手续,后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公社快速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9月6日,肩挑行李,由儿时伙伴陪同,跋山涉水,穿行田间小道,乘小木船渡过涪江,步行70余里赶到遂宁汽车站。9月7日,乘客车抵达陌生又新奇的山城—重庆牛角沱长途汽车站。辗转换乘2路无轨电车到达袁家岗,肩背被褥,手提行李箱、面盆、网兜,独自步行两公路路,终于踏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重医”是由上海医学院“西迁”而建,建校才9年,只有两栋三层南北教学大楼,四个阶梯教室,风雨球场当礼堂。八栋学生宿舍为三层楼的砖木结构,每间房安放三架上下铺床,外加一个小条桌住5-6位学员,木质地板无隔音层,上下楼梯的脚步声清晰可闻。全宿舍区2000多学生,仅有男女各一座蹲坑式公厕和只有几个水龙头的大棚冷水淋浴间和洗漱间。如此条件学生们也视为天堂,上海医学院“西迁”四百多名知名教授、专家给同学们传授各种专业知识。校园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乡镇卫生巡回医疗 组建中草药队

1969年初,重医两个年级700多名师生分成数十个医疗队,分赴达县、邻水县各乡镇医院。1970年初,转战到川东万县、涪陵地区继续巡回医疗。杨绍福任忠县医疗大队副营长兼任拔山区医疗队长,入驻拔山区医院开展巡回医疗工作。

1970年5月,杨绍福受命组建学院医疗总队直属中草药队,队址设在忠县马灌镇(公社)。主要任务是采集中草药,使用中草药进行止血试验研究和药理毒性探讨。采药基地设在距马罐区20多公里的黄卿山顶金华农场(大型劳改农场),此山毗邻垫江县,占地数万亩。崇山峻岭,一条垂直天梯,手脚并用需要一小时以上才能登上山顶。山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当地管理者称偶有熊、豹等猛兽出没。蛇是常见的动物,人人手持木棍、砍刀开路。名贵中药材大多生长在丛林深处或悬崖峭壁之上,需冒险采集。实验用犬在当地购买,小白鼠由学校辗转送来。民居和借用的监舍当做实验室,为以后的教学、医疗、科研打下基础。

没有毕业典礼,又奔赴新战场组建医院学校

1970年11月,受四川省教委指令,“重医”率先从各医疗队选派25名69、70级学生支援南充医专新校建设。从医疗队返校后简单地办理了离校手续,既无毕业典礼,又无毕业留影的特殊毕业人群,杨绍福等25人结束了大学生活,奔赴南充。当时的南充医专占地20多亩,教职工总数不足百人。仅有一栋工字型三层砖木结构教学楼,一栋办公、住宿综合楼。农舍式的干打垒就是教员们的宿舍。

建校之初,全校无一辆机动车,仅有一辆被大家戏称为“校长专车”—脚踏三轮运货车。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肩挑背扛运沙石,修路,拉石滚子碾压路基,房基,3个月就建成了一栋砖混预制板结构的四层学生宿舍,为第二年招生做好准备,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现在的川北医学院已建成两个大型校区,涉及十多个专业,师生数万名,生源遍及全国,还有部分外籍教师和学生。首批25名重医校友,4人从事基础教学,21人分配从事临床工作。附属医院从门诊几张观察床开始,经过近50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规模地拥有两个院区,3000--4000张床位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

漫长的建校、建院过程中,首批校友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和热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绍福先后担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大外科主任,胸心外科主任20余年。一手创建并发展壮大成为省级重点专科的胸心外科已拥有150多张病床的胸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每年,重医都有不少校友毕业后来到川北医学院工作。他们秉承了重医人、上医人的优秀传统,为川北医学院发展壮大添砖加瓦,更为母校增光添彩。

工资担保救病人,30年后再感恩

2018年5月6日下午,雍永策感恩赠旗仪式在南充金鸿大酒店三楼朝阳厅举行,重庆迅昌集团董事长雍永策携其家人、集团管理团队,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杨绍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外二科相关负责人参加感恩赠旗仪式。

30年前的1988年5月7日,南部县青年雍兴策遭遇车祸,全身多发伤、股骨骨折、脾破裂、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又无钱医治,一条鲜活生命就可能命丧黄泉。杨绍福以自己的工资担保,组织人员亲自抢救,终于救活了这位青年。伤好出院以后,雍永策时刻铭记杨绍福教授救命之恩,以他高尚人品为榜样,通过多年打拼,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商海弄潮,拼出自己的事业。

50年从医执教生涯中,这种医者大爱的事例举不胜举。1976年秋,受南充地委派遣,带领首批地级医疗队赴岳池县黄龙山区巡回医疗一年,冰雪夜出诊救治产后大出血产妇,途中险些跌下山崖,幸好抓住一颗柏树救了一命。两次从湍急的嘉陵江中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起一名失足落水的本校教师和被江水冲走的本校学生,

5.12汶川大地震时,杨绍福教授正在手术,危难时,他首先想到的病人的安危,带领手术组成员紧紧抱住手术台上的病人不让其跌下手术台,晃动稍停,坚持完成手术。手术后不顾余震的危险仍坚守病房,直到病人痊愈。2019年7月的一个周末,南部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县政府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伤员。同为“重医”校友的医院院长何友作多次电话请求支援,杨绍福立即驾车在雷雨交加中行驶80余公里赶到县医院手术室,不顾70多岁高龄,亲自手术,成功救治了胸腹联合伤的特重病人,受到县政府、医院和患者家属的高度赞扬。

杨绍福教授先后获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四川省卫生厅先进个人称号。1981年特大洪水后获四川省政府颁发的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学校、医院党委表彰多次。退休后虽然卸下了繁重的管理工作,但仍坚持战斗在教学、医疗一线。

率先在川东北地区设立胸心外科,率先在川东北地区开展心脏外科,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各种高难度普胸手术,纤支镜检查术等。胸心外科由1979年的几张病床发展到现在拥有150多张病床的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的省级重点学科。成为了川东北地区该领域的领头羊。

曾经担任附属医院副院长,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胸心外科主任,退休后仍返聘从事临床和教学一线工作,2017年受聘南部县人民医院从事医疗扶贫至今。

从教从医50年,经手上千颗“心”,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希波克拉底誓言永记心间,这,就是杨绍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心胸外科医生,75岁高年龄,仍然战斗在探索攻克心胸外科疾病领域最前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实习生 陈恩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