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爱诉苦,爱唠叨,于是现实生活中,一般爱唠叨不停地诉苦的人,被讽刺为祥林嫂。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

笔者小时候就诉苦,向老师向家长诉苦,后来还诉苦。后来觉得越诉苦越自卑。因为别人听你诉苦就会产生可怜你的感觉,当然只是可怜而已,可怜完了人家该干嘛干嘛去了。你会觉得自己的故事不过是人家生活的调味剂而已。

是不是所有诉苦都不被重视,不是。假如你是50后60后70后,只要你讲讲你以前受过的苦,比如挖海河,拉着一车奋(谐音)走多少里路等等,就会得到年轻人的敬佩和尊重。80后90后……诉苦,底层人,讲讲自己在工地上干活多么劳累,多么辛苦,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中产阶级就讲讲自己创业多么辛苦,就会得到异性的青睐——这个是有真实故事的,某某企业家的婚姻就是这么来的。

总之呢,干过活出过力的,人家那不叫诉苦,叫讲故事。故事里面的自己,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人,不怕牺牲。这些自然能得到别人的敬佩。

如果你是校园欺凌受害者呢,对不起,懦弱无能,学习成绩不好还闹事。为什么人家别的孩子没事儿呢?以后你跟自己的后代讲起来,这一段历史都不堪回首,无法像老一辈革命者讲故事一样,讲得雄赳赳气昂昂。

今天某些人为他们鸣不平,其实他们在“历史”当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小丑形象,一点都不“正义”和“光明正大”。他们是猥琐的。

我说这个的意思,就是说,你诉苦看你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发展有时候决定着社会意识。过去中国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即便新中国成立,人们的意识里,仍然敬佩或崇拜那些受过苦的人。今天社会好了,大家能敬佩谁呢?敬佩工人和农民(虽然大家不愿意成为他们),崇拜和敬佩艰苦奋斗的创业者。没有受苦的人,大家也得创造几个受苦的人。没有受过苦还在那里喊疼喊痒,那是懦弱。

人们之所以心疼祥林嫂,是因为她代表了广大的劳动人民,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形象。但是,为什么没有人问,同样都是劳动人民,《祝福》中的柳妈为什么也那么喜欢听祥林嫂诉苦?还提出让祥林嫂捐门槛的建议。

诉苦是无能的表现,喜欢诉苦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都不是很好。在爱情婚姻方面,很少有人喜欢诉苦的人。大家愿意听你诉苦,因为大家喜欢听故事,但是又反感诉苦的人。

当然也不是所有诉苦的人,都一定值得重视。我指的那些诉苦的人,主要是指被孤立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