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间,蚂蚁集团向上交所、港交所同时递交了招股文件,谋求“A+H”同步上市,而目前蚂蚁集团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被受理。

市场人士分析,蚂蚁集团的这一轮上市最多募资金额可达到300亿美元,估值超过2000亿美元,按此估算,蚂蚁极有可能超过沙特阿美290亿美元的IPO,创下近年来的全球IPO规模记录。

尽管知道市场对于蚂蚁集团的期待值很高,但是此番程度还是令人有些意想不到。长庚君试图从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关键信息中一探究竟,梳理这家数字金融科技巨头带给市场的惊喜。

第一个想不到:营收规模和增速

同行业中,蚂蚁集团的营收规模最大,增长速度依然最快。2019年,蚂蚁集团全年营收1206亿元,净利润超180亿元,突破千亿大关,同比2018年增幅超过40%。2020年1-6月在新冠疫情发生的情况下,其营收达到725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8%。

对比同样在金融科技领域强化布局的腾讯,2019年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1013.55亿元,同比增长39%,2020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0%,蚂蚁集团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增速均处于领先位置。

更为惊人的是,在所有业务领域,蚂蚁集团均处于行业第一的位置,且在相当一部分业务中是开创者。

支付领域,截至到6月30日的12个月内,平台总支付交易量为118万亿元,是中国数字支付交易金额一半以上。

而在微贷科技、保险科技等主要布局领域,蚂蚁集团也保持着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科技服务商、中国最大的线上保险服务平台的头衔。

这些成就“解锁”对于蚂蚁集团来说非常自然,其定位明确,“永远不会成为一家银行”,而是数字金融科技平台。

这里做个简单区分,银行是进行货币信贷等业务的场所,即使是在互联网、数字科技发展的今天,银行的运营模式有所转变,但货币信贷的核心不变。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是面向个人、组织、机构,通过科技不断赋能金融服务的。这意味着,蚂蚁会更前沿、更开放、覆盖更广泛,也由此引出了其第二个惊喜点。

第二个想不到:金融服务生态原来是这样

之前我们提到,蚂蚁集团在金融科技领域做了很多个“第一个”到“第一名”,是由于其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的定位。

数据显示,目前蚂蚁集团合作的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其中约100多家合作银行、约90家保险公司、约170家资管机构,已经形成比较繁荣的金融服务生态。

不夸张地说,行业里生态圈千千万,但是能把开放和合作融合,做到效果最大化的,蚂蚁居于前列,而这也是其能够在高速发展中不断换挡,向前飞速发展的原因,因为蚂蚁解决的是“普遍性连接”问题。

以支付宝为例,对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信用卡持有率一直很低,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其中存在的金融服务缺口,比如资金借贷、理财服务、广泛的消费等,其服务推广和落地成本是很高的,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可以通过支付宝去做这些。

数据显示,蚂蚁信贷业务中花呗、借呗、网商银行用户获得的贷款或者信贷额度,98%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ABS,在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中,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自营贷款余额占比逐年下降。银行扩大了业务拓展的空间,而平台上的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

不仅是信贷业务,蚂蚁平台形成的多向连接存在于各个业务中,而连接的线就是基于大众诉求的科技化实现。不得不说,这需要一家企业足够贴近市场,甚至贴近大众生活,并具备不断开拓和创新的能力,让理念落地。

可喜的是,因为这种连接和互动不断落地,哪怕个体层面的小诉求也可能得大普及,这也是蚂蚁的最大价值所在。

第三个想不到: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

招股文件中称,“我们以一体化、平台化的企业战略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和业务发展阶段的客户提供服务,帮助我们确立了在数字支付和数字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面向个人和小微企业进行服务,通过平台化模式聚沙成塔,其实是蚂蚁集团的基因。

招股文件显示,支付宝APP服务超过10亿用户和超过8000万商家;小微经营者信贷规模达4217亿元。

形成这样效果的比较核心的原因在于蚂蚁降低了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比如,2010年,蚂蚁发明无人工审批的纯信用贷款,第一次贷款可以无抵押物、无担保人;2013年,推出余额宝,货币基金的门槛第一次降低成1块钱;2019年,推出相互宝,大病保障第一次实现先保障、后付费等。

不同于大部分商业公司服务头部20%的人,赚80%的钱,蚂蚁集团的商业模式是,降低门槛,服务80%的人,将金融科技普惠到了传统意义上“不可用、不可贷”的群体中。

而由于这些门槛的降低,也让蚂蚁集团在数字金融、数字办事、数字公益等领域有了全新突破。这些意想不到的背后,大概是对“小力量大价值”的最好诠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