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修昔底德陷阱——外国泊来的名词,大意是既成霸主型国家必然对新兴的后起国家进行遏制,后起之秀也必然对既成霸主进行挑战,这样战争就难以避免!

这个理论对不对,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但在我国历史上却的确有这样的案例,其中比较经典发生在两千年的战国,也就是赵国和秦国那些事儿。

修昔底德陷阱

一、源起

周天子分封天下,把天下分成大大小小好多块,给自己留下数量和面积都可以忽略不计的一小块地盘。按周天子的想法,自己是天下共主,上天的儿子,天下的主人,所有的诸侯国无论地盘大小都是自己的仆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

但是,他想简单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这些分封出去的诸侯,手上有兵、有钱、有国土,独立单干的要素都占齐了,还需要共主做什么呢?还怕您这个"天子"什么呢?

更何况,诸侯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利益纠葛,相互竞争甚至是斗争越来越剧烈,周天子几乎无能为力。到了战国更是如此,诸侯国之间发展到直接刀兵相见,以武力夺取土地的程度。礼仪崩塌,旧秩序不复存在,诸侯间事实上进入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

战国丛林

丛林时代的规则就是强者胜利,由于历史、地理和人口等综合原因,最先浮出水面的强者是魏国、楚国、齐国这些传统势力大国。与时俱进才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谁最能适应新环境谁才可能笑到最后。历史告诉我们,以上三国虽强,但都没能笑到最后!笑到最后者必须掌握适应环境的不二法宝,那就是变革!这个时候,真正的强者隆重登场——秦国和赵国!

二、变革

1.边缘角色

秦国和赵国,同根同源,都是嬴氏部族的后人。嬴姓源远流长,据传来自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皋陶生于山西洪洞,舜因而赐以嬴姓。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嬴赵氏和嬴秦氏,也就是赵国、秦国这两支。赵国这一支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伯益的十五世孙。《史记》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秦国那一支的祖先是非子,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非子因功封于秦亭,后来发展成为秦国,非子又称秦非子。所以赵国和秦国渊源很深,祖上实际上是一家人。

在周天子分封天下的时代,嬴姓并非核心圈层的氏族,所以分封的土地也只是天下的边缘,起到拱卫天子和其它核心部族的作用。无论秦还是赵,在周天子强盛的时代甚至在战国初期,都只是二流国家。让这一切发生逆转的,是那两场变革!

不起眼的嬴姓

2.最成功的变法

毫无疑问,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当时最成功的变法,没有之一!商鞅变法的结果直接导致秦国由偏安一隅的小国变成雄踞西方的超级大国。这个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制度,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保证了私人权益,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二是鼓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种和奖励战功两个方面,无论身份,只要有功就可以得到地位和金钱上的鼓励,最大程度调动了基层农民的耕战积极性。这也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是秦国变成超级战争狂魔的关键。三是建立县制。君主直接派人到基层管理地方事务,极大提高行政效率。

由此三点,秦国强势崛起,东出一统天下几成定局,唯一的悬念是东北方那个亲戚!

商鞅舌战群雄

3.打造最强军

相较于商鞅变法,赵国的变法不算彻底,尤其在破除传统氏族大夫特权方面乏善可陈,但赵国在局部领域的改革却又是卓有成效的,那就是赵武灵王在军事领域的自我革命,历史上它有个专有名词——"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顾名思义就是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咋一听没啥特别的,但实际上是一场军事制度和技术的深层次革命。主要三个方面:

一是建设了一个新兵种——骑兵。传统上汉人把骑马和射箭当做两门科目,赵武灵王学习胡人的经验,把两者合二为一,组建了一支擅长骑马射箭的特种部队,战斗力实现量级提升。二是在简化服饰。把传统宽袖大袍的汉服改为简单适用的胡服,军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三是融合了民族感情。胡服骑射实际上是承认了胡人的长处,有利于汉胡杂居的赵国内部实现和谐。对缓解四面都是强敌的地缘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服骑射

三、陷阱

经过各自的改革,秦赵两国各自走上崛起之路。秦国要快一些,率先称霸,赵国稍晚,但崛起速度很快,对秦国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走上法家治国的道路,耕战一体,不仅国力迅速崛起,而且超强的战争动员力更是让东方六国望而生畏。孝公之后,又经过惠文王、武烈王和昭襄王三代英主的不懈努力,东面收服河东大面积土地,把强大的魏国硬生生打成了弱国,南面发动鄢郢之战把楚国打得来迁都,占了无数土地不说还把人家祖坟给毁了,至于正东的韩国更是被强占了宜阳铁山,大气都不敢出。秦国之强,不次于八十年代的美国,拥有碾压各国的绝对实力!

赵国是战国中后期的明星国家,也是东方六国中的后起之秀,佼佼者。赵国经过了赵武灵王的改革,胡服骑射,大大提振了国力。赵国脱胎于晋国,底子本就不薄,再加上奋起改革,其国力增长十分惊人,一度可以与秦国想媲美!可以这么说,战国后期,如果没有赵国在前面挡住,虎狼之势的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恐怕会大大提前。

此时的秦赵对比与二十世纪下半的美苏争霸极其相似。秦国好比美国,经过四代君主的不断积累,经济、军事综合国力超群,绝对一哥;赵国好比苏联,虽然经济比美国稍逊,但是块头大,长期发展军事,其战斗力与前者不相上下。

修昔底德陷阱已现雏形!

两国志在崛起

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因为赵国的崛起太过迅猛,秦昭襄王这个有大抱负的君王坐不住了。不及早解决赵国这个肘腋之患,秦国肯定没有好日子过。于是一步步蚕食领土加外交上极尽羞辱之能事,就是要逼赵国出手。赵国上卿蔺相如那些脍炙人口的外交案例,一方面说明他高超的外交艺术和勇谋兼备的外交智慧,另一方面也是赵国对秦国外交忍让的客观体现!

面对秦国的全方位敌视、压制、挑衅甚至敲打,蔺相如们再怎么厉害都只能解决一时,战略上赵国该怎么办?要么忍辱负重,要么彻底摊牌,这是赵国统治者最终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如果运气好,赵国还可以继续搞战略模糊,把回答选择题的时间无限推后,但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赵孝成王赵丹这里,运气不好,隔壁的韩国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主动奉上的上党地区,要还是不要?

修昔底德陷阱正式登场,跳还是不跳?赵丹必须做出决断!

四、决断

上党是一块肥肉,更是一个天上掉下的陷阱,这个共识现代人都知道,但是对两千年前的赵国,这就是一个难题!事实上,对待上党,赵国也明确地分成了两派。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快肥肉秦国志在必得,与虎谋皮不会有好下场,赵国还是不要抢得好,以免引火烧身。但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些人则认为,连年出兵也未必能够得到一座城池,现如今白捡上党郡17座城池何乐而不为呢?而且上党本身也可以用作对抗秦国的前进基地。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早在700多年前的南宋学者就给出了答案,现在看了也很有道理:"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亦必据上党而攻赵。"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而让秦国得到,秦国也会凭借上党来进攻赵国。与其给秦国,不如索性自己拿下!

秦赵局势

赵国人很清楚,上党是一个饼,也是一个坑!面对重大战略选择,赵孝成王最终做出自己的决断——接受上党!上党是一碗夹生饭,赵丹决定把它吃下去。可是历史告诉我们,这碗夹生饭不仅难以消化,而且里面还带刺,赵国吃倒是吃下去了,不过自己的肚皮也被划破!

五、责任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强从软博弈到正面硬刚的巅峰对决,是两千年前这个修昔底德陷阱的终极大戏。历史告诉我们,秦赵对决,赵国以最惨烈的方式收场,精锐士兵损失四十万,其中逾二十万被直接坑杀,从此彻底失去争雄天下的本钱。那么这到底是谁的责任?这里有必要捋一捋,笔者提供三个观点:

1.廉颇打得不错,但他缺乏整体观念,实际上是耍了滑头

廉颇对秦的战略是守而不是进攻!这个打法,在战术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在战略上却错了。世界上没有关起门来防守而可以得天下的。秦国认定赵国是根本大敌,势必吃掉对方。赵国想赖也赖不掉,所以赵国守一时可以,守一世则不可能,因为赵国没有长期对峙的国力。积极应对,寻求战机是赵国的唯一出路。对于这点,廉颇是没有看到的。或者说他只是做好了为将者的本分,战略问题毕竟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他们的事儿。

长平对垒

2.赵括打得不好,但背的锅更大

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战机没有抓好,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赵括在这场悲剧中是被迫走到舞台中央的,自然也成了最大的背锅侠。

战争前期,赵括实际是准确看到廉颇的不足之处的。上党地区秦赵两个超级大国形成对峙,五十万大军对峙三年,消耗巨大,比拼国力于赵不利,寻求战机是必然。当然这也是赵王的意志。赵括之才,用今天的话说,技术知识一流,就是操作决断不行,如果用在军前当参谋,应是最合适。抑或给予小股兵权加以历练,赵括难保不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将。

但他的悲剧悲就悲在出现在了错误的舞台,最高掌兵者显然不适合他。但这是他本人的错吗?

3.最该负责的当然是赵王赵丹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赵王的任务不是打仗,他最应该考虑的是统筹全局,从整体上考虑赵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问题。而之所以出现长平之战这种摊牌式的局面,赵丹和平原君赵胜等是要负主责的。接受上党,赵国的精英们把战争巨兽的视线引到自己身上,自己不得不把国力消耗到军事上,跌入修昔底德陷阱,进而失去重要战略机遇期,最终彻底葬送赵国的国运。

赵王

当然,赵国一步步跌入陷阱的事情很复杂,我们站在上帝视觉当然觉得不应该,但是换作局中人,我们不一定能做出更英明的决策!这就是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