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7日,无论是在西湖畔的六和塔上,还是塔下的钱塘江畔,皆是人山人海。无数的人们慕名前来,摩肩接踵,只为观看钱塘江大桥通车仪式。

当第一辆汽车在万众瞩目之下,顺利地从钱塘江大桥上驶过的时候,两岸簇拥着的群众使劲地鼓掌、欢呼,掌声经久不息,久久着回荡在江潮之上。

然而,这群欢呼雀跃的人们却并不知道,也不敢去想:就在他们的脚下,就在这座新建成的大桥之下,埋藏着重达数百公斤的烈性炸药。而安排这一切的人,却正是这座大桥的总设计师——茅以升先生。

就在通车仪式的前一天,茅以升先生亲自指挥人员,将100多根引线从各个炸点全部接到钱塘江南岸的一所房子里,并亲自监督全程,直到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上。

这座命途多舛的大桥之中,到底埋藏着什么的惊人秘密?这位呕心沥血、勇挑重担的钱塘江的大桥总设计师,又为何要在倾尽自己心血的作品之下埋下巨量炸药?

01

茅以升,1896年生于江苏省的镇江市。他一生中获得过无数光辉的称号,诸如土木工程大师、中科院院士、NAE院士……而其中最瞩目的,是他“中国桥梁之父”的头衔。

建造桥梁,是茅以升从幼年时期就埋下的梦想种子。百余年前的一个冬天,他出生在一个微寒之家。

小小的婴孩掌心通红,长辈都说这是锦绣前程的预兆。抱着对茅以升的期许,祖父为他取名“以升”,寓意着家业兴隆、盛世太平。

茅以升尚在襁褓之中就经历了一次搬家:由镇江迁居南京。他一到学龄就进入私塾就读,并在一年后进入当地的思益学堂,也是时下国内的第一所新型小学学习。

贫寒子弟常常见欺于纨绔子弟,语言上的嘲讽如影随形。但这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坚定了他圆梦的信心。而让他坚定桥梁梦想的,是他童年时期经历过的一场惨剧

十岁的那一年端午,无数人在秦淮河上的文德桥观看龙舟赛。人潮拥挤,最终,不堪重负的木制文德桥坍塌陷落,湍急的河水夺去了桥上百姓的生命。因为胃病在家休养,茅以升得以逃过一劫,却因此失去了数名亲密的同窗好友。

得知噩耗的茅以升十分难受。满腔对端午盛况的向往被现实的冰冷浇灭,他说:“造桥造不好,还不如不造。我一定要做一名桥梁设计师,专门造坚固不塌的桥!”

少年的茅以升化痛苦为力量,学习刻苦,废寝忘食。从此他只要看到桥,不论是石制还是木制,他都要从桥面到桥墩仔仔细细地看个完全。

南京的夏天如火炉般炎热,少年以升却从不懈怠,常到藏书楼里阅读祖父珍藏的古籍。只要他看到和桥梁有关的段落,必然悉数将其抄录在笔记本上;只要见到印着桥梁的图画,就必然将其剪下贴在本子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十五岁的茅以升果断离开南京,北上求学,希望进入清华学堂学习。千里求学,胸怀大志的茅以升只身来到北京。由于落后的交通,他错过了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时间,但最后还是顺利地考进唐山路矿学堂,并进入桥梁专业学习。

唐山路矿学堂采取新式教育,师资力量雄厚,聘用了许多外国教授,以英语为授课语言。预科班里的同学玩棋牌,逛集市,而他我行我素,寒窗苦读,三年蝉联年级第一。

几年后,茅以升在毕业考试中拨得头筹,将自己的名字光荣地留在唐山路矿学堂优秀学生纪念册上。之后,他顺理成章地获得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就读资格,乘坐着“中华号”,远赴海外留学。

365个日日夜夜,数倍于常人的努力,成绩优异的茅以升很快就取得了硕士学位。他的优秀为母校赢得了名誉与优惠,康奈尔大学校长宣布:“从今天起,所有到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的唐山路矿学堂的毕业生,都免试入学。”

硕士毕业之后,茅以升在桥梁公司实习的同时,继续在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前身)攻读博士学位。他清晨四点离开家,在去工作的路上研习外语;在其他同事休息的时候,他掏出纸笔做功课。

命运总是眷顾勤奋而自强的人,茅以升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被学术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科学创见还被称为“茅氏定律”,登上各大报纸头条,为中国学生扬眉吐气。

出类拔萃的茅以升学成归国,在老师的邀请下回母校教书。他以教师的身份,继续沉浸在桥梁设计中长达十余年。直到他接到了一封特殊的长信。

这封信来自他的留美同学杜镇远,他彼时作为浙赣铁路局局长,受命邀请茅以升参加设计钱塘江大桥。不只是他们,所有期望民族振兴的中国人,都想由自己完成中国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的筹建。

这是茅以升怀揣造桥梦想三十余年之后,第一次真正地设计建造桥梁。自此之后,他的名字和这座桥的名字永远地烙印在一起,而他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的人生,也和这座大桥的多舛命途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02

钱塘江大桥横跨在西湖的南侧,总长度达一千四百五十余米,耗资高达一百六十多万美元,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它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在它落成之前,钱塘江上没有一座桥。

从清光绪初年到1933年,中国所有的近现代桥梁的修建全都是由外国人一手包办,如山东济南段的黄河之上,巍然屹立的大桥出自德国人之手;位于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内也有外国人的手笔——俄国人修建了松花江大桥。

直到1937年11月,工程团队克服无数艰险、经历925个日夜,钱塘江大桥终于建成完工,才打破了只有西方人才能建造钢铁大桥的神话。

作为设计者和主持建造者,茅以升对钱塘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无疑是欣喜的。但是在茅以升的心底,却一直对它的前途命运忧心难眠。

1937年的夏天,是中国史册上血色浓重的一笔。卢沟桥的一声枪响引出了之后的悲剧,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的战火燃起来了。此后,驻地在上海的日军向北侵略,淞沪会战接踵而至。侵华战争开始四个月之后,日军从杭州湾北岸登陆,进发目的地正是战略要地——钱塘江大桥。

如果他们顺利地占领了钱塘江大桥这一南方重要的交通要道,那么侵华日军南下将难以阻挡。倘若形势真的逼不得已,国民政府为了战略后撤和重新布置战略防御的目的,将不得不炸毁钱塘江大桥以争取时间。

茅以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桥梁建筑家,他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战略大局观。早在钱塘江大桥的修建过程中,茅以升已经暗暗地为钱塘江大桥的命运而忧虑,甚至在建造的同时着手布置——为毁掉这座大桥做准备。

茅以升在钱塘江南岸靠近萧山侧的倒数第二个桥墩上,暗中留下一个方洞。他保守着这个秘密,没有向任何人解释为什么要留下一个方洞。他为这欲来的山雨而未雨绸缪着,默默熟记着桥上每一个致命爆破点。

然而,就在茅以升妥善地布置完所有的炸药之后几天,他却突然受浙江省国民政府之命:立即开放钱塘江大桥的公路桥通行。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横贯南北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一开始只开放了铁路桥。公路桥虽然早早修建完成,但一直用材料覆盖遮蔽,处于封闭状态,目的就是避免被敌机发现,进而招致日军轰炸。

淞沪会战爆发之后,百姓流离失所,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举家南下,希望借助钱塘江大桥渡过江水,保命逃难。渡船的数量不多,和日益增多的难民数量相比,显然是供不应求的。因而钱塘江大桥一日不开放,难民就一日渡不了江,堆积在钱塘江岸,成为了巨大的隐患。

严峻的形势之下,茅以升按照命令开放公路桥。欢欣鼓舞的难民们飞奔过桥,以为自己寻到了安全渡江的方式。可实际上,他们的每一步,都是踏在被水泥包裹的炸药之上。

1937年12月,日军攻克武康,杭州危在旦夕,难民们更是争先恐后地南渡逃亡。铁路运输从未中断,公路上亦是拥挤不堪。在12月23日下午一点,茅以升的忧虑终于变成了现实——炸桥的命令,还是下达了。

可钱塘江北岸人头攒动,茅以升即使想立即完成命令,也无从下手。四个小时过去,在下午五点,站在桥头的这位总设计师已然可以看到奔袭的日军骑兵部队。马蹄扬起的烟尘滚滚而来,茅以升这才下达命令:禁止通行!

爆炸声伴随着升腾而起的滔天烟雾,巨响如山倒。完全投入使用不过一月有余的钱塘江大桥消失在黑烟之中,九座桥墩被应声炸毁。粗壮的钢梁被爆破坠江,钱塘江大桥被拦腰折断。

这座倾尽人力、物力,凝结着全中国最顶尖人才的智慧,聚集着两岸无数百姓希望的大桥,在使用89天之后,不得不因为日军侵华烽火的逼近提前结束了它的使命。

03

钱塘江大桥的命运,早在完工之前就被它的总工程师罗英预言。他写下这样半幅对联时,恐怕自己也没有想到一语成谶:“钱塘江桥,五行缺火。”因为钱塘江桥这四字,分别以“金”、“土”、“水”、“木”为偏旁,独独没有五行之中的“火”。

到而今,他被迫掐死自己的孩子。茅以升费尽心力规划它的未来,兢兢业业地促成它的成长,再亲手毁掉自己的杰作。悲从心来,茅以升在炸桥之后,满怀痛苦地写下这样一首诗:

“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为防止日军修复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撤离时随身带走了建桥的十四箱建桥资料。这之后的数年,茅以升一直处于逃难状态。无数次的敌机空袭之中,他死死地守护着造桥资料,未让它有丝毫损伤。

茅以升的漫长等待和痛苦忍耐终于有了结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以中国的胜利告终,1946年,茅以升终于等来了修复钱塘江大桥的命令。

而当他回到杭州,出现在他面前的,是满目疮痍的钱塘江大桥。除了第一次他亲手指挥炸毁之外,为了打击日军,国民政府也多次炸桥。

但是那14箱资料还在,那为了这座桥呕心沥血的人们还在,这座桥就一定会被复原。当初钱塘江上不也是空空荡荡,可空无经验的茅以升还不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出一桥横跨南北,令天堑变通途了吗?

1954年,熬过八年的艰难岁月,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作终于完成。它承载着发展东南沿海经济的使命,为方便浙江人民的交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超期三十年服役,至今却仍旧巍然屹立在钱塘江滚滚的江水之上。

这是世界桥梁工程史上的一大杰作,也是中国桥梁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茅以升的名字也因此永远地烙印在史册之上,被人民铭记。

1959年,在北京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了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并被周恩来总理指定为设计方案审定人,身负无上荣光。

在此后的数十年内,茅以升继续投身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继续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倾注在无限的铁路交通发展事业中。

在钱塘江大桥建桥50周年时,茅以升在家人的陪伴下再次踏上这座他熟悉无比的大桥,再次抚摸他的特殊的“孩子”。他的双眼已经浑浊,看不清自己的“孩子”;他的嗓音已经失润,说不出自己的真情。可是那无言的情感,激动地在他年迈的身体里沸腾着。

——这是他最后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这座凝结着他半生精力的大桥。

1989年11月12日,这位一生为国、一心在桥的伟大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那钢筋水泥浇筑成的大桥之中,至今仍保留着茅以升滚烫的心血与炽热的情感。

后世的人们,无数的旅客,或许不熟悉“茅以升”这个名字,但是都享受着这位顶尖的桥梁设计师带来的福祉。他的精神将化成一颗明星,永远地照耀着这方土地上砥砺前行的人们:即使人生犹如洪涛,亦有奋斗之桥可以渡之!

文| 闻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