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各异的粗布老虎、五颜六色的蝴蝶挂件、做工精妙的千层底布鞋……记者日前走进沂南县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的“蒙山妈妈”展厅,被琳琅满目的各色手工艺品吸引。这些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宝贝”,全部来自一墙之隔的“蒙山妈妈创意梦工厂”,工厂不大,却是梦起飞的地方,一双双巧手传承着传统手艺活,也编织出一个个脱贫致富梦。

蒙山妈妈创意梦工厂

正在穿针引线纳鞋底的王运英见有记者远道而来,忍不住说起村里以及她们的变化。“这些年,俺们这个小山村就像脱了胎、换了骨一样,村里环境美了,道路硬化了,路灯亮了,自来水通了。村里有产业,村民有工作,生病有保险,危房有人建,就连村里风气都好了。”热情开朗的王运英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着情况。

王运英口中脱胎换骨的双泉峪子村,现有人口340户、1028人,耕地980亩、山林1800亩,是一个地道的山村。2012年以前,村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业,收入微薄,村集体收入为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是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

郑光云向大家展示手工艺品

穷则思变。在省派第一书记和县派第一书记的持续帮扶下,双泉峪子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2014年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一座沿街楼,进行对外出租,年收取租赁费5.4万元;整合涉农资金300余万元,建设了高效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15家承包户每户年均增收10万元,村集体实现年租金收入15万元;引进社会投资260万元、扶贫资金50万元,建成了占地120亩的四季水果采摘园,建设了19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年可实现收益4万元,用于贫困群众脱贫。 特别是2017年引进临沂蒙山妈妈商贸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创意梦工厂”扶贫车间和电子商务网点,生产销售“蒙山妈妈”系列老粗布、布老虎、荆种枕等特色手工产品,吸纳带动230余名妇女就近就业,打造出农村精准扶贫的新业态。

“俺们几个都是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从建厂就来这里做工了,我是第一个脱贫的,她们俩目前还享受扶贫政策。”王运英口中的“她们俩”就是跟她一起做鞋的刘树香和刘红粉。刘树香的老伴因患有严重的胃病,经常住院、常年吃药,家里经济条件始终不太好。这几年刘树香在“梦工厂”打工挣钱,解决了老伴的医药开支。刘红粉的丈夫十几年前因癌症去世,家里欠下一屁股债,这些年通过政策帮扶和做工所得,还了旧债,开始了新生活。

“在这个‘梦工厂’里,我们不仅赚钱脱了贫,还忘却了烦恼。”刘树香告诉记者,“梦工厂”不但扶了贫,还扶了心,大家在这里说说笑笑,比比手艺,丰富了精神生活。这也正是蒙山妈妈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光云助力家乡扶贫之外的另一个初衷,“让优秀老手艺代代传承,让传统匠人们老有所乐,精神扶贫本就是脱贫攻坚题中应有之义。”郑光云说,下一步她计划在电商网点多招募农村年轻人,更好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在村庄产业一派兴旺的背景下,双泉峪子村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同步增收,同时,提升了村庄整体风貌和村民精神面貌,进而实现村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2018年底全村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昔日“一穷二白”的村集体,2019年收入达27.19万元。

蝶变的又何止双泉峪子村一个,在马牧池乡,精准扶贫新业态遍地开花、方兴未艾,一个个小山村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脱贫路子,与双泉峪子村相隔不远的常山庄村近几年也实现了华丽转身。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产业,影视基地、红色纪念馆、写生基地等产业在常山庄村落地生根,当地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就地增收,带动景区周边3个贫困村、2个插花村1400人实现了脱贫致富,走出了“一区带四员”的红色旅游扶贫路径。

临报融媒记者 崔洪英 周成刚

通讯员 李文政 孙雪

编辑:吕金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