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影片《八佰》的热映,八十三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又从尘封的历史中呈现出来。众所周知,当时出于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和引起列强干预的考量,国军主动“开辟第二战场”发起了这场淞沪会战。

当然,这一决策后来在战略战术层面都引发诸多争议,虽然日本陆军的机械化兵团丧失了在宽阔的华北平原的机动优势,但近海而狭小的淞沪地区却令日本的海空军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不管怎么说,淞沪战役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一仗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在全世界面前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武不屈,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来各自为战的地方军阀在这场战役中共赴国难,全国人民空前团结,民族凝聚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

卢沟桥事变后,嚣张的日本人扬言一个月解决中国事变,三个月灭亡中国,而从8月13日淞沪战役打响到上海沦陷的11月12日,日本人自己啪啪打脸,光“解决”上海就用了足足三个月,而且还是在四次大规模增兵付出惨重伤亡代价的情况下。

由此也可看出,日本当时确实没有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的打算,还算有点自知之明。日本人的心思无非是在华北搞第二个伪满,等在北方的势力巩固加强后再以此为基地叫板苏联。然而,中国早已看穿日本人伎俩,与其坐等被侵略者一步步蚕食,不如趁对手未完全准备好的时候拼死一搏。

因此,虹桥机场事件后,国军即开始紧锣密鼓向上海方向调兵。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冯·法肯豪森将军进言“必须固守上海”,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日本机械化部队可横行无阻,而上海河道水路密集,有利于国军轻装部队作战。

很快,德国顾问一手训练出的第87师、第88师及教导总队陆续向上海集结,一同前往的还有部分装甲部队、重炮部队等。8月11日晚,南京统帅部电令张治中将全军开进上海市郊。鉴于英美驻华使节正在调停中日冲突,中国为顾及国际视听又令张治中“希等候命令,暂避免与之冲突为要”。

日本人顿时紧张了,随即将三十余艘舰艇开往吴淞口,要知道,五年前的第一次淞沪战役,日本人付出很大代价才在上海谋取一席之地,他们太害怕被中国联合英美挤出这个远东第一大都市了。然而,彼时的日本以防苏为战略重点,在华的17个常备师团大多部署在伪满和华北。

日本参谋本部历来认为中国地方割据一盘散沙,根本无力对日本发起全面战争。因此,对中国所用兵力必须是有限度的,倘若战事扩大,日本总动员兵力可达30个师团,而对苏联兵力要保证不低于23个师团,至于对付中国,有7个师团兵力就足够了。

再者说,当时的日军已具备陆海空协同作战能力,在完全掌握制海权制空权的情况下,3000名海军陆战队员足以抵挡中国军队前期的进攻。

待日军增援部队登陆,四艘航母在长江口外耀武扬威之时,从各处拼凑来的几十万中国军队在他们眼里就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然而,随着战局陷入胶着状态,日本不得不从本土调兵,当月23日,松井石根率领的上海派遣军首批部队登陆上海,其中就包括第3和第11两个师团和一个独立飞行中队。之后,日本又接连三次从本土增兵,甚至将在台湾、伪满和华北的兵力“划归”上海派遣军,到第16师团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时,日军投入淞沪会战的兵力竟高达9个师团近30万之多。

看来,能把用来专门防苏联的兵力调走,日本人还是蛮拼的。那么,当时日本人南下扩大战事,为何不担心苏联趁虚而入?原来,从1937年6月开始的“大肃军”在苏联国内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都没能逃过一劫。

彼时的斯大林根本无暇顾及远东,期间,日本舰艇在黑龙江干岔子岛击沉了苏联炮艇,当日本驻苏大使与苏联方面为此交涉时,日本人惊奇地发现苏联人态度软弱,竟然选择“忍气吞声”。鉴于此,日本军部认定苏联内部不安宁,根本无心更无力“抄后路”,日本人可以放心大胆南下了。

文/田瑞安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 ;欢迎留言评论,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