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深耕长三角,对接大湾区,抢抓上海、深圳等先发地区产业转移、资本外溢的机遇期和窗口期,聚力打造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推动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在盐城集聚。

今年以来,我市各地着力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仗,加快建设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集聚创新资源。全市高新企业总数达1177家,成为苏北首个高新企业总数超1000家的设区市。今年上半年,我市与上海方面签订合作项目95项,新建各类创新载体16个,新建校企联盟14家,已吸引一大批上海科创“源动力”向我市转化。

行深智能无人物流车在送快递

主导产业 持续强链延链补链

“1号平台定型产品作为国内首款全碳纤维纯电动乘用车,外观和性能还要进一步优化;2号平台产品的开发争取实现车载多能源系统,确保造型前卫,继续保持轻量化车身特色。”8月19日,在位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内,副总经理丁元章一边看着设计图纸一边核对着乘用车产品的研发试制细节。

智能机器人在演示

加快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是长三角研究院的重点工作,也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长三角研究院于2015年成立,是系统集成、多元开放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试验、检测、认证及成果转化平台。

研究院先后承担了10多项部、省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商业化推广”等科研、示范和产业化项目,累计已获53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我们在新能源整车设计开发、整车电控、轻量化、绿色制造、氢能和燃料电池系统等方面拥有120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今年还将新增50项。”丁元章介绍。

人才兴则科技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是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举措。长三角研究院聚集了以孙逢春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51位领军人物和300多名研发人员,形成国际化、开放化、多元化的“政、产、学、研”研发创新体系,今年已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4项。其中,研究院与上海大学张久俊院士团队建设燃料电池院士工作站,与上海交大王军杰博士合作设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分院。

汽车、新能源装备是我市主导产业,当前,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主导产业持续强链、延链、补链,汽车产业依托东风悦达起亚和华人运通优势资源,围绕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新能源装备产业发挥天合国能、润阳悦达、阿特斯等行业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正在加快集聚。

现代服务业 开拓新业态新模式

8月18日上午,几台行深智能无人物流车穿梭在盐南高新区西伏河数字智能创新社区,灵巧地躲避着车辆和行人,按照设定路线顺利将快递送到指定地点。在智能创新社区,随处可见各式灵动的机器人,各种高科技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西伏河科创走廊模型

社区内部,一幢幢现代化楼宇充满智能气息。社区展示中心里随处可见无人船、机器人等产品,墙上清晰展示着企业的发展脉络、品牌规划、核心技术、产品介绍等内容,极富科技感,让人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展厅内各具功能的机器人带来了一场最新科技应用的饕餮盛宴,送餐机器人、智能党建机器人、智能教育机器人等通过场景化演示,展现了智能科技的新生态服务。

西伏河数字智能创新社区是盐南高新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科创兴区、产业强区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关键举措。创新社区紧紧围绕“科创兴区、产业强区”发展定位,贯彻落实“一年拉框架、二年见雏形、三年建成智能园”建设要求,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展示厅摆放的各种仪器

8月15日,盐南高新区在西伏河创新社区举行“沪盐科创协同中心”揭牌仪式。上海杨妈妈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全国一流的“双创”孵化平台,拥有丰富的园区运作经验和科创服务资源,培育和缔造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和知名企业家。盐南高新区与杨妈妈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合作,是双方战略合作的务实行动和重要成果,也是盐南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举措。

行深智能无人车、中迪机器人、创泽机器人……短短一年时间,十多家科创企业相继在此落户,西伏河创新社区仿佛变身为一块磁石,引领着科技先行的时代发展潮流,汇聚起一股创新发展的“硬核”力量。

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是我市推动科技创新的重点。近年来,盐南高新区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高地、都市经济新城、品质生活家园”的总体定位,坚持“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做科创、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科创、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做科创、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做科创”工作导向,大力发展以研发科创产业为主导的都市经济,全力汇聚核心科技资源,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全市创新资源集中、创新活力突出、创新氛围浓厚的地区,正在加快形成一批全省有影响、全市一流的科创产业集群。

智能产业 层次攀向中高端

“这种5G电缆,采用世界最新技术,高频率,高带宽,低衰减,低时延,抗干扰,可靠性强,深受5G商家欢迎,目前供不应求。”在江苏东强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批批高传输效率的电缆线正从车间下线,从东台源源不断地走进5G微基站,走向全国。董事长王子纯自豪地介绍,早在2018年,东强公司就抢先一拍布局,邀请德国专家和复旦大学教授组成攻关团队,率先研发5G智能布线系统用高频数字通信电缆,于当年12月通过省新产品鉴定,并向国家申请多项专利,赢得5G市场一杯羹。

华琪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

在东台,像东强这样抢占5G风口的企业有30多家。贺鸿、富乐德等企业分别在产业链上游生产芯片、射频器件、光器件,东强、捷士通等企业在产业链中游研发基站、天线、传输设备,领胜、科森等企业在产业链研制终端、系统集成、应用开发,他们在智能产业的舞台上各显神通,风生水起。

在盐城华旭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同样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工人们正抓紧生产一批订单产品。“公司已通过了江苏省智能化车间的评比,设备互联互通,信息实现共享,客户对订单实时追踪。随着市场的回暖,目前每月产能200万片,在手订单4000多万元。”华旭光电是一家致力于液晶显示模组、手机智能识别模组技术研发和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经理李子考说,今年公司将加大AMOLED的研发投入,在5G来临之际,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

云洲无人船模型

作为首批入驻盐城高新区智创园的企业之一,华旭光电已经逐步融入智能终端上下游产业链,产品与中兴、联想、酷派等知名品牌企业配套,企业知名度不断提升。公司还针对目前市场需求,主动接轨大上海,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新型自动化设备,对产品进行全面转型升级。

以人工智能、5G为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为全市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窗口。今年以来,我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路径不动摇,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各项决策部署,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科学应变,危中寻机。围绕“两海两绿”发展路径,把上海及长三角作为产业招引主战场,主攻龙头型、基地型、补链型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升级项目,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不断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攀升。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登瀛观察

记者:夏恒瑾 曾路婵 王亚洲

组稿:沈婷玉

编辑:胥文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