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居然有两本一模一样的书,而这样的事情在以前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开始写评以来,阅读似乎就不再仅仅只是为了吸取知识,改变认知,而成为一种需要完成的任务。有时候,时间紧迫就会匆匆读完,匆匆下笔,等合上书,过段时间,才发现自己居然脑中一片空白。

读书,成了读而读。

毛姆在他的《毛姆读书随笔》中说,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并不断地在书中强调这种观点,从整本随笔来看,对毛姆来说,读书真的就是一种享受。

作为二十世纪上叶最成功、最流行的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毛姆代表作有《月亮和六便士》和《人性枷锁》、《寻欢作乐》等。而他这本读书随笔就真的只是一本随笔,时而告诉你读书的乐趣,时而告诉你应该读哪些书,时而又告诉你读书应该怎样去读……

读书是一种享受

文学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为人提供娱乐的。

阅读就应该是一种娱乐,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应付考试,获取知识或者查阅某种资料而不得不读书。但这样的阅读并不是娱乐,这样的书籍也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类书籍,它不会帮助我们获得学位,也不能帮我们谋生;既不会教我们怎么驾驶船只,也不会教我们怎样修理机器,但却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充实。

这就是毛姆在书中提到的“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这样的书,首先需要阅读的人自己喜欢。只有去做真心喜欢的事情,才会觉得快乐, 才会去享受沉浸其中的美妙和乐趣。作为小说家和剧作家,毛姆阅读的书籍大多都是自己喜欢的小说,愿意去读的。即使是所谓的名家名篇,只要自己无法坚持读下去,他也会果断放弃。

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并不是批评家们说好的书籍就一定好,或者就一定能够让所有的人喜欢。每个人自己就是最好的批评家,一本书,只有自己感兴趣才是对自己有用的,否则和自己一毛钱关系也没有。那些你喜欢的,别人不喜欢,也没关系,只要自己能够从中获得收获就足够了。

艺术家的创作

很多艺术家估计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随手一画或者随手一写的东西,能够给世人带来无限的遐想。特别是那些对书画、诗词感兴趣的人,或者说研究家,他们对于这类作品会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有时候短短的几行诗,都可能被他们写成无数本书。

艺术家们在创作时,真的就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吗?真的就会想要传递这样那样的信息吗?

毛姆在《读康德的一本书》中写到:

“艺术家——不管是诗人、画家,还是作曲家——其作品都传递了某种信息,但美学家却就此推断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就是传递信息。我认为这种推断是错误的。”

如果艺术家的创作真的是为了传递信息,那么他就应该是宣传家、鼓动家。他用自己创作小说的过程来论证了这个观点,并一再强调,艺术家的创作是从最初的一点真实想法,也就是我们说的“灵感”开始的。而这个想法有可能悠忽不见,也有可能一直在他脑海里盘旋,就念念不忘。于是,他就开始想要把这样的想法给创作出来……

或许,就像毛姆说的那样,只有真正享受其中的创作才是真正的创作,创作应该和阅读一样,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没有一劳永逸的书

在脚步匆匆,务实求真的时代,很多人都期待着有一本书能够让他在阅读后一劳永逸地解决某些问题。为此,不断去寻找,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这样的一本书。

世界上,真的有一劳永逸的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可是,很多人却一直都相信有这样一本书,比如所谓的百科全书,比如XX行为指南。这些实用类书籍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但也仅此而已。毕竟,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遇到的问题也不会一直不变,就算是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下遇见,那也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毛姆曾经雄心勃勃地想要自己书写这样一本书,但是在经过无数的努力后,却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太过天真,也太无知。

现实就这样给了毛姆一个沉重的打击,不过,没关系!既然没有这样的书,也写不成这样的书,那我就放弃呗。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明知道是无法到达的彼岸,为什么还非得要去死磕呢?

毛姆放弃了写一本一劳永逸的书的想法,也再次深刻地体会到世界上真的没有这样的一种书。人们的梦想只能成为一个梦,在遥远的地方无法企及。

《毛姆的读书随笔》虽然内容十分严肃,读起来却十分轻松,就像一个知己坐在对面侃侃而谈。他老练的文笔,简洁明快又委婉动人的笔调,读来让人感慨无比。而这份感慨,总是无比清晰地提醒所有的读者,读书,就应该是一种享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