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83年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一样,《八佰》在电影市场停摆半年以后,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为这个行业暖场,让无数拿着优质大片不敢往上冲的同行们汗颜的同时,也为《八佰》悄悄捏一把汗。可喜的是,《八佰》票房反响相当不错,上映10天拿下了18亿的票房,为行业打了一场漂亮的冲锋战。

剧照

票房成绩不错,并不代表着影片质量很好。影迷反响不错,也不代表成片立意很高。相信很多影迷朋友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感觉内心有一点点别扭,却不知这感觉从何而来。在反复观看了3遍《八佰》以后,我总算用两个字概括了这部电影给人的直观感觉“拧巴”。

剧照

“拧巴”是一个北方俗语,意思指某人或者某事不顺畅、比较别扭,不顺心。如果以战争片的度量来衡量《八佰》,这是一部还不错的优秀群像型战争片。但如果以真实反映历史的角度来说,它的成功只是成功在把握住了大众的情绪,八佰算不上上乘。很多网友对其评价太高,高到超过了它实际的定位。“拧巴”这两个字算是彻底贯穿了《八佰》这部电影的始终。

剧照

首先就是选题“拧巴”。看过的都知道《八佰》反映的是抗日时期国军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不一样,正面战场没有游击战、敌后站、地雷战、地道战这种侵扰式的战争,反而是拳拳到肉枪枪见血的浴血战。刚刚还和你一起聊天的战友转身被子弹爆头、高喊着想你冲来想叙旧的老乡被一个炸弹炸成碎末这种事儿比比皆是。我们的历史课本上也说,正面战场的战士们付出了无数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是这并不是导演管虎选择“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理由。

剧照

就算不看真实的历史,就只看看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的剧情你就知道,“四行仓库”这场战争是蒋介石政府给外国人的“表演战”,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并且最终并没有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说其中死亡的各位烈士们实在无辜当了炮灰。选择这么一个故事拍出来,实在拧巴。正面战场有太多优秀的战役:淞沪会战打了3个月、忻口战役打了21天、南京保卫战死伤惨烈,哪一个不比憋屈的四行仓库来得惨烈。连《我的团长我的团》都选择了代表性的松山战役,《八佰》的选题实在令人觉得拧巴。当然,观点只针对电影选题,四行仓库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剧照

其次就是剧情拧巴。《八佰》的剧情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因此导演的发挥空间相对来说比较大,但是最终呈现结果依然是无比拧巴。剧中出现任务繁多,很多就几个镜头甚至几段对话,看得出导演想表现出两岸人民同仇敌忾的气节来,但是因为实在出现任务太多了,导致信息量太大,让人感觉很多角色其实没有必要出现。

剧照

最为令人诟病的,就是欧豪饰演的端午这一角色的死亡,对于剧情发展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八佰》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主线,只有一群群像,而端午这个角色是能够塑造成唯一的主线的。无论是一开始的冒冒失失、中间的失去亲人、畏缩逃跑到后来的杀意横生,都是着墨比较多的地方,可惜的是,导演为了突出这场战争的惨烈,不仅让人绑着炸弹质疑“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伽利略实验结果,更是让好端端的主线人物突然死亡,让后半段成了一场没有主唱的大合唱,感动是感动,但是不高级。

剧照

最后自然就是影片的宣传团队操作拧巴了。先不说因为啥差点过不了审,就你管虎不顾历史事实的改编和之后去亲自见某人后代的操作就很让人疑惑。加上上映前夕冯小刚等人矫揉造作的宣传,似乎是在博取同情又像是在跟大众诉苦,实在令人疑惑。搞的这部片子说商业不商业,说还原不还原,尴尬无比,拧巴无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