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9年末到1901年11月署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山东做了不到两年的巡抚。但是在这两年里袁世凯治下的山东却维持了社会稳定,并且加入了东南联保,在朝廷方面袁世凯也是积极响应朝廷的新政。

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虽然清政府仓皇而逃,袁世凯还是送去了巨大地关怀(调出山东库存官银并截下外省运京过境的银两共二十六万余两,运送给在逃的慈禧太后)。这也为袁世凯日后的再次擢升赚足了政治资本。

那么袁世凯主政山东时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先要从袁世凯做的巡抚说起。在清朝的巡抚制度里面,山东因地缘关系和政治因由,在官员设置上,和其他省份的总督、巡抚双设置不同,山东只设了巡抚,没有总督。

山东巡抚也是所有巡抚里面级别最高的。清朝巡抚的级别是从二品,在官员定制里山东巡抚的官阶为正二品。

由于在康熙年间,山东巡抚还负责管理山东河道;道光年间还兼理山东盐政事务等等。由于山东巡抚的经常性兼职,实际上山东巡抚是从一品的官阶。加上山东巡抚的上面没有总督,这也更增加了山东巡抚的实权。

在清朝总督和巡抚的职责是各不相同,总督是主管军政的,巡抚是主管民政的。在山东地面上没有总督,那么军政和民政都在袁世凯一人手里。

袁世凯在未任山东巡抚之前就带7000武卫右军在德州布防,在被任命山东巡抚之后,这支武卫右军也就成了袁世凯赴任山东的扈从。

在入驻济南之后,袁世凯在山东又创立一支自己的新军——武卫右军先锋队。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酌査未省現有各营,汰其疲羸,去其冗碎,先分別裁調二十营,彷照武卫前、左各军营制,量为核減。

另订饷章,即因其原有之饷,酌加以现筹之款,添募日并,批集成新兵二十营,依次編伍,増立一军,痛除积习,认真训练。”

武卫右军先锋队根据袁世凯的奏请将山东的34营兵裁减为20营,共有一万四千余人组建。

袁世凯非常重视这支军队的建立,在建营初期,部队编制并不规范,袁世凯利用这种不规范的军队编制,将自己在德州布防的武卫右军的人员安排到先锋队里面,从而使得这支军队被袁世凯所控制。

武卫右军先锋队的建立,也为袁世凯在山东地区的维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乱世只有有了军队,才能更稳固自己的势力和权力。袁世凯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对于军队有着绝对的掌控权。在其离开山东之后,该军队的实际掌控权也一直在袁世凯手里。后来,武卫右军先锋队的主力成了袁世凯的北洋陆军第五镇。

袁世凯身为山东巡抚,山东的一切事物自然是他说了算。他主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签署了《禁止义和拳匪告示》和颁布了《严禁拳匪暂行章程》,面对山东地区的义和团表明了态度,坚决打击。

事实证明,袁世凯主政山东后,山东作为义和团的起源地反而成了在义和团的轰轰烈烈运动中,平静的像是没事一样。这也说明袁世凯在处理义和团一事上的成功。

义和团事物的处理,同时也牵扯着民教的问题。骆宝善说:袁世凯在山东时期曾起到的很大作用是调和民教。由于袁世凯拥有军政大权,依靠军事力量,颁发的条令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即便山东在京、津、直隶等地沦陷,社会动荡多变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稳定。成了朝廷通南方的重要通道,而济南也成为了朝廷和南方诸省信息(电报)传递的重要枢纽。动荡时期的大清国,使得山东在地缘上的重要性得以更多地体现。

袁世凯主政山东期间,从军政到民政都是一手抓,而且两者相得益彰,很好地完成了在一个动荡时期应该完成的任务。

同时,作为山东的主政官,他也很好的协调了和德国的关系,并且“他还助成(山东)并参加东南互保,阻止义和团势力南下及外国军队扩大侵略长江沿岸促进辛丑议约的进行,并建议清廷开始改革。”

袁世凯对于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在山东期间他就上疏说:“国事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人才所以出之途也。”并且创办了山东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

纵观袁世凯主政山东期间,其权力相当于总督和巡抚的综合,涵盖了军政和民政的各个方面。为当时山东的稳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