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山道古

第八十八期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应磊老师为你讲述

普陀山海岸牌坊题额与楹联重书始末

在普陀山风景区的短姑道头,濒海而立着一座雄伟的海岸牌坊,它飞檐翘角,翠瓦琉璃,雕梁画栋,气势不凡,是海天佛国普陀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历史上,短姑道头向来就是善男信女乘舟跨海,同登净土,到普陀名山朝拜观音大士的登岸码头,矗立于此的海岸牌坊与紧挨其后的回澜亭是海天佛国历史上的正山门,是游人与信众游览朝拜佛国的必经之地。

01 陈性良居士慷慨解囊

海岸牌坊 修葺一新

据史料记载,普陀山海岸牌坊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迄今已有290年历史了。其最初为一座简易的木制华表,上有题额“海天二梵”。后经修葺,华表前额题“慈航普渡”,后额题“福海无涯”。

民国八年(1919年),由陈性良居士捐赠并募集原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人的捐款,将其改建成了混凝土结构、高约9米、宽8米、三门四柱的“海岸牌坊”,修葺一新后的牌坊琉顶翠瓦,重檐挑角,檐下绘有精致的花纹图案,濒海矗立,蔚为壮观。

陈性良,字锡周,安徽无为县人,居士,民国初期著名的华侨企业家,曾捐资修建普陀山海岸牌坊、多宝塔等多处景点。

据印光法师撰写的《建海岸牌坊功德碑》载:陈性良夫人胡氏,笃信佛法,年三十余,无子,行善益力,不久腹有娠,将及产期,得大病,二十九日不进饮食,不能言语,名医束手。一夕,梦一老媪,手持莲花,对夫人道:“汝因宿业,罹此恶疾,幸植善根深,所以我从南海来慰汝。”随以莲花拂拭周身,说:“拂汝业障,好生嘉儿。”胡氏遂觉身心清凉,爽快莫喻。次日即生一子,适为三月三日上巳佳辰。陈性良沐此深恩,报恩心切,乃于海岸处兴建水泥牌坊一座。

海岸牌坊历经百年沧桑,基本完好,檐间雕镂各色图案,梁柱上镌有不少名人的题额和楹联,如朝海一面的坊上有云南大理王人文题书的“南海圣境”,徐世昌题书的“同登彼岸”,冯国璋题书的“宝筏迷津”和黎元洪题书的“金绳觉路”等题额;正面中柱和边柱分别有印光大师撰拟、北京大兴冯恕题书的楹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翻阅众多有关普陀山的史书典籍,上面也都记载这些题额和楹联由上述名人所题。那么,果真如此吗?

02 十年浩劫 牌坊受损

书法家杨永龙重书额联

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佛国普陀寺院被毁,僧人离散,众多题匾被砸,石刻被凿或被水泥封抹,海岸牌坊自然也未能幸免。

今天我们看到的牌坊正面的这些题额和楹联其实已经不再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名人所书,而是十年浩劫之后由我国书法泰斗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的嫡传弟子,著名书法家杨永龙先生重书的。

改革开放后,普陀山百废待兴,寺院重新整修。由于许多建筑物上的题刻文字都已被毁,有些还无从寻找旧题文字,要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急需找人临摹或重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浙江电影制片厂要来拍摄《普陀风光》纪录片,为了赶在拍摄前修复一些主要的景点,原普陀山管理局的领导想到了在舟山颇具知名度的书法家杨永龙先生,特地委派局基建科的吴扬宝同志专程赶到定海,请杨先生重书。

据杨老生前回忆,当时他家住在原定海城关镇红卫中路10号(现昌国街道城隍庙前3号)的老房子里,由于对方要的比较急,字又比较多,家中也没有大的桌子,他就卸下门板,铺开大幅宣纸,连夜赶写了海岸牌坊上正面朝海这一面的题额“南海圣境”、“同登彼岸”、“宝筏迷津”、“金绳觉路”和楹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以及“西天法界”、“寰海镜清”、“梅鼎金沙”、“莲花池”、“不肯去观音院”、“普济禅寺”、“短姑圣迹”等题字。

据原普陀山管理局退休老同志回忆,他们拿到这些题字后,有些是直接贴在石壁上在凿字时就用掉了,如“梅鼎金沙”、“西天法界”、“寰海镜清”等;有些则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更换了,如“普济禅寺”匾额,在拍《普陀风光》纪录片时用过,后来被赵朴老的题匾替换;有些则没有使用,如“短姑圣迹”四字,因为修复时发现原来的字是用水泥封上的,为了还其本来面目,就把水泥挖掉,现出了“短姑古迹”字样。

在以上这些题字中,杨永龙先生都没有署名,而且也没有得到过分文报酬。当时,许多字是在凿掉政治标语和领袖语录后重刻的,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也是不敢署名的。而且这些字原本就是前人所题,修复时由杨老重书,因而也不便署名,以免引起误会。但将这其中的变故告知世人,这是对历史起码的尊重。

03 民国影集留牌坊旧影

新旧字迹 明显迥异

如果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海岸牌坊上的题额、楹联相互比对,字迹相同,可以看出是出自同一位书家手笔。而且其字迹与上述民国名人的笔迹完全不同。

原普陀山管理局曾影印过一本民国《普陀胜迹》老照片书籍,其第六页上的黑白照片为“南海圣境牌坊”(即海岸牌坊)。虽然照片表现的是海岸牌坊的全景,牌坊上的字体显得比较小,但依然可以辨认,其字迹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完全不同。《普陀胜迹》原版系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出版,由印光、真达两位法师和潘对凫、许止净两位居士编篡,收录了真达法师当年拍摄的七十三幅普陀山实景照片,十分珍贵。其中,这幅“南海圣境牌坊”照片是在混凝土结构的海岸牌坊于1919年建成后的十年间拍摄的,其上面的题额和楹联才应该真正是由王人文、徐世昌、冯国璋、黎元洪等民国名人所题的,只是这些名人所题的字迹早已不存,我们也只能在历史照片中去寻觅岁月的踪影了。

时光荏苒,海岸牌坊像一位饱经历史沧桑的老人,经历百年岁月,依然静静地矗立在莲花洋畔。面对每天如潮的人流,它仿佛在告诉人们,只有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文化才得以传承,浩劫才不会重演,普陀名山才能如滔滔东海,如日中天,走向繁盛。

编辑:徐梦洁

点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