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海雪

王雪平和孩子们露出甜蜜笑容。

9月份这批鹅就要出栏了。

王雪平每天都要砍草。

走进景县洚河流镇东周高村王雪平家的养殖场,2000多只大鹅正在悠闲地散步,“嘎嘎”地叫声此起彼伏。王雪平像往常一样,把割来的草摊在地上,一阵招呼过后,一只只雪白的大鹅伸长了脖子,一哄而来,迫不及待地吃起了“午餐”。王雪平站在一旁,嘴里哼着小曲,满面笑容。

“现在欠的钱都还上了,买啥都不发愁,还能照顾到家里老人,真是越过越富裕了!”王雪平满足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候可真是穷得叮当响。”

2003年,王雪平与丈夫刘红松踏入婚姻的殿堂,本该是最幸福的时候,但丈夫却因婚前的一场车祸,导致婚后一个多月偶现癫痫症状,后来病情越发严重,不能参加工作。王雪平家中种的3亩薄田根本无法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只能靠着父母打工接济和亲戚的援助,甚至连地里用的化肥都是赊的。

“俺丈夫老是闹,一发病就摔东西,严重的时候还伤人,平时全都得依着他。”王雪平眼里噙着泪水,“这在别人那里不过是一句话,但是自己亲身经历才知道,太难了!”对于王雪平的包容与勤劳,丈夫刘红松也是看在眼里的,精神好的时候也常说:“这些年真是委屈你了。”

2004年,大女儿出生了。为了让日子好过一些,不让孩子受委屈,王雪平承包了10多亩地种棉花,独自一人起早贪黑地劳作。这让她无暇顾及自己,她总说:“这些年真是不知道怎么过来的。”

国家的扶贫好政策恰如雪中送炭,2017年,王雪平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洚河流镇宣传委员徐智华说:“按照扶贫政策,给他们两口子安排了村级巡河员的扶贫专岗,每人月收入300元,还让他们入股津龙公司,一年分红预计1200元。除此之外,刘红松还享受残疾人政策补贴,家里两个孩子也享有教育扶贫政策……享受这些补贴后,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王雪平也不等不靠,响应各种扶贫政策,种植小菜园、高粱等,积极创收,于2018年成功脱贫。

虽然生活尚能温饱,但仍然拮据。看到王雪平家的情况,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心里很着急,三天两头到她家里,帮助她谋划合适的帮扶措施。邻里帮忙出主意,都说养殖业挺挣钱的,就是辛苦一点。王雪平决定乘着产业扶贫的东风开办养鹅场。说干就干,2019年5月,镇里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们帮助她协调土地,并为她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购入了1000多只鹅苗,建成了占地340平方米的两个养鹅大棚。

对于没有养殖经验的王雪平来说,知识和技术成了难题。扶贫干部得知后,请来技术人员,为她传授养鹅常识和防疫技术,确保了鹅苗的成活率。在新进鹅苗的第一个月,王雪平长在了大棚里,和鹅苗一起吃住,晚上也不敢睡实,她说:“鹅苗就喜欢扎堆,俺得常起来给它们捣鼓开,别压死。”除此之外,鹅苗对温度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她就在棚里生起火炉,保持着合适的温度,小心呵护着小鹅的生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2月,王雪平家的大鹅全部出栏,挣了5万余元。尝到甜头的王雪平今年又购入了2000多只鹅苗,等9月份这批鹅出栏之后,她打算再进一批,预计净利润将达到9万余元。

谈到未来,王雪平憧憬地说:“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再扩大一下规模,俺也想努力实现小康,过上有房有车的好生活。冲着这个目标奔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