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称帝时,已经62岁,是称帝年龄最大的皇帝,但即便年事已高,仍旧延续了唐太宗的大唐盛世。)

中国古代封建历史,延续了2000多年,所有皇帝加起来大概有接近600位,而在这些皇帝当中,武则天是唯一称帝的女皇帝,这在中国的古代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从待字闺中到选秀入宫再到皈依佛门,而后逆袭回宫,一路上位最终成就一代女帝,武则天的人生不可谓不传奇。历史上女子掌权不算少,著名的吕后、慈禧都是代表,而这些人虽然掌握了实际政权,却始终难以逾越"妇人不干政"的伦理纲常,终生从未称帝。

那武则天的个性当中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她的底气和魄力?又是如何凭借自身的能力跻身皇位的?不少人只着重研究武则天从政后的手段,却往往忽略了武则天的家庭因素,仔细翻看武则天的家族历史,惊人的发现,武则天的父亲,竟然算得上是晋商的"鼻祖",商人出身的背景,敏锐的政治目光和杀伐果断的商人气质,才是武则天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个性,也是她能成为一代女帝的重要因素。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今山西吕梁文水县人,是早期晋商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吕梁小山村走出来一位平平无奇的经商小天才

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人,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中国明清时期最出名的商帮,晋商和徽商。作为中国古代商业协会的杰出代表,晋商和徽商不仅能反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进程和脉络,还出了众多的商业大贾,从最初的贩卖粮食和食盐,再到经营票号钱庄,甚至很多走出了国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商人的风采,而晋商的来源,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而武则天的父亲,就是早期晋商的杰出代表之一。

武则天的父亲叫做武士(yue),出生于吕梁文水县的一个小山村。吕梁这个地方,在晋商发展当中占有重要比重。早在隋唐时期,晋中吕梁地区的人,就开始做生意,涉及到皮货和粮油。时至今日,吕梁地区仍旧掌握着山西地区的粮油、猪肉的绝大比重。据《册府元龟》中记载,武士彟家中并不富裕,一开始只是做一些小买卖糊口。

不久,他的机会就来了。武士时期在位的皇帝是隋炀帝,然而这位隋炀帝不仅好色,还特别喜欢兴修大型土木工程,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兴修土木工程需要大量的土方和木材,武士彟看中了这一商机,做起了木材生意,很快赚了一大笔钱。但是在彼时,商人的地位不高,所以武士彟一直在寻求改变家族地位的方式。在古代,要想跨越阶级,除了考取功名,唯一的途径就是和贵族攀亲,正巧李渊出任河东抚慰司,驻守晋阳,因为公差原因经常要来往吕梁的几个县城,每次路过就下榻在当地的大户人家——武士彟的家中。

要知道李渊可是右陇士族之子,跟当朝皇帝还是表兄弟,正儿八经的皇亲贵族。武士彟每日好饭好菜的招待,极度真诚和热情,让李渊心里十分舒坦,除此之外武士彟还会定期带礼物拜访,让李渊觉得这个商人重情义念旧。一来二往,两家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武士和李渊熟悉了之后,不仅李渊提拔他参了军,还给了他不小的官职,两人经常饮酒叙事,畅所欲言,关系非常亲密,李渊也十分信任武士彟。)

隋炀帝后期,农民起义频繁,武士彟也劝李渊"另起炉灶",正中李渊下怀,而武士彟在此时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那就是变卖所有的家产,用来支援李渊起兵。这一举动在当时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但是武士却思考得很周全,他看中李渊为人本分老实也比较重情义,也知道李渊起兵极度缺乏资金,自己这一行为看上去冒险,但实际上是向李渊表明忠心,同时让李渊欠自己一个大人情。

果然,李渊建立唐朝之后,没有忘记武士帮助,以开国有功,封他为晋阳公,后来升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甚至还赐予武士彟免死金牌,至此,武士彟正式开启了从商转政的道路。

从武士彟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武士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出身也不显贵,但是却凭借敏锐的触觉,嗅到了商机,抓住了机会,成功从贫民转变成了有钱人,不可谓眼光不毒辣。

其次,作为商人他目光长远,审时度势,内心树立了阶级跨越的目标,并且很快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并且付诸实行,不可谓不艺高人胆大。

最后,武士不论是从商还是从政,都是勤勤恳恳,工作起来非常忘我,从不抱怨。甚至连儿子夭折,妻子病逝,他都坚持在工作岗位,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不可谓不兢兢业业。

高祖感念他爱岗敬业,特意选了前朝遗留贵族遂宁公杨达的女儿嫁与他,满足了武士彟对于身份门第的渴望。而武则天就是武士和他的新夫人杨牡丹所生。除了继承母亲的美貌和贵族气质,武则天还完美遗传了她生父武士彟的所有优点。

二、女儿身男儿心在武则天初入宫时便已显现

因为出生于商贵,即便是女孩,武则天从小便跟随先生在家学习,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女德",所有男子所学的科目武则天都有涉猎,甚至骑射之术也不在话下,可以说武则天性格的养成和相对开放包容的家庭教育离不开。

(武则天初入宫仅仅14岁,她入宫的时候,武士彟已经去世两年了,有野史记载,武则天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对她不好,经常打骂虐待她,武则天一直默默忍耐,寻找翻身的机会,直到她位高权重,自然也没有放过两个哥哥。)

日子一天天过去,武则天很快出落成一位美丽娇媚的美人儿。琴棋书画,礼仪骑射样样精通,性格既有女子的柔又不乏男子的刚。

贞观九年,李渊驾崩,听闻此消息的武士彟不久也随先帝而去。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听闻武则天端庄美丽,形容娇俏,召见其入宫,封为五品才人,此时武则天才14岁。 赐号:武媚。从这个媚字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武则天容貌的评价,娇柔妩媚,仪态万千,娇憨中又透着一股英气。

武则天的性格很像父亲武士,杀伐决断,比较有魄力。从她入宫后不久的一件小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得了一匹良驹,名为狮子,唐太宗带众人观赏,奈何这匹马野性难驯,马倌们一时竟奈何不得。这时,武则天主动走出来说,她可以驯服这匹烈马,只需要一支钢鞭,一把铁锤还有一把匕首。只见武则天慢慢靠近马,马立马扬起前蹄,武则天钢鞭一挥,打在马屁股后面,趁其不备翻身上马,烈马拼命挣扎,武则天又拿铁锤,在马头上用力一锤,马儿吃痛一时忘记反抗,竟乖乖听凭武则天驾驭。

事后,唐太宗问,如果这时候马还是不听话,要怎么办。武则天轻描淡写的说:"那就要用到匕首了,马生来就是给人骑的,驯服得了就骑,驯服了不了还不如直接杀了。"这个故事取自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武则天登基之后跟大臣们说的,其实这也反映出武则天的个性,非常果决,当机立断,是优秀的商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除了果断,武则天还继承了其父亲极其敏锐的第六感和长远的眼光。

武则天入宫的时候虽然非常年轻,也非常貌美,但是李世民当时年事已高,而且忙于政史,再加上武则天品级低,两人的交集并不多。换做一般宫人,也就是本本分分,在深宫后院中了度此生了。可武则天却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小时候他的父亲武士就把她当做男子来养育,造就了她凡事好强的性格,知道自己升官无望,武则天早早就另作打算。当时,李世民病重,后宫嫔妃轮流照料,武则天也常常陪在左右,而太子李治为尽孝也常在榻前照料。武则天本身就生的美丽,不仅抓住机会暗送秋波,私下也经常提点李治,帮助他揣摩圣意。要知道,李治虽然生性比较善良,本分,但是脑瓜并不是很聪明,一时间更觉得武则天美艳又聪慧,魅力无限,两人也开始暗生情愫。

(武则天在和李治的接触中,慢慢俘获了李治的心,而李世民对此并不知晓。)

当然,历史中并没有很多详细的关于两人交往的细节,但按照武则天的性格,绝不是一个凭感情用事的人,所以接近李治和他发展关系,一定是早在计划当中,李治作为太子,迟早会成为皇帝,自己等于提前找到了靠山。从选人来看,武则天和她的父亲确实都很有一套。

三、削发为尼,反而成为人生转折

果然不出武则天所料,很快李世民就病入膏肓,他把武则天叫到病床前,言语中流露出要让武则天为自己陪葬的意思。为了保命,武则天灵机一动,说道:"圣上的身体还未痊愈,这个时候臣妾陪葬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如让臣妾削发为尼,终日与青灯古佛作伴,为您祈福,为大唐祈祷,也能尽臣妾一点绵薄之力。"李世民听后,觉得也有道理,就打发了她去了感业寺。

武则天短短几句话,就将死局扭转,转危为安,而她说的话都非常有水平,既表明了自己卑微的地位,又委婉的表达了仍旧希望李世民能够恢复健康的愿望。把自己做尼姑的好处和陪葬的无用分析得头头是道,竟让李世民也无法拒绝和反驳。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武则天做了尼姑,却保住了一条命,而那些低品级的嫔妃都跟着李世民入了皇陵。

(因为武则天曾经剃度出家,所以一直认为自己与佛有缘,后来武则天称帝之后,一直崇佛礼佛,佛教甚至一度威胁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武则天之所以提出要去感业寺,是因为她还有最后一张王牌——李治。

李治本身比较重情义,也念旧。李世民去世之后,武则天开始和李治写信,还写了一首著名的情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大概意思就是表达了自己对李治的思念之情,非常形象的形容了自己的思念之苦,说自己因为思念李治,整日以泪洗面,眼泪把裙子都打湿了。试问,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如此倾诉情衷,又有几个男的抵挡得住呢?李治当然也不例外。李世民去世两年后,李治就从感业寺接回了武则天。

(李治对于武则天回宫一事本颇有芥蒂,武则天毕竟曾是他的母妃,因为害怕两人的关系落人口舌,是王皇后主动提出接武则天回宫侍奉李治,正中李治下怀,武则天这得偿所愿。)

而武则天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从武则天入宫的手段,和他父亲倾家荡产支持李渊起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成功的商人一旦看到商机,就会牢牢抓在手中,并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努力,因为看准了前景,所以最终收获到了喜人的成功。

虽然武则天并没有直接接触商业,但骨子里仍旧流淌着和他父亲武士彟一样晋商的血液。他们遇事善于分析得失,不为眼前所困,目光长远,既有商人的精明,又不乏狠辣果敢,武则天能够不畏惧封建男权社会对于她的种种约束和非议,敢于打破常规做女皇帝,也印证了作为商人后代所具备的相对开放包容的心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