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号称千古一帝,在他称帝不久,突厥颉利可汗率20万大军进犯长安。

面对这种危局,李世民审时度势,和颉利可汗达成了协议,双方签订了“渭水之盟”。

可惜“渭水之盟”的史料已不复存在,有人说是李世民后来让人烧毁了,因为“渭水之盟”是李世民的耻辱,属于城下之盟。

因此有人推论李世民曾向突厥俯首称臣,否则当时突厥人是不可能退兵的。

于是有粉丝问我,李世民向突厥颉利可汗俯首称臣是真的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看看“渭水之盟”签订的过程。

首先一提的是,唐朝建国之初就和突厥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初唐高祖李渊反隋的时候,就曾向突厥人借兵,双方说定把隋朝灭了后平分天下。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肯定不会和突厥人平分天下,不过给了突厥一定的好处。

但突厥人并不满意,就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刚刚继位局势并不稳定的时候(即武德九年八月),突厥颉利可汗想趁机捞取更大利益,于是亲率二十万大军进犯长安。

李世民刚刚继位,长安布防空虚,他急忙派大将尉迟恭前往迎敌,意思是将把突厥人拒长安之外。

尉迟恭虽勇,但寡不敌众,颉利可汗利的大军势如破竹,直抵渭水河畔,进逼长安城。

李世民登高一望,只见突厥二十万雄兵列在渭水北岸,旌旗猎猎盔甲鲜明,当时跟在他身旁的大臣吓得个个浑身发抖。

此时李世民想起了诸葛亮的空城计,长安城空虚,此时不能表现出怯懦。

随后李世民在城头上布下了疑兵,说难听点就是表现出外强中干,扯虎皮当大旗——唬人。

还别说这招挺管用,颉利可汗也不敢贸然进攻,他也不知道长安城里到底怎样?

此时可汗眼珠一转,马上叫来了一个小校,以劝降为理由,让小校进城一探长安城的虚实。

小校很快见到了李世民,传达了可汗的意思。李世民多聪明啊,早就探知可汗派小校进城目的了,于是命人把小校捆了起来,绝对不能把他放走。

当时许多大臣都吓坏了,说这样会激怒可汗。

李世民对手下说,如果我们放了这个小校,就说明我们害怕突厥,可汗就会马上进攻。

如果我们表现出强硬,他不知道我们的底细,还有达成和解的机会。

最后李世民说,不管怎样,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准备决战,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放弃和谈,这就是用强硬逼可汗和谈。

有人说李世民一世英勇,为什么不和突厥决一死战?

要知道这时候唐朝刚刚经过平叛等战役,百废待兴,国力空虚,如果真和突厥死磕胜算不大。

李世民想忍一时,过了艰难时段再收拾突厥,这叫做知彼知己知进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李世民的这种办法无疑是正确的,英雄人物都讲究韬光养晦。

果然颉利可汗看到长安城里战旗猎猎,表现出戒备森严,人强马壮的样子。

就在可汗迟疑的时候,李世民随一队人马列阵渭水南岸。李世民和丞相房玄龄、高士廉、大将秦琼、尉迟恭等人亮相出阵,这些人物可汗早有耳闻。

李世民隔岸痛斥可汗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之前的互不侵略条约,奉劝他回头是岸……

颉利可汗被指责得哑口无言,加上看到唐军阵容微丝不乱。于是顺坡下驴答应退兵,于是李世民就和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

李世民心知肚明,突厥这些游牧民族除了抢掠之外,并不想占领唐朝的国土。我认为在渭水之盟条约里,李世民给了可汗许多物质上的优惠。

比如给粮食,给丝绸,给牛马,至于说李世民向突厥可汗俯首称臣,我认为不大可能。

这是因为李世民有两手准备,和谈最好,要打也不怕,李世民本来就是战场上冲杀出来的将领,他并不怯懦战争。

当然了,由于史料的丢失,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李世民不愧为是一代明主,为了唐朝百姓安居乐业,他能忍一时之辱,一旦当唐朝强盛时,他决不会忍一世,总有爆发的那一刻。

贞观三年,也就是在签订渭水之盟的第四个年头,李世民派大将程咬金以及李靖、李世绩等人率军消灭突厥,最后唐朝的行军总管张宝相生擒了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一雪“城下之盟”的耻辱,此后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再也没有能力和唐朝抗衡了。

文/秉烛读春秋

相关文章