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漠一

这几天,因为《且听凤鸣》的播出,#杨超越演技#的话题又上了热搜,微博阅读11亿,讨论话题接近30万。不少内容,都是夸她的演技的。

在这个夏天里,杨超越上一次受到这么大的关注,还是火箭少女解散夜哭崩的那三分钟,这个哭诉自己「干啥啥不行,和老板吵架第一名」的锦鲤,一直以来拿的都是被上天眷顾的笨小孩人设剧本,也有被人夸演技的一天?

然后我们就去看了看《且听凤鸣》里的她。

当然,前提是我们不能对《且听凤鸣》这样的古偶剧要求太多,整部剧基本就是写给杨超越这样的小女孩看的爽文。

杨超越演的是一个叫凤舞的天才少女,因为遭到宿敌暗算而失去了灵力和记忆,整部剧就是讲她怎么一路打怪升级回归天选之位。

《且听凤鸣》

在这个爽文的路子上,剧里又还加了一条不明不白的穿越线,现代世界的宅女孟媛,因为游戏,穿越到了凤舞身上,所以凤舞就有了现代的思维和技能,这种设定其实也还走的是为女主开挂的路线,一方面以现代人系统去碾压古代思维,一方面也让故事中的各种现代台词、桥段显得不那么违和

在这样的设定下,杨超越的演技的确在一些极具限定性的情境下,可以展现出来。比如设计哄骗富二代时候的古灵精怪——

又或者是故作夸张享受美食时候的少女心机——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可以看出来的是,但凡能够让你感受到杨超越「演技」的段落,基本都是在她作为少女的生活经验范围之内的,那些骄纵、小心思、甜蜜、得意,就是换一个背景的本色出演。

一当有超出她生活经验的情节出现时,杨超越就又回到了单一而粗暴的瞪眼式表演,比如像这样跟左青鸾对战的场面。

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当杨超越被夸「有演技」,演技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唯一标准。

这种夸奖,首先基于她笨小孩、村里的希望、什么都做不好的人设。作为一个哭诉着自己每天要起来跳舞压力好大,披着火箭少女名号的每一天都很焦虑的女孩,杨超越在重重压力下做了自己并不擅长、没做过的事,并一定程度上交出了超过大众预期的答卷,大众也就很容易放低自己的预期,对她宽容以待。

杨超越特殊,但是探讨杨超越演技这件事却具有某种普遍性,我们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华语娱乐圈,流量偶像转行做演员,并因此引发大众讨论的大语境下去看。

这里说的流量偶像,指原本并非演员出道,以选秀选手或男女团身份入圈,拥有一定人气和知名度后转做演员的艺人。

在演戏之前,他们被大众所认知的身份,大概可以用偶像这个词来概括。

作为初代选秀的icon型人物,李宇春大约算流量偶像做演员引发讨论的鼻祖。不同于那些已经完成职业转换的偶像,李宇春最重要的身份还是歌手,但看下来,她这些年的表演作品,基本都拿得出手。

要知道,她可是凭借《十月围城》同时提名过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和最佳女配角的,也出演过《如梦之梦》这样的重量级话剧,合作过的导演也都是陈可辛和徐克这样的大导演。

《十月围城》

我个人还特别喜欢她在《捉妖记2》里的表演。

虽然戏份不多,但作为一位女演员,李宇春真的很有喜剧天分(我们都知道做一位女喜剧人有多难),甚至也丝毫不避讳利用大众对她性别身份的刻板印象,来制造喜剧效果。

如果说李宇春是初代流量偶像做演员中的女性代表,那么男性代表毫无疑问就是李易峰。

李易峰算是这批流量偶像中,为数不多在演技上有大幅度进步的。从《加油!好男儿》选秀出身的他,做过一段时间歌手,算是一代顶流,在这之后的表演作品,虽然爆的不少,譬如《古剑奇谭》,但在表演上始终都很难让人说好。

直到前几年的《动物世界》,才让人真正感觉到他基本已经褪去了自己的流量标签,开始可以被称为一名演员了。

跟他们同代的流量偶像转做演员的代表,应该还要算上韩庚。

作为韩团工业系统培训出来的前男团选手,韩庚有过《前任》系列这样的票房爆款,也有《万物生长》这样的小众文艺片,但他作为演员的那种聚焦力,似乎总是被电影本身盖过。

鹿晗绝对是90一代偶像中的顶流,比起这些年他作为流量演的电视剧,我倒是更喜欢他最开始,在《重返20岁》里「追奶奶」的吉他手。

那可能是唯一捕捉住了他最动人、也一去不返的气质的作品,效果等同于《少年的你》之于易烊千玺。

可惜之后我们就进入了流量演员+大IP剧的市场爆发期,鹿晗在这样的狂潮下产出了不少类似的作品,也在这些年里保持着自己作为流量偶像的巅峰状态,谈个恋爱都能搞到微博瘫痪。

但一说演技,总觉得没什么可聊的。我们也很难说清这段时间,对于鹿晗来说到底是不是一种消耗,毕竟年龄红利总有吃尽的一天。

好在,他在30岁这年演了《穿越火线》,即便对是剧中描写的游戏毫无经验,也能感觉到鹿晗在里面的变化,这差不多算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他褪下偶像的标签,不再以镜头上的好看、光鲜为第一考量,以演员的身份,去进入人物的情境。

《穿越火线》

除了鹿晗之外,「归国四子」里的张艺兴、吴亦凡、黄子韬,无一例外地都在「做演员」这条路上尝试着,但好像,整体都不太成功?

相比演戏,反而是《中国有嘻哈》《偶像练习生》这样的综艺更适合他们,既发挥综艺感,又可以将男团的那一套经验致用。

《中国有嘻哈》

说回到杨超越身上,她和孟美岐算是00一代流量转演员的代表,孟美岐演了《诛仙》,杨超越戏也拍了好几部,但就像上面说的,你很难说她们是演员。

总的来说,她们几乎像是某种工具,或者某块镶嵌在作品里的亮眼拼图,以自己的流量,去为这些剧和电影带来关注度。

这类路线,走得最成功的也就是《陈情令》里的肖战和王一博。所以,如果说杨超越都有演技,那肖战更该有了。

这话不是讽刺,平心而论,肖战在演戏这件事上,比杨超越有更多经验,也的确更能体味和沉浸到角色的语境中。但这涉及到一个演员和作品本身的匹配度问题。

《陈情令》本身的设定就是少年情谊,对于他们而言,不需过多粉饰就是自然的少年气流露。

再者,角色本身的特质,也给他们的表演提供了很大的指向,抑或说庇护。魏无羡的玩世不恭,蓝忘机的冷面内敛,是标签化,在表演上也提供了一种无需过多细节就可以展现人物类型化特质的场域。

剧中的留白,为大家解读「兄弟情」留出了空间,那些对人物和作品的发酵,是以剧本身为起点,生长在互联网和亚文化这个自由温床中的浪潮,它的起点,和演技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

这也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我们对肖战和王一博演技的认知与评价,他们作为演员的身份,是与作品和IP,甚至戏里戏外的人设和话语系统高度绑定的。

换句话说,肖战/王一博的演技,在离开了魏无羡/蓝忘机这个系统和标准之后,离开他们和作品之间相互成就的流量之后,立不住脚。

流量,成为了造就他们演员身份的养料。

但问题在于,一旦走出或者试图突围这个话语系统,那个并不存在的演员职业身份根本无法保护他们,招致而来的反而是流量和关注度的反噬,之前的AO3大混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下来看,易烊千玺就成为了00后流量里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以《少年的你》拿到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的他,在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里,就完成了许多流量偶像想做的事——成为演员。

易烊千玺和小北之间的匹配度,虽然和肖战与魏无羡的匹配度有类似之处,但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电影和电视剧是两套表演系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小北这个角色相对于魏无羡,有更立体、饱满、落地的人物设置,在表演中,尤其是在残酷的大特写的审视下,我们也能看到易烊千玺提供的表演层次,而这些,是魏无羡这个人物、肖战这个演员都难以提供的。

相对于同辈流量,易烊千玺的成功里面当然有很复杂的因素存在,电影团队的水准、他自己的选择能力、角色和他年龄阶段的匹配度,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也和他自己有多想转型的内驱力有关。

比如同为「三小只」的王源,虽然也有客串的演员作品,但他主要的重心明显还是放在音乐上,蔡徐坤这样的新一代选秀流量偶像,演戏明显只是他的曝光辅助而已。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那些顶级流量中,似乎男流量偶像转做演员的比例,远远比女性多得多。

像是赵丽颖、杨幂这样的女演员顶流,她们本身就是演员出道;而前身是流量偶像,又转以演员为主要职业的女性,宋茜勉强算一个,李宇春实在是没有以演员为主要职业,满打满算上新晋的杨超越和孟美岐,真的数不出几个。

《下一站是幸福》

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

流量偶像转做演员是个大趋势,这是个很现实也很无奈的选择,因为年轻人会老,也没有人能一直做偶像。

但演技这件事,并不是你到了一个年纪就会自动出现的。

《且听凤鸣》

而流量的话语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有限,推着他们走的往往是市场,是以流量换算的速食作品,是把他们当成流水线商品去打造的娱乐工业。

所以难有选择权的时候,不停地在不同的作品(烂片/剧)中磨炼,可能是个办法?

但这听起来更像一碗鸡汤,事实是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就像一头巨兽,一面助推偶像的流量,一面蚕食偶像的关注度,而作为演员的天赋、热情、敏感度可能早在习得演技、等来适合自己的作品之前,就被消耗掉了。

但演员和流量不该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为什么它们现在被分割开来?或许是因为我们沉溺于虚假的标准之中,这有时甚至是好事,因为它至少让我们意识到,演技之间是有壁差存在的,而这个差距,再多的数据也无法填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