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泄露!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8月28日,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区——深圳,突然透露了一个大信号:深圳住房要学习“新加坡模式”!

这是“7·15”楼市调控政策发布一个半月后,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

那么,怎么让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呢?

其实,这个解决办法,早在今年5月深圳印发的《落实住房制度改革 加快住房用地供应的暂行规定》中,已作出明确:

1、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实现“四成商品房+六成公共住房”。

到2035年,深圳将新增建设筹集各类住房170万套,实现市场商品住房和三类公共住房套数4∶6的供应结构要求,也就是“四成商品房+六成公共住房”。

而这三类公共住房,就是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其中公共租赁住房这一块,有110万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每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0万套。

2、通过十一种渠道,加快住房用地供应。

要知道,深圳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要新盖170万套住房,首当其冲的,是必须解决土地从哪里来的问题。

文件对土地供给问题提出了破解之道,指出政府将通过以下十一种渠道,来增加用地供应

增加建设用地、盘活存量用地、各类用地配建、公共设施综合开发、未完善征(转)地补偿手续用地、历史遗留未完善出让手续用地、已建的合法用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存量用地建设公共住房等。

按照计划,到2035年,深圳新增约550万人,按照三人一户计算,大概需要183万套新增住房。而深圳规划170万套住房,几乎可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深圳的目标是:人才房降价至60%,安居房降价一半,公租房最低可降至10%!

是的,你没看错:学习“新加坡模式”,回归住房属性!

被称为先试先行的深圳房改,正在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不折不扣地往前推进!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如果你仔细倾听的话,或许可以感知到,深圳楼市改革方案的出台,背后或蕴含着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

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新加坡住房问题,50多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里,或是住在临时搭建在肮脏下水道旁的棚屋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一次,李光耀在经过一个正在发生骚乱的街面时,看到一个人从楼上跑下来艰难地把他的电单车搬到楼上去。

这时,李光耀深深认识到:“我深信,如果每个家庭有自己的住房,国家将会更加稳定。

正因如此,如果你仔细品味的话,或许可以感知到,今天深圳落实住房制度改革,背后或蕴含着一个更耐人寻味的信号:

探索一条借鉴新加坡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模式:商品房(市场化,价高者得) 平价住宅(共有产权房,封闭运行,去投资属性) 租赁住房(中低端市场,租购同权) 保障房(穷人)

当然,学习新加坡模式,并不意味着照搬。

其实,在深圳之前,活学活用新加坡模式,结合本地特点,楼市调控得好的中国城市,就有重庆和长沙。

现在,长沙已经成为全国房地产调控的明星,此前,深圳住建局也曾专门到长沙,取经学习。

换句话说,长沙和重庆没有靠大搞房地产拉动经济,但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却在低房价下,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毕竟,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没有房地产不行,太过于依靠房地产更是万万不行。

房地产的本质,是给百姓一个住的地方,仅此而已,而经济的本质,是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人才是根基,而不是那堆混凝土。

最近,美国打压华为等中国企业,更是深刻揭示:一个国家要发展,靠的不是房地产,而是靠实体经济,靠科技自强

改革,就是一个持续试错、快速迭代的过程。

时隔二十年,深圳正在挑起全国住房制度改革“探路先锋”的重担。特别是深圳楼市新政中规定的“四成商品房+六成人才房保障房”,可以视为建立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探索

深圳学习新加坡模式的探索,不仅对深圳楼市影响深远,对全国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都具有一种探索的意义。

毕竟,中国现在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扩大内需市场,盘活国内资本,发展核心产业链,坚持科技攻关。

如果楼市再次过热,那么,必然会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影响国内需求的扩大,阻碍中国科技强国的进程!

所以,未来一段时期的房价,肯定要稳住,因为只有稳住房价,才能让有限的资金,转向实体经济,转向科技进步,打造中国未来发展新优势。

而一切阻拦实体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内需释放的拦路石,都会被中国人民毫不留情的摧毁,包括炒房团!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从今天起,请牢牢记住这句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