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8月31日消息,宇宙之美在于它的广博浩瀚,而微茫渺小的生命则美在其存在的光辉。这世界的本质诞生于宇宙大爆炸的瞬间,从那一刻起,你我的身体皆是粒子,你我皆为星辰之子,乃至你我今日的相遇便都是久别重逢。在这广袤的宇宙空间里,科学家们始终在用科学应对挑战,以基础科研的方式探索世界万物的奥秘,从根本上阐述世界的基本法则。探索物质奥秘,追寻科学本质,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于2016年特别设立了物质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

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将于北京时间9月6日上午10:00举行,揭晓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三大奖项获奖者。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约700万人民币,每个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其中,物质科学奖由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共同捐赠。2016年至今,共有7位科学家获得物质科学奖,他们均是在物质科学、物理、天文、化学等基础及应用领域成就极为卓著的科学家。今天就让我们借由这篇盘点,带你一同回顾历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

历届物质科学奖获得者

2016 薛其坤

薛其坤,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对奇特量子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他的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出更多的相关研究活动,有望进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超导的临界温度,从而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他引领加速信息技术革命进程,是致力于攻克量子世界制高点的科学“匠人”。

2017潘建伟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国际量子信息技术引领者”。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他的工作使得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18马大为

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马大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以氨基酸的络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碳–氮键的高效构筑,为含苯胺片段的药物及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他的成果在工业上产生了上吨级的应用,足以改写化学教科书。

2018冯小明

冯小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设计合成了系列手性双氮氧配体及催化剂,这种少有的“全能型”不对称催化剂,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他的成果被国际公认,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影响深远。

2018周其林

周其林,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设计和发展了多种新型手性螺环配体及催化剂,被称为“周氏催化剂”。超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带动了手性催化剂的发展,提供了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和关键中间体的新方法、新技术,成为合成化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他将多个不对称催化反应由不可能变为可能,至今仍保持着分子手性催化剂的世界记录。

2019王贻芳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陆锦标

陆锦标(Kam-Biu Luk),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教授。

王贻芳和陆锦标领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合作组首次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他们的发现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对未来粒子物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成就不仅使中国高能物理得到国际赞誉,更为未来粒子物理的发展及国际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

用科学阐释自然新规律,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在即,究竟谁能折桂物质科学奖,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