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良红

坐在大厅等候采访的十几分钟里,不停有面试者来到极视角,接待的座位几乎坐满。在艰难的2020年,不管是大小公司,裁员、减薪屡见不鲜,而在这里,却是相反的场景。

“是的,我们今年以来已经招了六七十号人了。”极视角CEO陈振杰说。

据陈振杰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业务量是去年的5倍。尤其是在疫情之下,极视角的防疫系列算法成为了诸多客户的刚需。

作为国内首家人工智能视觉算法平台型公司,极视角已经在AI算法社群领域站稳脚跟。到现在,极视角算法平台已聚集了近10万名图像识别开发者,积累了超500种算法,适用于智慧城市、安防、交通、零售、工业等100多个细分场景。

这背后的创始团队,是以CEO陈振杰为代表的一群九零后,今年,极视角创始团队又入选了福布斯2020年“30 Under 30”亚洲精英年度创业者。

极视角CEO 陈振杰

踩对赛道 等风来

五年时间,极视角从最初的三人行,到如今的近200人团队,从澳门成立到如今扎根深圳,遍布30多个省市。

相比大多数创业企业来说,陈振杰的创业路看起来顺利许多。而这顺利,并非依靠所谓的运气,也不是因为站在了风口,而是团队的战略眼光。

由于极视角创始团队出身腾讯战略部,在创业的道路上,团队对战略的把控尤为严苛。在此之前,陈振杰曾尝试过打造蓝领用工平台和点餐APP两条路,两个项目都在进行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及时刹车。

跟大多数创业者的想法一样,既然创业,必然要选择一个朝阳行业,极视角,切入的是AI领域,毫无疑问,AI是未来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陈振杰另有一层要求,就是在1-3年内,要处于一个冷门赛道。

作为一支年轻的初创团队,在风口的机会很难分得一杯羹,要想在细分赛道上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先人一步。

方向要对,这很重要,但“马上对”,并不一定是好事。

纵观如今已经闯出来的知名企业,不论是国内的滴滴美团,还是国外的微软苹果,最初都经历过风投无人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没有太多投资人的目光关注,更多靠自己摸索沉淀,几年下来,当成为行业中的已有玩家时,就是该领域耀眼的新星。

极视角的成长轨迹也是如此。六年前,AI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领域,极视角公司在澳门成立,2015年,深圳这片风投热土吸引极视角把大本营转移至此。

极视角团队以硕士、博士为主,在AI这个相对智力密集型的领域,极视角默默耕耘“算法商城”,万事俱备,只等AI风起。

果然,2016年3月,AI这阵风就来了,在围棋人机大战中,Alpha Go和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对战,Alpha Go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这一战,一时间把大众的目光都吸引到AI行业,极大地促使了AI的快速落地。

顺利的背后,是陈振杰看准了赛道从“冷”到“热”的节点,以及考量团队属性过后的结果。

锁定腰尾部

近几年,AI进入大规模落地期,产业链的分工也开始明确,大家都能看到,一个千万亿的市场诞生在即。

但从细分领域来看,市面上的图像识别算法公司都涌入人脸识别、车辆结构化分析等头部赛道,参与AI视觉腰部和尾部赛道的公司很少。陈振杰看到了这样的机会:AI市场需求虽大,但遍布各行业,需求十分碎片化。

解决碎片化需求的方法就是,与广大开发者联动,通过社区和生态的模式,完成更多算法任务,换句话说,就是搭建一个开发者平台。

2015年,极视角团队就从自己身边的算法工程师朋友开始,逐步在圈子中传播这样的理念,受到了首批关注者的认可。

在几番痛苦的挣扎与磨合之后,极视角在AI领域独特的商业模式终于走通。作为平台,极视角定位在基建、工具与分发,连接算法开发者与需求方,为B端用户提供人工智能(视觉领域)算法,为视觉开发者提供开发平台及工具。

凭借这种创新的模式,极视角将市面上许多“无人愿接”的中长尾需求都进行了转换落地,帮助十几个新行业用上了AI技术,并在短短半年便积累了近百种计算机视觉算法。

现在,有近10万人活跃于极视角的算法平台。也就是说,在中国,每10个做视觉算法开发的人,就有6个在平台上。每个季度举行的开发者大赛,都会有上千人参加,这是开发者圈里前所未有的。

“满天星”的坚持

凭借着强大的商业能力,极视角已经获得高通(中国)、华润集团等知名产业资本过亿元B轮产业投资及前序投资。

对于资本的加持,陈振杰表示受益良多,就拿A轮投资方华润来说,华润旗下7大战略业务单元、17家一级利润中心多个业务需求,都能够配合起来。

厚积方能薄发,去年,极视角又在青岛和珠海建立了人工智能基地,为区域的产业赋智、人才培养乃至城市智慧化升级贡献力量,汇集产业链的上下游。

随着在全国的战略布局,极视角从最初的“聚是一团火”,到现在,团队撒在北京、珠海、上海等地作“满天星”,在各个区域拼搏着。

去年年会,从各地赶来的创始团队难得一见,陈振杰十分感慨。感慨之余,他更坚定了要把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