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七月七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然而,我们会发现:现代人的家庭生活陷入了一种“焦虑”当中,情人节越来越多,而离婚率却越来越高,公历的2月14日、公历的5月20日与农历的七月七日都是情人节,每年至少要过三个情人节,但是为什么离婚率却越来越高呢?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人类家庭生活的深远影响,人类的生活在最近200年的惊人变化,可以说是超过了之前的5000年,一个人生活在唐朝,他如果穿越回汉朝,会觉得汉代的生活方式与唐朝并没有什么不同,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如果穿越到明朝,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因为16世纪至18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到工业社会,而在此之前,人类则处于漫长的农业社会。

工业革命,工厂

从采集和狩猎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是农业革命带来的,而从农业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则是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农业出现以后,并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农业主要是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农作物和牲畜都是生物,农业的发展受制于生物的自然属性,而工业革命出现以后,世界的发展则是日新月异,因为科学具有无限进步的可能性,我们的世界之所以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是科学发展的结果。

第一:采集狩猎与群婚制

人类的婚姻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采集和狩猎的社会,人类的婚姻制度其实是群婚制,所谓的群婚制,就是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绝大多数的动物,其实也是群婚制,因此,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的婚姻制度也必然是由动物的婚姻发展而来的,当然,群婚制首先要排除近亲繁殖,有性生殖的生物如果在近亲之间存在普遍的繁殖行为,那么,就会降低遗传的多样性,从而导致该物种的衰退,因此,动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会避免近亲繁殖,由于在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死亡率非常高,只有少数的个体能够活到成年并繁殖后代,所以,一个群落当中的个体之间,多多少少都存在血缘关系,但是,血缘关系非常接近的个体之间相遇的可能性也非常低。人类最早的婚姻,是杂交的原始群,但是,这个阶段,人还没有完全进化为人,而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人类真正的最早的婚姻制度,是血缘家族,血缘家族只是排除了班辈之间的婚姻,一个部落内部的兄弟姐妹之间可以互为夫妻,但是,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则是被禁止的。

采集和狩猎

进入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则进入到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同一个氏族内部的人的婚姻被禁止了,人们只能在另外一个氏族中寻找到自己的结婚对象,但是,这一阶段的婚姻,仍然是群婚,更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族外群婚,一个氏族的男女与另外一个氏族的男女,互为夫妻,但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固定,因此,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小孩都是和母亲、舅舅生活在一起。母系氏族社会,后来发展为父系氏族社会,婚姻也逐渐由族外群婚,发展为对偶婚,此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配偶,双方的关系较为稳定,但是,他们并不是确定的夫妻关系。

因为人类在采集狩猎社会,并未发明文字,而且人们的婚姻制度很难在文物上留下证据,所以,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的演变是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通过对地球上现存的原始部落的婚姻进行考察之后所作出的推论。地球上现存的原始部落的具体的婚姻制度都有所不同,有的实行严格的族外群婚制,有的则是伙婚制,还有的是对偶婚,比如,位于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的一个原始部落,两个氏族之间就形成了严格的族外群婚制,氏族内部之间严禁通婚,族外群婚,就是本氏族的所有男子生下来就是另外一个氏族所有女子的丈夫,本氏族的所有女子生下来也是另外一个氏族所有男子的妻子;伙婚制就是一个家庭的兄弟与另外一个家庭的姐妹互为夫妻,在亚洲、澳大利亚、美洲等地的原始部落中,均存在这样的习俗,伙婚制首先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而是一群兄弟姐妹与另外一群兄弟姐妹互为夫妻,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在一定家庭范围内的群婚;对偶婚就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维持较为稳定的夫妻关系,居住在澳大利亚中部艾尔湖附近的一个原始部落就实行对偶婚,氏族内部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之间的婚姻被严格禁止,在这个限制之外,人们可以自由通婚,通常一个男性同时拥有正妻和副妻,女性也是如此,同时有正夫和副夫,正夫与正妻之间可以组成家庭,但当该部落其他的男子来访时,正夫会让自己的正妻,成为该名男子的副妻,当正妻喜欢上了别的男子,经过正夫的同意,她也可以成为那位男子的副妻,在对偶婚的习俗之下,男性与女性之间维持较为固定的夫妻关系,但并不确定。

19世纪,仍然实现伙婚制的原始部落

总的来说,采集狩猎社会,人们的婚姻制度,都可归类为群婚制。

第二:农业革命与一夫一妻制

人类大约是在1万年前发明农业的,在原始社会,采集和狩猎来的食物,并不能长期保存,人们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农业则是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而且是种植少数几种农作物和饲养少数几种牲畜,农作物的谷物可以长期保存,牲畜也可以长期生活在人类围成的围栏里,因此,农业的出现,意味着私有财产的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越来越多,当私有财产需要继承时,男子就必须确定哪个孩子是自己的,于是,原先的群婚制的婚姻就发展为了单配偶制的婚姻,单配偶制,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夫一妻制。农业的出现,也意味着男人经济地位的上升,即父权制的出现,因为男人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农业社会,男人耕种所得到的谷物,是整个社会最主要的财产,而女人进行家务劳动或者织布,只是整个农业经济的补充。父权制出现以后,婚姻不仅仅是一夫一妻制,整个社会,特别注重女性的贞洁,一个女人一辈子只能嫁给一个男人,而男人则可以三妻四妾,因此,农业社会的婚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女性的限制,所以,无论是在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欧洲,还是在古代的中国,对婚姻的忠诚,主要是体现在强调女人要忠诚,而不是强调男人要忠诚,而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男人需要确定哪个孩子是自己的,确保财产能够顺利继承。当然,农业社会,不仅仅财产继承需要确定血缘关系,王位、爵位的继承,也需要确定血缘关系,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非常的重要。

17世纪,欧洲贵族的婚礼

在农业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还是一个经济单位,种植农作物与饲养牲畜是人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人们也是以谷物和牲畜为生的,而农耕和畜牧主要依靠成年男性提供劳动力,这就是中国古代常说的“男丁”,在中国古代,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据丁口的数量,一般来说,16岁至60岁的男子为丁。因此,在农业社会,一个家庭离不开成年男子,家庭的收入主要是男丁创造的,而妇女和儿童在经济上则依附于男丁。在中国古代,征发徭役和兵役,也不能过于频繁,因为男丁是农业社会最主要的劳动力,大量的男丁脱离农业生产之后,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人认为的“人丁兴旺”,人口的增加,主要是指生更多的儿子。

中国北宋时期的妇女

家庭是一个经济单位,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期在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子女的劳动技能也主要是由父母传授的。家庭再往外延伸,是一个大家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家庭,也离不开家族,一个人背井离乡,很难生存。因为家庭和家族为其成员提供了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并且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带有人情味儿,靠家族的亲情关系来维系,在一个核心家庭的内部,父母老了以后是靠儿子养老的,人们并不需要买养老保险,多抚养儿子,就是多交养老保险,儿子读书,也主要是父母供养,而父母一旦贫穷,儿女就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农业社会并不提供免费的、带有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在古代,人们喜欢聚族而居,居住在同一个村子的人,他们之间其实都有血缘关系,大家族则提供了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当一个人老了以后,没有子女,他同族的亲戚会接济他,大家族也会聘请教师,建设私塾,供本家族的未成年子女读书,这些服务是免费的,带有人情味儿,而血缘关系越接近的人,越能够互助。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当一个人与邻居吵架时,整个家族的人都会参与进来,当一个人在农闲季节修缮房屋时,整个家族的人也会过来帮忙,并且不会要求支付工资,同样,农忙季节,参加农业生产,大家也是互相帮忙。

中国古代,妇女在织布

因为家庭和家族提供了很多免费服务,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需要用到金钱的地方很少,一些常用的产品和服务,并不需要花钱去购买。

聚族而居的传统,在中世纪的欧洲同样存在,同一个村子的人,往往具有血缘关系,而且中世纪的欧洲,同样也存在大家族。总之,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农业社会的家庭和家族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并且为其成员提高了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在中国,主要是大家族提供的,而欧洲有的地方,可能会形成社群,是由社群提供的,同一个社群的成员,其血缘关系没有同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那么亲密,但是,社群同样会提供很多互助服务,这些服务不需要花钱购买。

第三:工业革命与家族、社群的崩溃

16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18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则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了人们的家庭观念。工业革命对人类家庭生活的影响,与1万多年前的农业革命相比,可以说是一样深远。农业革命的出现,意味着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的产生,并最终使得所有人都认可了这种类型的家庭,人们反而认为原始社会的群婚制是另类,不符合传统习俗,而实际上原始社会的婚姻则更传统。

农业社会,家庭成员在一起工作

工业革命的出现,意味着原来在农业社会形成的家庭,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农业社会,丈夫、妻子与未成年的子女,都是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家庭是一个经济单位,男丁是最主要的劳动力,而女子则进行家务劳动,儿童则在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中起到辅助的作用,而到了工业社会,一切都改变了,大家都在工厂、车间工作,成为了工薪一族,丈夫和妻子在不同的工作场所,父母和子女也在不同的工作场所,未成年的子女则长期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天的24小时当中,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小孩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少于同事与同事、老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虽然,下班、放学之后,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小孩能够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但是,大部分的时间是睡梦中度过的。

工业社会为妇女提高了新的工作岗位

因为我们的工作场所,从家庭转移到了工厂和车间当中,所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家族,迅速走向解体,人们无法再聚族而居了,工厂和车间招工,不会考虑到血缘关系,甚至连地缘关系都不会考虑,今天,生活在同一个小区的人们,已经没有血缘关系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关系非常淡漠,小区的很多生活服务,都是市场提供的,市场提供的服务则需要收费。

同样,在一个核心家庭的内部,也是如此,家庭的很多功能正在被市场和社会所取代,比如,我们养老,需要买养老保险,而不再依靠子女,子女的教育服务则是社会提供的,而且义务教育还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必须把他送到学校接受教育。

20世纪30年代的家庭,父母有多个小孩

在农业社会,妻子需要丈夫赡养,因为只有男丁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而到了工业社会,妇女也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力,工厂和车间,同样需要女工。因为女人在成年以后,同样也可以参加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所以,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再依靠父亲、丈夫和儿子了,当年所谓的“三从四德”,在经济上彻底失去了根据,妇女的经济地位变得越来越独立。在农业社会,女子会为了自己的生计,而选择嫁人,中国有句谚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就体现了这一点,农业社会的妇女,其经济能力有限,到了一定的年龄,父亲和哥哥不再想承担她的生活费,她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家庭,而在现代社会,人们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女子并不会纯粹为了生计而选择与男子共同组建家庭,这也是当今社会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原因。

现代社会,美国的空姐

工业社会,家庭的很多功能正在被削弱,而这些功能往往被市场和社会所取代了,现代社会的妇女不再把邻居召集到自家的客厅,为了家长里短而坐在沙发上聊个不停,她们往往因为有共同的消费爱好,而走到了一起,比如,她们可能是某一个品牌衣服、化妆品的忠实粉丝,也有可能因为喜欢同一家餐厅、健身房而成为闺蜜。现代社会的妇女往往与有着共同消费爱好的朋友成为闺蜜,而不是与自己的亲戚和邻居成为闺蜜。关于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客厅功能的削弱上,生活在城市高楼大厦里的人们,都各自把自己锁在了家里,客厅似乎成为了一个多余的地方,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甚至有的房子都没有客厅,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客厅是一个房屋最主要的部分,其作用甚至超过了卧室,人们约会的主要场所就是在客厅,人们装饰房屋,主要是装饰客厅,因为客厅是向客人展示的,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约会的主要场所则从家里的客厅转移到了社会上的餐厅、电影院和咖啡馆。

在工业社会,我们看到的大趋势是家庭的崩溃,这也是当今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一个深层原因。家庭的功能,正在逐步被削弱,尤其体现在家庭的经济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上,家庭的很多功能,正在被市场和社会所取代。然而,人类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甚至是上万年的时间,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所具有的情感功能和生育功能,是社会和市场无法取代的,人们仍然需要从家庭当中获得温暖,男人和女人也需要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所以,家庭并没有完全崩溃,但是,我们会发现,现代人处于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人们为了爱情、为了生儿育女需要组建家庭,另外一方面人们也会发现家庭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弱化,家庭提供的安全感与舒适感远远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工业革命对人类在农业社会形成的家庭的冲击。所以,人类的婚姻和家庭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