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調查:從市場到餐桌,各個環節浪費幾何?)

最近,北京日報客戶端設計並投放問卷,對北京市民家庭餐廚浪費現狀進行調查,並結合市民呼聲,跟蹤瞭解食材從大市場批發售賣之後,經超市進入居民廚房的“全鏈條”浪費情況。
問卷調查
三成受訪者丟棄新鮮食材
結合市民反映的熱點問題,北京日報客戶端採用問卷調查方式,廣泛收集市民對餐廚浪費情況的反映,以梳理並探討相關解決方案。
8月17日至8月18日,收回有效問卷300餘份,參與者涵蓋北京各區,其中以朝陽區、豐臺區、海淀區及昌平區市民爲主。
問卷顯示,受訪者中35歲至50歲的中年人佔比42.39%,50歲以上的受訪者佔比30.43%,25歲至35歲的受訪者佔比18.48%。一日三餐中,早、中、晚在家進餐的比例分別爲66.3%、35.87%及82.61%。

就食材採購方面,過半受訪者選擇一週內去超市1至2次,一週3次以上或只去一次採購的,分別佔比25%、20.65%。另外,有一半家庭一次採買2至3天的食材,比例爲48.91%,近三成家庭一次採買一週食材,佔比28.26%。而表示“隨喫隨買”的家庭爲18.48%。

有關食材浪費種類,55.43%的受訪者倒掉了剩飯剩菜。38.04%的受訪者丟棄了新鮮蔬菜。浪費米飯、饅頭等主食的受訪者佔比爲18.48%。涉及湯羹及其他浪費的受訪者佔比分別爲18.48%、16.3%。

至於食材浪費原因,問卷調查數據顯示,45.65%的受訪者忘了烹飪。52.17%的受訪者倒掉了變質的剩菜。有23.91%的受訪者表示買了大包裝食材,做不了只能扔掉。冰箱中的囤貨沒喫完又買了新的受訪者佔比爲22.83%。

有關在超市採買中目睹的浪費現象,51.09%的受訪者反映,有超市將賣不掉的蔬菜水果扔掉,28.26%的受訪者目睹果蔬在挑選過程中被顧客捏壞。反映採買食材被過度包裝的佔比44.57%。

50%的受訪者呼籲採購食材應少量多次;60.87%的受訪者呼籲超市應減少大包裝量,提倡小份包裝;42.39%的人建議,對浪費情況較少的超市可以給予表彰或獎勵;48.91%的人認爲,應通過社區等渠道呼籲居民減少浪費。

通過問卷留言建議通道,市民建議超市售賣蔬果、饅頭、肉類等食材,應增加小份包裝,或是根據居民購買需求進行分切;爲保持蔬果新鮮,超市應儘量少噴水,否則蔬果易腐爛。“不少人買蔬果太注重賣相,賣相不好的水果往往被剩下。不好看不代表不新鮮,建議大家買水果不要挑來撿去,把漂亮的都挑走,剩下的捏蔫巴了。”市民楊女士建議。

探訪1:批發市場端
爲節約成本一次倒掉10餘筐蔬菜
北京日報客戶端多次接到市民反映,稱大洋路市場裏一些商戶將當日賣不完的蔬果傾倒進垃圾站,由此造成大量蔬果浪費問題。
8月18日7時許,記者趕至大洋路市場,對蔬果浪費問題進行調查。

調查從市場到餐桌的浪費:10餘箱蔬菜一股腦倒掉

大洋路市場建有20餘年,佔地600畝,擁有3000餘家商戶,規模僅次於新發地市場,爲北京第二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其肉類和禽蛋交易量佔全市總量的一半以上。

爲有效防控疫情,避免人員聚集,今年6月15日起,大洋路市場僅保留商戶批發業務,不再接待個人採購。記者乘車先是由市場3號門進入,下車後一路向西來到蔬菜攤點處。記者看見售賣蔬菜的商戶一個挨着一個,比前來騎三輪車採購的商戶還多。

多方打探後,記者找到位於該市場西南側的農副產品垃圾分類轉運(二)站。垃圾站內,一名值班人員正通過按鈕操作翻斗車,將商戶們拉來的一箱箱蔬菜、水果或是塑料袋、泡沫箱等垃圾,一股腦地翻進站內的車廂。

調查從市場到餐桌的浪費:10餘箱蔬菜一股腦倒掉

在現場觀察的幾分鐘內,記者便發現一值班人員連續幾次將10餘箱蔬菜倒進翻斗車。這些蔬菜看上去還很新鮮。一棵棵菜心周邊,甚至已用刀剪去了老葉梗。
“這些菜還能喫吧?怎麼全倒了?”記者問。
“這些都是商戶的,我不知道。”該值班人員稱。
“即便不喫,也可以用來加工飼料吧?這樣做,是不是太浪費了?”
“我們這個站收得少,三號站收得多。”該名值班人員非常警惕,一直在問記者是不是市場檢查人員。隨後,一名女士進入垃圾站,開始從翻鬥內撿出垃圾袋。
像這樣的垃圾站市場內一共有6個。農副產品垃圾分類轉運(三)站位於市場東北角。在該垃圾站前,記者看到一輛輛三輪車拉着切掉的長蔥葉、剝下的生菜等傾倒進綠色翻鬥中,也有個別三輪車將這些菜葉傾倒進混合有塑料袋、破紙板等垃圾的白色翻鬥。
爲何將還沒有壞掉的蔬菜丟棄?對此,一名商戶對記者解釋,倒掉蔬菜是爲減少存放成本。“蔬菜箱裏需要放冰塊來保鮮。一箱蔬菜放上冰塊,最長可保存一週。如果留着,每天每箱得花5元錢買冰,一箱菜才賣10元,即使多花5元買冰,也不保證第二天能賣出去。還不如扔了省心。”
探訪2:超市菜場端
隔日蔬菜降價處理避免浪費
從大市場到小廚房,超市食材的售賣及處理備受市民關注。經多日探訪,記者瞭解到,目前全市多家超市已採用“打折”“處理”“買一送一”等方式,處理當日賣不掉的食材,盡力避免浪費。
8月17日17時40分,記者來到超市發雙榆樹店。來到蔬果區,只見超市內的處理蔬果都放在購物車上,購物車就放在蔬果櫃檯旁。每個鼓鼓囊囊的塑料袋內裝有七八個蘋果,售價只有3元錢。一輛購物車內裝滿了整顆包裝的苤藍、成把的蒜薹、成袋的豆角,以及絲瓜、青椒、青菜等,足足有20餘種蔬菜,每份蔬菜售價只有一元或是2元錢。
記者拿起一盒標價爲2元的扁豆,隔着塑料薄膜,可清晰看出該盒扁豆除了表面有些許擦傷之外,與櫃檯上其他新鮮扁豆並無二樣。這些特價菜頗受市民歡迎,來選購的市民絡繹不絕。

調查從市場到餐桌的浪費:10餘箱蔬菜一股腦倒掉

在永輝超市六里橋店,水果區稱量處旁放有一個盒子,盒內水果表面有些毀損,原價11.98元/千克的黃桃,打折後只賣7.98元/千克;原價9.98元/千克的木瓜,打折後賣4元/千克。
和平門菜市場也有不少隔日蔬菜或是賣相不好的水果在降價銷售。店內稱重處左側放着一堆處理蔬果,黃瓜、青椒、鮮食玉米及豇豆、毛豆等食材,上面標籤顯示“折扣蔬果 不退不換”。
市場內,番茄櫃檯旁擺着一個綠色塑料筐,筐內幾袋兒番茄也綁着“果蔬處理”的標籤,每袋價格一元多錢,“按正常價兒買,一袋怎麼也八九元。”一位老人選了袋番茄,她說自己曾多次買打折水果。“這些便宜,也沒毛病。其中不少是顧客挑選後又不要的,再破袋也麻煩,所以就處理了。”一售貨員介紹。

調查從市場到餐桌的浪費:10餘箱蔬菜一股腦倒掉

“提醒顧客少買,我們會用小份包裝,比如將這顆奇異果和兩個橙子組合打包售賣,還提醒顧客可以再拆分。”一家果多美門店的負責人說。她還告訴記者,爲最大限度減少並杜絕浪費,果多美門店還啓用大數據對水果的售賣進行管理。門店正在推廣使用智能訂貨系統,在不同社區,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個性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比如,根據市民訂單,門店一天只進1.5千克車釐子、5千克獼猴桃,做到合理訂貨,門店不囤貨,顧客也不囤貨。門店力求成爲居民家的冰箱。”
不過,有消費者認爲大份的隔日菜促銷也是一種浪費。在家樂福馬連道店,記者發現番茄被兩包一捆地捆綁售賣,每包中都有七八個大番茄,“低價促銷可以理解,但這麼多番茄買回家喫不完就該壞了,也是浪費。”顧客孫女士說。
在調查中記者也發現有不少超市將隔日蔬果扔掉。家住地鐵崇文門站西南側新怡家園小區的李先生反映,一次他去家門口的大超市,發現一店員正將綠豆芽倒進垃圾桶,“那個綠豆芽品質很好,倒了可惜。我就說能不能便宜賣給我,那店員說不能,上級不同意。”
探訪3:家庭端
冰箱囤貨難消化
新鮮食材進入家庭,也面臨着浪費問題。據問卷調查數據,55.43%的受訪者表示倒掉了剩飯剩菜,38.04%的受訪者丟棄了新鮮蔬菜。浪費米飯、饅頭等主食的受訪者佔比爲18.48%。涉及湯羹及其他浪費的受訪者佔比分別爲18.48%、16.3%。
家住西城區椿樹園小區的黃女士喜歡烹飪美食。她反映家庭端浪費具有購買衝動性。“進了超市,看到各種蔬果很新鮮,就忍不住買買買。”黃女士稱,有時冰箱裏存的蔬果還沒喫完,超市裏發現新鮮的,又會忍不住。前不久她去超市買生薑,但因超市將生薑打包賣,“每個塑料袋裏裝着幾大塊生薑。買回家喫不完,放外面的長出了綠黴。放冰箱裏的受潮發黑。最後扔了很多。”另外,像香菜之類的調味菜,每次去超市購買,見捆紮得整整齊齊、鮮嫩欲滴的菜,總忍不住拿上一把,回家做不完,放久也壞了。
扔掉的不僅有調味菜,還有饅頭、麪條等主食。不少年輕人反映去超市買刀切饅頭,一袋至少裝5個,“現在家庭普遍人口少,主食喫得少,有時只喫一兩個,其他的冰箱裏放兩三天,全變味兒了。”
成捆的山藥、大袋的雞蛋、盒裝的小冬瓜、大西瓜甚至大白菜,都是市民吐槽量大的對象。市民張先生稱,一次他去菜市場,看到剝掉外皮的白菜很鮮嫩,忍不住買了一顆,“兩天只喫到頂部的嫩葉,大半都扔了。”“冰箱裏還放着半顆菜花,也有一個月了。”
明知浪費,爲何不少買點兒?張先生稱有些浪費由不得自己,“比如你想買一點兒肉,售貨員會把肉預先切成塊擺在案上,嫌再切掉一小塊兒後影響剩下的銷售,不給切,只能多買。”“一袋雞蛋,得30元。超市都給打包了,價格籤都貼着,拎回家得喫一個月。”
不少市民反映,一些超市爲了方便售賣,會將蔬菜主食等打包銷售。但因包裝量大,超市又不拆分銷售,由此導致買回家後的食材喫不完,造成浪費。他們建議,零售市場應調研分析周邊居民的食材採買習慣,根據食材特點,區別推出“小份菜”等售賣方法。
在採訪中記者還發現,被動浪費令很多老人可惜又無奈。家住昌平區藍天嘉園的王先生告訴記者,小區內大部分居民是老人。因年輕時經歷過苦日子,老人們一般都精打細算。但是一到週末假日子女回家,都會採買大量肉食蔬果,“子女們喫一頓就走了,剩下一桌子菜,兩個老人得連喫幾天。”王先生稱,自己和老伴兒兩人用着雙開門冰箱,冰箱內塞滿了女兒買回的肉食,半年都喫不完,“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在物質豐富的時代,不知節約,老人說也不聽。希望媒體多宣傳,在社會上形成勤儉節約的氛圍,讓年輕人認識到生活不易,不要浪費。”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淑玲 實習生 趙千遇

相關推薦
  • 農科院報告:到2025年,中國的糧食供應缺口將達1.3億噸
  • “杜絕浪費”成社會焦點 全球真的面臨糧食危機嗎?
  • 1.3億噸缺口引發焦點關注:中國糧食到底夠不夠?
於正心 本文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張淑玲 趙千遇 責任編輯:於正心_NB158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