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弱国无外交,历史的内在本质仍是弱肉强食。一个国家,如若国力不强大,军队不善战,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就极易遭受外部强权的宰割。好比19世纪以来,日渐强大的欧洲诸列强,通过战争征服、联合瓜分等方式,将世界大部分区域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直到二战结束以后,亚非拉诸国才借助民族解放浪潮的兴起,而先后实现了独立。但对于部分小国而言,独立并不意味着再也不受侵略。

东南亚地区,是诸多小国的云集之处,而地处海洋之上的东帝汶,又是诸多小国中较为弱小的一员。东帝汶位于帝汶岛上,面积仅1.4万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弹丸小国。并且,同人口稠密的爪哇岛相比,帝汶岛不仅人口稀少,岛上土著居民的社会水平也更加落后。狭小的土地面积,有限的人口数量,落后的发展水平,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注定了帝汶岛上难以诞生强大政权,且极易遭受侵略。

16世纪前,帝汶岛先后被室利佛逝、满者伯夷、淡目苏丹国等政权所染指。1515年,葡萄牙人涉足东帝汶。1613~1618年,不甘寂寞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也来到帝汶岛西部殖民。17~19世纪,葡、荷、英围绕帝汶岛进行了多次博弈,最终于1859年促成了瓜分帝汶岛的和约。此后,西帝汶成为荷兰的势力范围,而东帝汶则沦为了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1945年二战结束后,印尼爆发八月革命,逐步脱离荷兰,实现独立,并顺带接管了荷兰管辖的西帝汶。但与此同时,东帝汶则仍处于葡萄牙萨拉查政权的统治之下。当时的葡萄牙,虽然势力衰微,却并不愿意放弃殖民地。1951年,东帝汶成为葡萄牙的海外省。但令人欣喜的是,1974~1975年,葡萄牙国内爆发“康乃馨革命”,萨拉查政权垮台。革命后的葡萄牙宣布“去殖民化”,东帝汶获得了独立的机会。

1975年11月28日,在经过多次派系斗争后,东帝汶单方面独立,成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旧的灾难刚刚过去,新的灾祸却又随之而来。身为东帝汶邻国的印尼,长期对东帝汶有觊觎之心。1975年12月7日,距离东帝汶独立仅9天,印尼就出动军队将其占领。1976年7月5日,苏哈托宣布东帝汶为印尼第27个省。当时,苏美正忙于在热点地区进行博弈,东帝汶的主权相对而言无足轻重。印尼正是借助这种有利时机,完成了对东帝汶的占领。

诚然,有压迫就有反抗,在被印尼吞并后,东帝汶当地的游击队立刻宣布武装斗争,反抗印尼的统治。但是,印尼的报复也相当猛烈。1978~1982年,印尼军队向反抗武装发起一系列清剿运动,并在东帝汶地区推行“特别军事管制”。印尼虽然不是世界级强国,但毕竟算是一个区域性大国,对付游击队还是颇有实力的。在印尼军队的清剿、封锁和打击下,东帝汶经济凋敝,农田荒芜,超过1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

与此同时,印尼还试图通过移民手段,压制东帝汶的反抗。据统计,70~80年代,东帝汶本土约有75万人口,但印尼政府却计划向当地迁移10万爪哇人(印尼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以改变其人口构成。爪哇移民对土著的压制是多方面的。在经济上,移民们定期领取补贴,并且占有好田地、好渔船、好商铺;在军事上,移民们受印尼驻军保护,并组成民兵武装。在此情况下,东帝汶反抗力量的斗争道路相当艰难。

不过,抵抗力量也并非孤军奋战。自东帝汶被吞并的那天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就不承认印尼的占领。1975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印尼从东帝汶撤军。1982年,联合国大会以50票赞成、50票弃权、46票反对,通过了支援东帝汶自决的决议。1983~1998年,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印尼和葡萄牙就东帝汶问题进行了十几轮谈判。外部国家和组织的干预,促使印尼在东帝汶问题上不得不进行深入思考。

当历史的车轮迈入90年代后,东帝汶独立重现曙光。1990年,纳米比亚脱离南非独立;1991年,苏联解体;1992年,南斯拉夫分裂;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家,厄立特里亚独立。国际格局的“大洗牌”,给了东帝汶自立的机会。与此同时,印尼在1997年金融风暴中元气大伤,不得不逐渐减弱对东帝汶的控制。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东帝汶于1999年初步自治,最后在2002年重新建国。

总体来看,东帝汶的历史是不幸的:长期被大国统治,单方面独立不到10天,就“再入虎口”。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东帝汶的历史又是幸运的:由于其特殊的归属地位(东帝汶是葡萄牙殖民地,而印尼主体则是荷兰殖民地),以及世界诸国对其的支持,均促使其重获新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东帝汶建国的梦想如愿以偿,而亚齐、马鲁古、西伊里安等地的独立愿望都没能实现。

参考资料:《东南亚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