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的林木下,有的种植着胡萝卜,有的散养着鸡鸭,有的培育着花草;不远处,一大片荷塘里,莲蓬倔强地伸着杆,黑鱼不时浮出水面吐着泡泡……这里是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长子营镇小黑垡村。

很难想象,这个一派祥和、风景如画的地方,几年前却是大兴唯一一处市级低收入村。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有着一支特殊工作队的全力相助——小黑垡村科技小院。8月18日,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齐静带队到小黑垡村实地考察,并在此召开北京科技小院工作推进会。

图为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齐静带队到小黑垡村实地考察。建起“小院子” 林下空间变成“聚宝盆”

小黑垡村地势低平,3300亩面积的村域,有2591亩是林地,是典型的退耕还林村。不种地,收入从哪里来?这一度成为当地发展的巨大难题。2019年6月,在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的牵头推动下,大兴区首家科技小院落地小黑垡村,为当地的发展谋划了一条思路。

在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等的带领下,这家编号为“统农006”的科技小院帮助村集体大力发展村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在尚未成林的树木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比如,在林下种植喜阴作物、进行菌菇培育、养殖家禽等。为此,小黑垡村科技小院根据不同林地种类,探索出“林+菜”“林+菌”“林+花”“林+鸡”等模式。

通过“合作社+特色产业”,依托低收入产业项目,小黑垡村引入林下食用菌、林下百合等种植项目。2019年,村集体创收70余万元,形成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全体经济组织成员877人年底人均分红950余元,摘掉了低收入的“穷帽子”。

2020年,小黑垡村通过科技小院牵线,引进北京市农科院的优产优质洋葱品种,在林间种植近70万株洋葱,总面积约60亩。经过村民3个月精心浇水、施肥、除草,“高科技”洋葱迎来了大丰收,亩产上万斤,直接经济收入超过40万元。如今,刚刚收获完的洋葱地又种上了胡萝卜,村民们对生活有了更大的盼头。搭建大平台 实现院校和乡村双赢

小黑垡村科技小院是大兴区第一家科技小院,北京市的首家科技小院则于2018年5月在密云区揭牌。两年多来,北京已在9个区挂牌成立40家科技小院。有别于一些走马观花式的考察,科技小院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是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模式。

以小黑垡村为例,让老百姓感受最深的不仅是钱包鼓了起来。科技小院落地后,引领了当地乡村文明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除了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改变生产方式,科技小院还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化平台,力图打造智慧乡村典范;通过制作村民乐于接受的短片、动画、宣传册,宣教村规民约,助力形成文明乡风;通过组织学生夏令营、培训班等,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培养村民技术能力。

正如“北京科技小院”发起者、民盟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所言,科技小院既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农民习惯、改变了村容村貌,也改变了产业发展模式,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师生通过长期扎根生产一线,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开展服务,也解决了科研人员与农民脱节的问题,提高了技术到位率。

目前,北京全市的40家科技小院已辐射带动周边192个村,其中包括低收入村62个,辐射低收入户1700多户,解决1300多人就业,实现农民技术培训6500余人次,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在田间地头写出别样的“论文”,实现了院校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的双赢。打造“集团军” 形成“带不走”的帮扶队

在“北京科技小院”逐步铺开的过程中,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牵头,统筹统战资源,整合统战优势,逐步形成了由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一校三院”和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相关区委等相关单位密切配合,民盟北京市委会、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积极参与的管理模式。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小黑垡村考察和座谈时,齐静再次提出,要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完善标准体系,在资源力量、人才、品牌和平台等方面形成“统”字品牌。

就“北京科技小院”工作的下一步推进,齐静强调,要因地制宜提高小院效果,根据村情村况、村民实际需求,一村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不断拓展帮扶内涵,让小院发挥更大作用。要继续挖掘资源,扩大小院覆盖面,凝聚更多党外人才和优质资源,带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小院建设;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形成研究生、青年科技骨干和科技农民的培养体系,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帮扶工作队”,助力首都乡村振兴。(黄昌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