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正片时泪水会不自觉涌出,看完电影后刷到拍摄花絮或片段依然泪目。不知道有谁和小编一样,看了电影《八佰》后,会有这样的感触。

上映6天,截至26日,《八佰》票房已经突破12亿。这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八百壮士”奉命固守苏州河畔的上海四行仓库,以寡敌众顽强阻击日军四天四夜的故事。所谓八百壮士,其实只有420余名官兵,为了震慑日军,对外宣称800人。因为上级的命令,他们不得不死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抗争。

也许是因为剧组尽力还原了苏州河两岸的风貌,1:1实景搭建了四行仓库,高度还原了战场,加上该片是亚洲首部以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所以片中呈现的大量细节和宏大场面,让人身临其境,也因此,影片传递的那份痛苦和悲壮,更能直击人心底。

此前,片方曾做过解释,选择“佰”字,就是为了百字旁边这个“人”,所以影片展现的,也正是一个群像戏,没有绝对的主角。这里有普通农民、有逃兵、有铁血战士,也有各色的普通百姓,他们操着各地的方言口音,有血有肉。

只想去大城市上海开开眼界、却被当成逃兵,和叔叔、弟弟被卷入四行仓库的“端午”,起初面对战争战战兢兢、总想逃跑,但亲眼看到叔叔被日军杀害,最终成长为真正的战士;看起来粗鲁、野蛮的“羊拐”,是个铮铮铁汉,敢拼敢为,却也有对母亲和没有成家的遗憾;身为文职的“老算盘”在战争中只想跑路,投机取巧逃出仓库,却又在最后奔向了仓库;胆小窝囊的“老铁”是别人口里的“瓜怂”,但战争最后还是唱着《定军山》走向战场……

而河对岸租界里的江湖人士“刀子”,从不让百姓进来躲子弹,到最后却为仓库送电话线被子弹打死;原本没有立场给日本人贩卖消息的方记者也来到仓库,用摄影机留住大家的真实画面……越来越多的百姓被仓库里的人打动,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支援他们。影片最后百姓们向河对面的战士伸出一双双手,让观众看到了精神的延伸。

电影中有好几个场景震慑人心。比如那一条苏州河,就像是两个世界的边界线,一边灯红酒绿,一边战火连天,像极了天堂和地狱。“天堂”里的人,一开始是麻木的、事不关己的,“地狱”里的人,以赴死的心态和行动,拼命守住自己的一方土地,不畏牺牲、宁死不屈,最终感染了“天堂”里的人,唤醒了他们保卫家国的勇气和决心。

再比如,面对敌人扔的毒气弹,战士们瞬间呼吸困难,赶紧找防毒面具以活命自保。疫情期间,观影时戴着口罩的小编似乎瞬间能感受到一股窒息感袭来,但又深刻明白,那种感觉完全不同,也不止于此。

尤其要提的是,在日军举着防爆盾牌来炸仓库墙体时,一个又一个士兵将炸弹绑在自己身上往下跳,以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方式破坏日军的进攻。他们报出自己名字、家乡以及对母亲说的话跳下去的那一刻,直戳人心。

随着人物性格的成长,影片刻画和呈现的众生群像,在面对战争的那份百态面貌,以及最终选择民族大义的毅然决然,都让人心生感慨,无比动容。

还有“待我成尘时,你将看见我的微笑”“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等话语,都令人充满热血。影片最后,镜头从四行仓库遗址缓缓而上,伤痕累累的仓库身后,是如今繁荣的上海,东方明珠屹立在苏州河畔。强烈的对比,将历史与现实衔接,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如今和平生活的不易。

是啊,历史需要铭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懂得和平生活的珍贵,才会更铭记那些在抗战中前赴后继、付出一切的革命先烈。

诚然,作为电影作品,该片也不是没有缺点,在矛盾冲突设置上存在一定争议,但整体来说,其在视听呈现、人物刻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值得一看。

(图来源网络,文章原作者王婕,来源《运城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