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八佰》。之前很多人看过点映了,口碑也轮了一波。

今天是全国正式上映的日子。值不值得买票,能不能带着孩子,要不要买IMAX,看完今天这篇推文。你可以自己决定。

"多带上两包纸巾,带个备用口罩,不然你可能会戴着糊上鼻涕的口罩回家。"

邀请每一个人去看《八佰》时,我都会这么说。

但电影结束的那一刻,我脑子里完全没有这个想法,只是空白。灯光亮起,我擤着鼻涕抹着眼泪,静静地看着片尾制作名单的滚动。

已经晚上十一点了,影院中没有人站起来,很安静,前排一家三口悄悄带了杯奶茶进来,一口没动。

等不知多久散了场,我浑浑噩噩走在街道上,意识才渐渐回笼,这是从地狱出来了啊。

《八佰》无疑是悲壮的,甚至悲壮到你不敢买上一张imax的票清晰地听上一声声枪响,看清一条条生命是怎样流逝。

#以下涉及部分剧透#

影片的一开头,一支从湖北赶来支援的军队抵达了上海。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什么是战争,只是想来看一看上海的繁华。

这样的一支队伍遇上了日军,慌乱之中被冲散。阴差阳错之间,一小股人被当成了逃兵抓进了四行仓库。

当时,淞沪会战已激战70余日。10月26日,大场镇失守,战况不容乐观,大部队已经开始从上海撤退保全自己。然而,为了在国际会议上取得同情和支持,88师524团1营奉命留下固守抵抗。

而四行仓库,就是这支军队固守的阵地。这支军队中共有四百多人,其中不少还是在路上抓来的"杂牌军逃兵",然而为了迷惑敌人,他们谎称八百人在此据守。

后史称其为"八佰壮士"。

然而历史终究是身后之事,眼下,他们需要做的是还是拿命演好这真刀真枪的戏,抵御日本大军的侵略。

既然是演戏,看客自然少不了。

苏州河对岸,他们守卫的同胞正打着麻将听着戏。

天上,西方观察员们拿着望远镜观战。

日方虽然顾及着仓库内的汽油会把对岸的租界夷为平地不敢使用重炮,但看其人数兵器说一句大军压境绝对不会夸张。

天色微亮,日军大军便开始了袭击。子弹轰鸣,手榴弹在身上炸开,每一帧都染上血和肉沫。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天,没有接到撤退命令的每一天,都是他们拿血肉之躯堵住枪口的一天。

但,不同于那些血腥暴力的游戏,这里还有一闪而过的悲壮细节。

子弹打不穿底下埋伏着的日军的屏障,士兵们便在身上绑上炸药,一个个排着队跳下去,炸出窟窿。

第二天,一个士兵问长官:"今天真的轮到你跳了吗?"

长官满不在乎,说了一句"都排好了",没有一丝慌张。

片中的群像,虽然被有些人诟病“沦为工具人”,但每个人身上,都挺有意思。

张译,片子里的老算盘,懦弱胆小,时时刻刻算计着怎么让自己活下去。

王千源,狠戾的痞子兵,时刻叼着一根烟,但却连女人的手都没好意思牵过。

姜武,一个北方大老爷们儿,众兄弟口中的"瓜怂",见到了子弹躲得比谁都快。

让我最惊讶的还是片中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不要命的兵,直到最后对着演员表我才知道这个居然是魏晨。

看着群像戏中的每一个人演得纤毫毕现,无论是老戏骨还是新秀实力都在线,该去吹爆它了?

看看曹郁手下一贯柔和细腻的摄影,看看这仿佛油画般的色调,看看这战争片终于不是大颗粒的粗糙画风了,该去吹爆它了?

对不起,在这一部电影上,我很难忍心用上"吹爆"这个带着一点雀跃夸耀意味的词。

最后一场战役来临前,长官安排着烧热了苏州河里的水,给众人一班一班轮过去洗澡。叫到七班时,魏晨饰演的班长朱胜忠大声喊到,带领着一个班走进去。

但他身后没有跟着任何人。花名册上,这个班名字被红线一一划去,只剩孤军。

结尾处,八佰壮士大撤退,一批人接下一个必死的任务——为兄弟断后。姜武所饰演的老铁自愿选择留下。

在前半段影片中,他脸颊被子弹划伤,顶着两片对称的纱布滑稽地躺着四处躲藏,同伴弟兄"瓜怂瓜怂"地叫他。

最后,他选择留下,登顶四行仓库,舞起刀唱了一出《定军山》。

而《定军山》,讲述的是老将黄忠被诸葛亮激将后出战,斩杀夏侯渊夺得定军山的故事,又名《一战成功》。

我不知他是否以黄忠自比,我也不清楚他是否在祝愿自己的弟兄和隔岸血性尚存的百姓们一战功成,但我能确定的是我看到了他身上的人物弧光,我看到了他和一个个所谓杂牌军从贪生怕死渐渐转为八佰壮士的豪气,我看到他们渐渐站立成我们最敬佩的样子。

而这人物的弧光不仅仅展现在军人身上,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坐在隔岸"观火"的百姓们也开始变化。

最初,他们摆着戏台子唱戏,戏台上四个大字"浩气长存"仿佛笑话。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开始觉醒。

捐款捐粮的人山人海,送物资的偷偷摸摸送物资,大街上游行人成群,"中华不亡"的口号响彻苏州河。

对岸,一个小女孩带头向这群军人致敬,守护山河信念深深扎根进孩子的心里。

片中,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个个都是爹娘生的啊……"

看到一条条生命的逝去,说心里没有一股身处地狱般的窒息感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但即使设下如此绝境,影片依旧留下了一点希望的火种。

片中有一匹魔幻的白马,偶然从仓库一个隐蔽的马厩里被放了出来。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意象。

战场上,它穿梭于密密麻麻的子弹却毫发无伤。

还能安慰亲近之人一个个离开的小士兵。

在几个意象性的蒙太奇镜头中,它是长坂坡一战中独自面对千军万马的赵子龙的坐骑。

它是真实存在的吗?真实的马真的能在苏州河岸跑上一圈后安然无恙地返回吗?

湖北兵端午修好了长官的皮影后,问他为何别人带着的都是关二爷,唯独你带着赵子龙?

"因为赵子龙护着国。"

联想到影片中想象中的那匹白马,我粗浅地认为这匹马便是护国精神的象征,它在这四百多人齐聚时就悄悄诞生,奔腾而出,支撑着他们暂时忍下兄弟离去的悲痛,给予他们孤军坚守的勇气。

而在影片的结尾处,这匹白马正从千疮百孔的废墟里一跃而出,似乎正象征着一点希望的冲力。

戏里悲壮,戏外的《八佰》也同样坎坷。

1937年,隔着一条河,一场如同舞台剧一般荒诞的战争正惨烈地进行着。

苏州河北,作为战场的四行仓库宛如人间地狱;而在南岸,歌舞升平,灯火辉煌,租界中众人仿若置身天堂,观看着对岸血肉模糊的"表演"。

十年前,翻看到这一段历史后,把这一段故事拍摄成电影的想法就自然而然在管虎的脑海中诞生了。然而,想要实现这样的一部电影,无论是布景、预算,还是在演员上,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3年,这部电影第一次筹备,就因为搭景划出的地太小被搁置了,随后,直到15年,剧组才在机缘巧合下在阳澄湖边找到一块200亩的地。

在这一块地上,四行仓库从钢筋水泥一点一点建起来。

苏州河被挖出来。

而南岸更为难得,为了达到那种"东方巴黎"的老上海腔调,用上了七百多块霓虹灯牌,两千四百多盏灯光,五十公里长的电线,只为精准控制每个镜头的光效。

摄影师曹郁控制着九个巨大的调光台上千个按钮,听着枪声,仿佛蹦了一场让男人也会内分泌失调的痛苦DJ。

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终于还是拍成了,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首次亮相,并定下在不到一个月后的7月5日正式发行。然而,这一切打算却在最终因为一个最不可能的"技术原因"被紧急叫停。接下来,这部电影撤档,进入了漫长删改。

所幸,消失了413天后,这部电影终于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影业低谷时,它选择了入市,戏外的坎坷和戏里故事似乎隐隐形成了一点呼应。

如果你问我,这部影片是否会有血肉横飞,会不会吓到闭上眼睛?我会犹豫一下告诉你,可能还需要捂上耳朵?

但如果你问我是不是不适合孩子观看,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他们很难接受,但有必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