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二战结束时,身为战败国的德国,被同盟国分区管制。其中,德国东部即为苏联控制区。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冷战的序幕随即拉开。1946~1949年,在苏美对抗的政治格局下,苏联控制下的德国东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德政权。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东德由于地处冷战前沿,且经济与生产能力较强,故而得到了苏联的精心扶持,并且也受到了苏联领导集团的高度重视。

冷战时代,苏联将最精锐的数个集团军部署到东德,组建苏军驻德集群。在苏美两国明争暗斗达到高峰的时候,驻德苏军的实力也达到了巅峰。彼时,驻德苏军拥有38万兵力,7000余辆坦克,以及数量同样众多的装甲车、火炮、战机、导弹等武器。这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不仅可以牢牢守护东德门户,甚至可以凭一己之力,对“铁幕”西侧的几个西欧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总体而言,驻德苏军的存在,使苏联对东德具备牢固的控制权。

除了军事手段外,苏联还通过其他方法对东德施加影响力。40年代后期建立的经互会组织,一直是对苏东各国经济生产进行协调分配的重要组织。东欧剧变前,东德的多种原料都要从苏联进口,其生产的机械设备也有相当一部分出口到苏联。在经互会的大框架下,东德和苏联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当时波兰人、东德人都曾开玩笑说:“不怕苏联坦克,就怕苏联关闭石油管道”。由此一来,苏联依靠经贸手段,对东德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但即便如此,当东德于1990年并入西德时,拥有强大军力和雄厚国力的苏联,也是无力回天。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东欧各国政权更迭的激烈化,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也在迅速发展。1987~1988年,两德高层频繁互访。1989年11月9日,建立近30年的柏林墙轰然倒塌。1990年10月3日,在经过长时间的博弈与讨论后,德国正式统一。那么,在两德统一的过程中,苏联为何不加以制止?拥兵30万的驻德苏军又在干什么呢?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论述。

01两德之间早就进行了密切交流,奠定了统一基础

冷战伊始,东德和西德相互看不惯对方。50年代,西德曾大力奉行“哈尔施坦主义”,既不承认东德政权,也不同东德进行交往。但到了70年代以后,西德开始用”“新东方政策”取代“哈尔施坦主义”,通过改善与东德关系的方法,逐步求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新东方政策”取得了极为良好的效果。1972年12月,两德签署《基础条约》,关系趋于解冻。此后,两德间的贸易额也在急剧增加。1950~1980年,两德贸易总额增加了15倍。活跃的经贸往来,极大抵消了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不可否认,在双边交往上,西德比东德更加灵活、主动。在对待德国统一问题的态度上,西德政府也比东德政府积极。同时,东西两德虽然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西德的经济发达程度更胜东德一筹。更重要的是,在80年代后期的国际形势中,苏联的势力正日渐衰落,而西方阵营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因此,在两德走向统一的进程中,西德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1989年柏林墙开放时,有相当数量的东德人涌入西德。1990年的两德统一,实质上也是东德被并入了西德。

02苏联经济遭遇困难,甚至有求于西德

80年代后期,苏联已不复当年之强,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么,眼看经营已久的东德要脱离控制,苏联为何不加以制止呢?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抓住了苏联的“软肋”——经济。众所周知,苏联传统上“重军事重工,轻民生轻工”。70~80年代,苏联军事开支长年占国家预算的20%以上。80年代初期,美国里根政府展开“星球大战”计划,又诱使苏联将更多财富投入军事领域。军费的增加,意味着民生领域投入的减少。由此一来,苏联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而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后,又通过一系列“跑偏”的政策,导致苏联的经济问题更加严重。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比1989年下降2%,国民收入下降4%,社会生产率下降3%。而经济的停滞与倒退,又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社会动荡,以及思想领域的混乱。在此关键时刻,西德及时向苏联雪中送炭。1990年5月,西德和苏联签署了一揽子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西德又向苏联提供了150亿马克援助。西德提供的巨额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苏联,同时也为两德统一铺平了道路。

03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成为两德统一的最大“恩人”

1986年2月,新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外交新思维”,并使之成为苏联对外政策的理论指导。在“新思维”的指导下,苏联逐步放松对东欧各国的控制,而西方则趁机加大对苏东各国的“和平演变”力度,由此加速了东欧剧变的到来。由于自身思路不正确、手段不高明,戈尔巴乔夫难以遏制东欧(包括东德)局势的恶化。就德国问题而言,戈尔巴乔夫虽然起初不支持两德统一,但无奈客观现实由不得他。1990年“六国会议”开始后,戈尔巴乔夫意识到事态已非苏联所能控制,于是逐渐支持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和两德统一时,苏联军内也曾有将领,主张苏军增兵东欧,同时驻东欧当地苏军也应该果断出手,强力控制局面。但是,动用武力的方法,明显与戈尔巴乔夫的意图相左。1989年苏美马耳他会晤时,戈尔巴乔夫就强调:苏联不以武力干涉东欧所发生事变的方向。在这一原则的主导下,驻德苏军即便拥有雄厚的兵力、精良的装备,也很难对事态发展采取措施。因此,在两德走向统一的过程中,驻德苏军更多是处在观望状态。而在德国统一后,驻德苏军最终于1994年全部撤完。

总体来说,德国统一,是一场涉及经济、外交、政治、文化、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大博弈,参与这场博弈的国家也不在少数。在两德统一期间,苏联由于实力衰落、战略收缩、推行“新思维”等原因,已无暇对德国进行过多干预。而身为主角的东西两德,则在付出大量努力的情况下,最终完成了统一。

参考资料:《苏联军队的瓦解》、《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