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匈奴人去哪了

文/郭峰(书房记专栏作家)

上期(《陕北的匈奴人去哪了?》)说到,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西迁欧洲,其后裔可能是今匈牙利人。

那么,两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陕北的民族构成是什么样子呢?

主要有三个民族,稽胡,戍边的中原汉人,匈奴。

稽胡是土著,地地道道的陕北人,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已经生活了3000年。稽胡正是黄帝的后裔,商周时被称作鬼方、猃狁、獯鬻、薰育、荤粥等,这些名称是中原民族在不同时期对稽胡的称呼,或是稽胡的一支。

两汉三国两晋时,中原民族称陕北人为“稽胡”,并不准确,准确的名称应该是“白狄”。

狄,又叫北狄,分很多种,主要有白狄、赤狄、长狄,生活在陕北的是白狄。神木发现的石峁遗址、清涧发现的李家崖遗址、佳县发现的石摞摞山遗址,都是龙山晚期、商周时期陕北先民留下来的生活遗址。

白狄崇尚白色,你看今天的陕北人,白羊肚子手巾、白板羊皮坎肩,崇尚白色,就是白狄留下的。关中人崇尚黑色,秦始皇留下的,秦朝大殿上,文武百官都着黑,黑鸦鸦一片。

鲜虞(音鱼)是白狄的一支,生活在绥德、米脂一带,这支人跑到河北石家庄建立了个国,叫中山国,列战国七雄之后的第八雄。人家七雄都是华夏民族,自诩文明之邦,唯独中山国是化外蛮夷,是夷狄,被中原民族视为异类。他们联合起来攻打中山国,最后灭了中山国。

灭国后的中山人,也就是鲜虞(音鱼)人,又回到阔别300年的陕北老家,在今天鱼河建了个肤施城。

肤施正是鲜虞的发音,二者发音相同,肤施城也叫鲜虞城,流经鲜虞城的河叫鲜虞(音鱼)河。慢慢地,鲜虞河简化为“鱼河”。

今天的陕北人上上下下都要路过鱼河,但没人知道背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人们以为鱼河就是条养鱼的河,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一部鱼河史,就是一部陕北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羊皮袄是陕北人典型装束。

白狄的历史很丰富,不是本文重点,感兴趣的读者可看“老郭说史”,《白狄,陕北人的祖先》。

白狄,也就是稽胡,是土著,是陕北的主体民族,占大多数,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有自己的语言,“语类夷狄,有译乃通”,衣着打扮与中原汉人不同。

匈奴人来到陕北,与稽胡争夺土地,土著的稽胡却打不过外来的匈奴,无定河、洛河、延河两岸,这些较为宽阔的土地被匈奴霸占,稽胡被赶到交通闭塞的大山深处。

人口占多数的稽胡为什么打不过外来的匈奴呢?

匈奴是野蛮民族,骑着马,过游牧生活。而稽胡半农半牧,算半个农民,过定居生活。历史上,农耕的打不过游牧的,只要是游牧民族,就野蛮、凶残,能征善战,东西方皆如此。

清涧鱼儿峁,李家崖遗址,陕北鬼方文化代表。

匈奴人在无定河、延河、窟野河两岸放牧,这些河被冠以匈奴名称。无定河叫“奢延河”,意思是北方的河;延河叫“吐延河”,南方的河。我估计,“延”是河的意思。

今天,把流经清涧的河叫“秀延河”,把流经神木的河叫“窟野河”,内蒙阿拉善还有个“居延海”,应该也是匈奴语,窟野河完全可写作“窟延河”。

前文说到,全世界只留下40来个匈奴语单词,不知包括这几个没?研究匈奴史的专家,真应该到陕北认真研究一下。

无定河在宋朝时称作“乞银”。苏轼,“闻说将军取乞银,将军旗鼓捷如神。”乞银,鲜卑语,马的意思。无定河后来被鲜卑人占据,无定河成了鲜卑人牧区。

“乞银”后来简称“银”(汉语不断单音节化),米脂被称作银州或银川,米脂城南现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写的“古银州”摩崖石刻。元朝时,米脂建有“圁(yín)川书院”,就是从“乞银”而来。

“古银州”,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

秦汉时,无定河沿岸生活着匈奴篾里乞部。汉元狩二年(前121)河西之战后,蔑里乞随匈奴浑邪王降汉,汉置西河郡,领36县,治所“美稷”,今内蒙准格尔旗纳林乡,后南迁。很显然,美稷是蔑里乞音译。稷是黍了、糜子,“美稷”已有“米脂”的意思。唐朝,“美稷”逐渐演变为“米脂”。到了宋朝,诗人王圭《闻种谔米脂川在捷》,米脂一词正式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秦汉政府实行徙民实边政策,陕北来了众多戍边、屯垦将士。他们都是来自内地的汉人,大都留在了陕北,“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戍边将士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技术,影响陕北,同化陕北。

之后数百年,隋、唐、宋、明,中原王朝不断迁徙汉人到陕北,目的都一样,同化。到了宋朝,偏远山区还有稽胡生活,不过已是“胡头汉舌”,穿衣打扮还是少数民族,说话已是汉语。

今天,陕北人被彻底汉化了,已找不到稽胡的影子,也找不到匈奴人的影子,只留下一些稽胡地名,多多少少留存一点稽胡的记忆。如,洛川有个上铜堤、下铜堤乡,是羌族“同蹄部”演义而来;府谷有个“镇羌堡”,榆林36堡之一,1952年改为新民镇;安塞有个“平羌镇”,改为坪桥镇。

回头说南匈奴。

在弩机打击下,匈奴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三国时,曹操把匈奴分成五部,分而制之,匈奴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眼看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就在这危机存亡的关键时刻,马镫发明了。

马镫的发明,让匈奴人得以新生,重新走上历史舞台,狂飙突进,这就是“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游牧民族,借助马镫的力量,迅速崛起。他们灭了西晋,在中国大地建立16个少数民族政权,这段历史就是“五胡十六国”。

这些野蛮人,骑着马,狼奔豕突,肆意屠杀,把汉人当作羊一样宰杀食用。在他们眼里,柔弱的汉人就是“二脚羊”,若大的华北,汉人杀得只剩下70万人。

“五胡十六国”时期,80%的人口消亡,中华民族到了亡族灭种的程度,中国进入最黑暗的时期。

事实上,此时的汉民族已经灭亡,北中国到处游荡着一支支异族军队,滥杀无辜,生灵涂炭。

“五胡十六国”形势图。

吊诡的是,此时的欧洲也在上演“五胡乱华”,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也是5个蛮族,他们乱的是罗马,“五胡乱罗马”。

中国,北方野蛮民族灭了西晋,东晋留了下来;欧洲,北方野蛮民族灭了西罗马,东罗马留了下来。

历史何其相似。

北方蛮子灭了文明的罗马帝国,文明大倒退,高大的石头建筑废弃了,人们又住进低矮的茅草房;宽阔的街道废弃了,欧洲变成了一个大农村,最大的城市不过5000人口。

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欧洲从此分裂,再也没有统一,直到现在。

而东方中国,同样支离破碎,同样文明大倒退,同样陷入黑暗,但不久迎来了大唐盛世。之后1000多年,中国多次统一,直到现在。

为什么?

这不是本文重点,感兴趣的朋友可看《欧洲趋于分裂,中国趋于统一》。

支离破碎的欧洲,很难统一。

“五胡十六国”,匈奴人建了3个国。一个是赫连勃勃建的夏国,史称“匈奴夏”;一个是刘渊建的汉国,史称“匈奴汉”;还有一个是刘曜建的赵国,史称“前赵”。这3个国都是匈奴人建的,而生活在陕北的稽胡,一个国也没建。不能说人种没有差别。

单说赫连勃勃这一支。

赫连勃勃原来叫“刘勃勃”,也姓刘。

您说,匈奴人咋总姓“刘”啊?

这是汉朝和亲的结果,匈奴人姓了舅舅的姓,天下匈奴遍地刘。

赫连勃勃

有了马镫,刘勃勃说,老子不姓刘了,老子姓老子的“赫连”,于是叫“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是陕北靖边、横山一带人,建立夏国,建都“统万城”,现在靖边北的“白城子”。

匈奴人游牧,逐水草而居,连村庄都没有,更别说城市。统万城是匈奴人在世界上留下的唯一都城,非常宝贝,研究匈奴史的专家,真应该来陕北仔细看看。

陕北话有“赫连”一词,意思是特别、非常、很。如:

那(他)学习厉害哩,

那赫连能吃哩。

赫连城儿家”,喻指那些蛮狠、不讲理的人。

赫连捣阵”,意思是快点、快速、尽快。例,赫连捣阵,快快收拾起,咱走。

这些陕北话保留了赫连勃勃的记忆。

相传“统万城”城墙马面下有藏兵洞,洞里藏有兵器。“文割”时,红卫兵小将在马面下埋了数吨炸药,连炸几个马面,没有发现兵器。

赫连勃勃的“匈奴夏国”位置图。

匈奴人去哪了?

一部分汉化了,一部鲜卑化了。

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成了鲜卑人。

你又问,鲜卑人去哪了?

我只要给您简单说一下李唐家族的血统,您就知道去哪了。

李渊本姓“大野”,李渊母亲独孤氏,鲜卑人;李世民母亲窦皇后,鲜卑人;李治母亲长孙皇后,鲜卑人。

隋朝杨坚的鲜卑姓普六茹氏,杨坚和李渊是姨表兄弟,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外祖父叫独孤信,鲜卑人。

你看,隋唐开国皇帝都有鲜卑血统,开国将领也一样,要么是汉化鲜卑人,要么是鲜卑化的汉人。难怪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跪在父亲跟前,噙着父亲的乳头,“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这是我们汉人的习俗吗?

统万城遗址,匈奴人在世界上留下的唯一都城

延安富县杜甫羌村旧居,今大申号村。

陕北是匈奴主要聚居地,匈奴对陕北的影响,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基因上都是巨大的。现在,陕北没有匈奴人了,但留下较多的匈奴姓氏。

陕北刘姓,大部分是匈奴人,是屠各部后裔。

富县、洛川的成姓,是匈奴屠各成氏后裔。

呼延是匈奴贵族姓,长期生活在陕北,延长呼家川、宜川呼家窑子,神木呼家渠等,都是呼姓聚居地。其他县也有,有的保留“呼延”姓,有的简称“呼”或“延”。

贺氏、卜氏、林氏、赫连氏、乔氏、郝氏,大部分是匈奴人,贺赖改姓贺,独孤改姓刘,须卜改姓卜,丘林改姓丘或林,乔姓、张姓为屠各后裔。

郝姓在陕北较多,从延安的黄陵、子长、延川到榆林的清涧、府谷,有大量郝姓分布。清涧有郝家湾、郝家硷、郝家沟、郝家畔,府谷有郝家畔塌、郝家寨等村庄,均以郝姓命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